办学规模编辑
,成长型学校76个班,学生5020多人,其中初中31个班,学生2400多人,高中45个班,学生2620多人。
师资力量编辑
强老师。学校老师来自全国各地,专注于全国各地的文化精髓。教职工292人,其中研究生8人,本科生212人,专科生55人。学历率100%,其中高级中学教师43人,一级中学教师134人。
硬件设施编辑
教学设施齐全学校有网络教室、网络备课室、报告厅、语音室、图书馆、阅览室、多媒体网络教学系统和几个化学物理实验室。体育设施也日趋完善,美术、音乐、舞蹈等方面的教学设施也相对完善。
办学模式编辑
科学办学模式学校确立了自己的办学目标:名师、名校、名学生。实施“研究型学校”办学战略,创建“学习型”学校,开展课程改革,全面推进素质教育,都在不断向前推进,取得了预期的效果。
办学特色编辑
学校努力打造自己的特色,立足学校,提升个性,大获成功:英语品牌打了胜仗,学校是李阳“疯狂英语”的实验基地,李阳亲自指导,“疯狂英语”的发展凸显了英语品牌的特色;运动品牌也起到了响亮的“K”的作用。近年来,体育教学和体育运动成功激发了学校体育品牌的可持续发展,凸显了体育特色办学的优势。艺术品牌亮点,曾获国际文化艺术舞蹈金奖、全国和谐校园金奖银奖、艺术新人电视舞蹈大赛金奖等。生动的舞蹈节目奖牌象征着学校良好的文化传承氛围。《雨自由》 Dance还代表国家受邀在韩国交流演出。
办学成果编辑
丰富的教育成就近年来,高考人数连年翻番。由于党建和廉政工作的有效措施,学校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办学成绩显著:2008年,中高考取得了大丰收。省重点高中线60人,占全区60%。全区前19所学校占18所,以绝对优势获得全区第一;高考656次,比2007年几乎翻了一番。本科及以上学生153人,是上年的3倍。全国在校生16人,400%达到市招商局目标,高考成绩位居全省一流学校行列。2009年年中,40名学生被省重点高中录取。高考又会创造辉煌的成绩,“低进高出,AG优秀,优秀进精出”会重现其优势;高分层达到历史新高,6人突破600大关,上线率比2008年高7个百分点。2010年中考以绝对优势获得地区第一;高考人数583人,上网率达到76%;两个奥运班上线率100%,另外四个奥运班上线率93%以上。
奖励荣誉编辑
短短八年间,全校师生获得国家级奖项36项,省级奖项88项,市级奖项186项,区级奖项244项,学校获得集体荣誉62项,共计616项。2008年,学校被评为“中国成长性最强的100所学校”、省级“朝阳读书”先进单位、市“书香校园”、市未成年人思想教育示范单位、市禁毒教育示范学校;2009年被评为省级文明校园、市级禁毒示范学校、区级文明单位、区级优秀党支部;2010年被评为“省级”
历史篇编辑
——传承,立志不变,旋风雨,求共同发展茂港一中自1959年成立以来,已经走过了50年的历程。在过去的50年里,茂港一中从学校成立之初的4名教师和100多名学生发展成为茂名一所著名的完整中学,拥有300多名教师和5000多名学生。
50年来,学校由李玉如、黄、梁、刘普云等校长带领,他们立志不变,带领学校不断前进。期间学校更名四次:电白县第十三中学、电白县南海中学、茂名市水东经济开发区第一中学、茂港区第一中学。凭着“四两米”的拼搏精神,学校度过了三年自然灾害的艰难时期。即使在文化大革命的蹉跎岁月里,当时的南海中学师生也严格坚持教书育人、尊重道德、践行法律的原则,学校不断发展,为社会培养德智体全面发展的人才。其中,有很多优秀的人才。无论是1970年以前的初中,1971年到1979年的高中,1979年到1992年的初中,学校始终坚持为南海半岛建设服务,为社会需求提供教育。1992年南海半岛成为水东经济发展试点地区,学校的发展环境有了新的希望。当时,领导、老师和学生不失时机地赢得了开发区领导的支持,建设了新的教学楼,拓展了学校的发展空间,成功完成了“九五”任务。
“回首往事,岁月厚重。”一路上,茂港一中经历了无数磨难。五十年前学校的教室用的是当时公社没收的私房,宿舍用的是杨的祠堂。学校刚成立的时候,全校师生进行了长达几年的接力跑。师生趁着假期,坐轮渡把墨和橡胶的材料运到几公里外。他们先把材料运到琴海码头,然后用粪簸箕把材料挑回学校,就这样一砖一瓦地盖了几个平房。那时候师生一天只能吃四两米,一年四季都没有鞋穿,所以经常
年冒着严寒酷暑饿着肚子,赤着脚,肩挑手提,建起属于他们的学校,这种艰苦奋斗的精神后来被群众美名为“四两米精神”,学校后来的发展也秉承了“四两米”精神。岁月如歌,茂港一中迎来了绚丽的建校曙光。2001年茂港区建区以来,区委区政府领导一直把茂港一中的发展作为工作重点,书记、区长经常到茂港一中调研或现场办公,及时了解情况,帮助茂港一中释疑解难,指明方向,确保茂港一中的稳步发展。
在区委区政府的高度重视和大力投入下,茂港一中先后建起了教学楼、科技楼,教室装上了电脑平台,科技楼里配有网络备课室、阶梯教室、语音室、图书馆、阅览室、艺术室、多媒体网络教学系统及化学、物理实验室等,在管理和教学上都实现管理信息化。另外,学校体育设施也日臻完善,拥有400米环形跑道标准运动场和6个标准篮球场和多个排球场。目前,茂港一中的办学条件得到了根本的改善。学校逐渐与茂名市教学发展步伐相协调,为创建名校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在短短的八年时间,全校师生获国家级奖励36人次、省级奖励88人次、市级奖励186人次、区级奖励244人次,学校获集体荣誉62项,奖励总计为616项。其中学校08年被评为“全国百所最具成长力学校”。
服务篇编辑
——创新办学模式,大力实施“1111工程”,为新农村建设服务,为农民走上幸福路提供智力支持
2001年茂港建区,学校的高中服务范围由一个镇扩大到五个镇两个街道办。作为茂港区的最高学府,如何为占全区绝大多数的农村家庭提供良好的教育,为建设新农村服务提到议事日程。2005年学校高考质量和数量都达到了较高的水准,已经完全具备辐射全区的能力。学校抓准时机及时制定了“1111工程”战略,目标在于五年内使全区1111个自然村村村都有大学生。
1、深入调查,突出重点。学校组织高中部1000多名学生利用社会实践的时间,对全区1111个自然村进行调查,当时发现还有78个自然村没有大学生。其具有三个特点:地处偏远地区,交通不便;经济相对落后;文化氛围不浓,学生读书欲望不强。根据调查情况,学校确立了工作重点。学校负责这项工作的刘家鉴主任绘制了“1111工程”目标图,将其挂在校长办公室。从此“1111工程”全面启动。
2、深入农村,广泛发动。茂港无大学生或大学生少的村经济不发达,家庭贫困是客观事实,但是这些家庭和他们的孩子往往缺少对读书的认识,缺少长远规划和眼光。每年开春到初秋,学校都组织力量下乡做宣传,把那些家庭贫困、学习有潜能的学生作为重点。五十多岁的李日利副校长利用自己乡情熟、语言通的优势,几年来,多次带领教师到小良镇的农村,进行读高中的宣传动员工作,在茂港区与吴川市接壤的边远村落都留下了他的足迹。经他们的动员,来该校读高中的学生有的已考上大学,有的还在读高中。现在在该校读高中的梁伟莎同学学习刻苦,成绩非常优秀,每次模拟考试都名列年级前茅,2010年高考她有望考出优秀成绩。
3、调整教学策略,因材施教。从农村来,特别是从偏远地区来的学生往往知识面窄、接受能力不够强。学校根据他们的实际情况,结合他们的特点,采用“浅入深出,浅入严出”的教学策略,并大力推进“两先两后”及其他国家级、省级实验课题的研究和实施,使学生很快适应高中的学习生活和学习需要,进入学习文化课的高速路。另外学校倡导和谐教育理念,教师对农村特别是偏远农村来的学生给予足够的尊重和特别的人文关怀。到周末,老师们把他们带到自己家里吃饭或把家里做好的食品带到学校给他们吃。良好的学习环境和人文氛围,使这些农村来的孩子茁壮成长。
4、多管齐下,帮扶困难学生。对于那些确因家庭贫困读不起书的学生,学校通过寻找社会帮助,适当减免,提供勤工俭学机会等等方式帮扶他们。几年来,学校先后筹措六十多万元帮扶了300多名学生。来自坡心的国安同学,学校不但免了他的学费,还在高考前筹钱帮他做了白内障手术,现他已考上华南农业大学;来自下寮田村的姐弟俩因父母双亡,学校免去其三年高中学习的所有费用,在他们考上大学没钱就读时,学校通过媒体帮助,争得社会各界支持,为他们筹够了上学的费用。
四年过去了,“1111工程”的初期目标已经基本达到,原有78个村已有70个村有了大学生,学校现正在努力向第二个目标迈进,争取在今后三年内,每村都有一个本科生,在今后十年,每个农村家庭都有大学生。届时,茂港区1111个自然村家家都有大学生。
人才篇编辑
——建设高素质的教师队伍,提升学校品位,确保教育教学质量,促进学校发展
建设高素质的教师队伍,提升学校品位,确保教育教学质量,促进学校发展
1、筑巢引凤,引进高素质人才,优化教师队伍建设
茂港一中现有教职工292人,其中研究生学历8人,本科学历212人,专科学历55人,学历达标率100%,其中中学高级教师43人,中学一级教师134人。
学校建校伊始就显示出是一所开放式的学校,她以海纳百川的胸怀,接纳了像欧炎福(北京师范大学毕业)那样的来自全国的优秀人才。从1993年(水东开发区一中)开始,学校就全面面向全国引进人才。特别是茂港建区来,区委、区政府领导非常重视教师队伍的建设,到全国各地招聘高素质人才,共引进全国十八个省区高素质本科及以上人才200多人。
2、立足该校,多渠道培养人才
为了提升学校品位,学校立足该校,多渠道培养人才。
(1)抓好教师的岗前培训。每学期伊始,学校对教师进行岗前培训,由教研室牵头,组织各学科教师开展课堂教学探讨,制订本学科(各年级)课堂教学方案、措施,增强教师队伍的自我发展意识,收到良好效果。
(2)教师人人参与课题研究,参与课堂教学改革。改变教师的课堂教学理念,提高教师驾驭课堂的能力,教师走出教材,走进学生,是该校对教师的职责要求。通过课堂学习的主体学生的自主学习,出色地完成教与学任务,既形成了该校教学特色,又打造了较高水平的教学能手。
(3)多方面,多层次培养教师成长。学校开展一系列的“一帮一”、“结对子”、“老带 新”、“手拉手”等互相学习、共同提高的活动,并作为一项任务来落实,营造了教师队伍中团结协作,虚心好学的氛围,教师间相互听课、无保留地评课,共同探讨课堂教学中的有效方法,已达成共识,从整体上提高了教师的教学水平。
(4)推荐教师的教育教学成果,为教师的成长搭建了平台。学校是《广东基础教育》杂志理事学校,学校不定期推荐教师的教育教学论文到各刊物发表,大大激发了教师的教学论文撰写兴趣,使教师更广泛地与外界联系,不但获取了更多更好的信息,而且又积累了更多更好的经验,对提高教师的教学能力提供了前提条件。
(5)支持教师“进修学习”,为促进教师自身成长提供帮助。近年来教师参加研究生学习的有5人,参加本科脱产学习的有6人,他们通过自身的努力完成更高层次的学习任务,使该校教师队伍素质得以不断提升。
3、科研兴校,教师队伍整体素质提高
茂港一中在重视人才的引进和培养的同时,也不断重视教科研工作,实施科研兴校之伟略,使教师的整体水平不断提高。近十多年来,该校教师有300多篇论文获得国家、省、市、区各级奖励或发表在各级刊物上,有100多节公开课获得各级优质课例奖,开展了20多项各级课题研究。很多教师都独当一面,成为教育教学的行家里手,4名教师成为全国的骨干教师或专家,10名教师成为省级骨干教师,多人成为市级名师,这些骨干教师多次被邀请到外地作专题报告或讲学,引起社会各界和同行的广泛关注,并得到一致认可。
4、硕果累累,提升学校品位
茂港一中重视人才的引进和培养,建设了一支高素质的师资队伍,涌现了全国骨干英语教师刘普云、全国优秀地理教育工作者董万有、国际音乐艺术节舞蹈类优秀教师胡康健、全国体育先进个人石连宽等国家级骨干教师;涌现了南粤优秀教育工作者、省教育系统关心下一代的先进工作者刘普云、省科技普及先进工作者周世民、省工会先进工作者李日利、南粤优秀教师庞国彬宣泽滔、南粤教坛新秀钟实耀、省优秀中学地理教师温文金、省优秀基层团支部书记林永康等省级骨干教师;涌现了梁世新等20多名市级劳动模范、优秀教育工作者、优秀教师、优秀班主任;涌现了车权等200多名区级劳动模范、优秀教育工作者、优秀教师、优秀班主任。这些成绩提升了学校品位,使学校的整体教育教学水平达到甚至超过省一级学校的水平。
未来篇编辑
——“雄关漫道真如铁,而今迈步从头越”
经过五十年的发展与建设,茂港一中在为社会作出很大贡献的同时,自己也体健羽丰。更可喜的是她迎来了千载难逢的机遇,茂港区成为茂名市环水东湾建设的优先发展地区,茂港一中高中部新校区进入茂名市南海教育城的建设规划之列。占地283亩,容纳8000人的新校区已规划完毕,只等招标动工。力争两年建成高中部新校区。
当茂港一中高中部新校区建成时,这所学校将成为万人教育集团式学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