闵行区颛桥中心小学(2)
学校以“多元、和谐、全面发展”为理念,关注学生的未来成长和终身发展。它在课程建设、教育研究、信息技术等方面具有明显的优势。它在艺术、科技、体育等方面具有鲜明的特色,形成了独特的文化特色和品牌个性。
早在新中国成立之前,颛桥小学就是引进新文化和新观念的窗口。这是中共地下党在颛桥地区组织活动的最早秘密基地。他们组织了“钟安阅览室”、“颛桥青年文艺社”、“曙光社”等活动,宣传他们反对国民党反动统治,团结了一批进步青年。上海解放前后,地下党员努力收听解放区的广播,向群众宣传战场上的胜利情况,以消除国民党欺骗性宣传的疑虑,鼓舞群众的士气。张仪(紫凤山)是该地区教育的先驱,曾被陶行知先生誉为“苦中有苦,苦中有苦,为人之道”,也曾在《转校》中担任校长。1911年辛亥革命的老兵牛永健赞扬了颛桥小学对公共教育的重视和严格的“八强”教育,创造了多才多艺和创新的民俗,为全县树立了榜样。解放后,特别是改革开放后,历届学校领导亲自带领全体师生员工,坚持教育必须以人为本,坚持教育改革,坚持教育创新,使百年名校焕发生机。
颛桥小学是一所努力办学、培养大批人才的学校。良好的学风造就了许多优秀的学生:为抗日而英勇牺牲的烈士,成为科学学者的科学家,杰出的翻译家、作家、书法家,以及献身于工农业生产的科技人员。他们在学习中取得了成绩和创新。他们的魅力和科学精神已经成为激励一代又一代学生积极主动、乐于贡献和勇于创新的典范。在过去的一百年里,已经有成千上万的学生从颛桥小学毕业。他们在平凡的岗位上更加努力地工作,默默地为当地社会的文明和进步做出了贡献。
颛桥小学的办学理念是一所重视历史传统、具有深厚文化积淀的学校。现在有明代的石景兰八脊和明代的鼓石吉祥动物图案,在它建立的早期使用。回顾历史,在过去的100年里,这片土地聚集了许多优秀的中国奖牌,积累了深厚的文化遗产,形成了严谨治学、精诚合作的优良传统。在一百年的办学历程中,艰苦奋斗、自强不息的顽强精神使这所学校传承了一百年,备受关注。不管这个时期有多艰难,颛桥小学始终把振兴中华、科教兴国、服务地方作为自己的职责。它致力于
建校学校充分发掘和利用了该地区的多元资源,继承和创新,开展了深入的民俗文化活动。形成了以腰鼓艺术为特色,以传承民间文化为主导,以民间文化为载体的独特校园文化。学校建立了以民间文化教育课程建设为重点的民间文化教育运行机制,形成了《颛小腰鼓》、《一剪美》、《今古拾贝话民俗》、《体育民间丛话》、0103010等民间文化教育校本课程。注重建设“多彩世界综合实践”活动、小世界和“三群一队”阵地,注重民间文化教育特色项目的推广和完善。学校每年都举办艺术节、艺术月、艺术展览、艺术周、艺术日等形式的活动,为学生开展艺术活动提供舞台。学校成立了舞蹈、腰鼓、绘画、合唱、器乐、戏剧、文学等组织的“多彩俱乐部”,深深吸引了广大学生的参与。学校的民族管弦乐队是闵行区一级艺术团。通过本土化、课程化学习、网络支持和社会化,学校实现了传统特色项目——转小谷娃和剪纸项目的品牌化发展,使其新陈代谢旺盛。腰鼓和剪纸是闵行区教育局评为闵行区民族文化艺术特色的两个项目。学校被教育部推荐参加“中国优秀文化艺术遗产学校”评选。
经过多年的发展,屡获殊荣的演出“转小谷娃”已成为该地区具有文化特色的品牌。曾参加上海世博会庆典、上海国际艺术节、旅游节、大师杯国际网球锦标赛开幕式等数百场展览和演出,荣获上海艺术百花奖和上海教学延伸课程评估一等奖。剪纸、风筝、中国结、唢呐等民间艺术项目在本市乃至全国的各种比赛中也取得了优异的成绩。
学校先后荣获“上海市文明单位”、“上海市艺术教育特色学校”、“上海市中小学行为示范学校”、“上海市绿色学校”、“上海市第六届教学与科研先进集体”、“上海市学校艺术教育先进单位”、“联合国教科文组织中国可持续发展教育示范学校”等荣誉称号。对学校综合办学水平的监督和评价现定为甲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