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标题:“返乡儿童”群体存在严重的心理和学业问题
“‘还子’容易被同学欺负,在校园里也容易变成欺负人。”北京大学教育金融研究所副研究员宋英泉(音译)专注于教育经济学。他一直关注留守儿童和流动儿童的问题,发现伴随着人口流动的“返乡儿童”群体具有更加复杂的特点,面临着严重的学业和心理问题,值得关注。
他将“返乡儿童”定义为经历过城市流动,至少有一次与父母在城市生活或学习,但因各种原因返乡的儿童。
20世纪80年代和90年代以来,大量农村劳动力进入城市,引起了人们对流动儿童和留守儿童问题的关注。近年来,在特大城市人口救助政策、农民工返乡潮、部分地区异地高考政策限制的影响下,出现了“返乡儿童”。
研究表明,由于进入公立学校和各地入学考试的政策障碍,一般来说,需要上高等学校的流动儿童会转化为“回流儿童”。根据2015年全国1%人口抽样调查数据,高中留守儿童经历过流动的比例约为15%。
11月30日《流动儿童蓝皮书:中国流动儿童教育发展报告(2019~2020)》正式发布,宋英泉的研究成果是其中一部分。
本项目名为“归国儿童学业与心理发展实证研究”,以北京大学教育金融研究所课题组在河北省蔚县、涿鹿县、固原县、四川省苍溪县、旺苍县进行的调查为基础。
宋英泉和他的同事发现,没有上公立学校和父母的回归是孩子回归的主要原因。在“返校生”中,出现了“提前返校”的现象,即大部分孩子选择了低年级返校。回国前,大部分孩子在城市的学习条件,包括公立学校的出勤率、师生关系、学习成绩都不错,但回国后有近80%的孩子留了下来,与父母见面的频率较低。与“不归留守儿童”相比,他们较少受到教师的关注,不同程度地遭受了较高的欺负率。这些都让他们很难适应学校生活。
“与‘非归国儿童’的学业状况相比,‘归国儿童’的学业表现更差,复读率更高,达到22%。从心理发展水平来看,无论是‘返乡儿童’还是‘非返乡留守儿童’,他们的抑郁风险约为60%,而‘返乡儿童’的抑郁风险比例更高,达到64.26%。”对于后一组数据,宋英泉解释说,国际上广泛使用的儿童发展抑郁量表是经过多次采用和测试的。
“我们的研究是在实证分析的基础上进行的。返乡儿童在学业和心理发展上处于劣势,会影响自身的人力资本积累。从社会发展的角度来看,也是教育不公平的表现,是社会人力资本的浪费。”因此,宋应泉和他的同事建议,宏观制度要相应改变,逐步消除流动儿童异地就读,特别是升学的障碍。同时,在户籍制度改革短期内难以取得突破性进展的情况下,鼓励城市农民工父母在让子女回乡时做出理性决策,可以让子女回乡与父母一起读书,尽快适应家乡的学校和生活环境。
关于“返乡儿童”,北京社科院研究员韩嘉玲也发现,这一群体返乡后“水土不服”,且相当普遍。
在采访从上海回到安徽老家的“返乡儿童”时,研究小组发现,许多儿童在返乡后出现皮疹。但是,“水土不服”不仅表现在生理上,也表现在心理上。
从大城市回到
“返乡儿童”的“水土不服”不同于普通流动儿童和留守儿童所面临的问题。针对这一现象,学校、家庭和社会都应该予以关注和应对。”韩佳玲建议,这些孩子的家长要提前和孩子沟通好,争取在返校初期至少有一个人陪伴孩子,不能被动接受安排。公益组织也可以提供预防性干预和帮助。
中青日报中青网记者李欣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