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标题:2020考研倒计时:考研逐渐变成“毕业才需要”?
编者按:没有浮华,没有空谈,没有“题党”。在信息爆炸的互联网时代,我们只希望悄悄记录身边的故事,关注冷暖人生,带你触摸社会的体温。
如今,2020考研进入百日倒计时。报考人数逐年增加,录取率太差,贴着“考研党”的标签.百万人参加的国考,每一个微小的变化都会引起讨论。
前不久,“躲躲闪闪”考研的话题一度是热搜。“逃避”这个词给很多考生贴上了标签。但是,“考研”可以简单的用几个字来标注。个人选择的背后,有名校梦,竞争压力,模仿毕业,等等。
考研,我们专业的“刚需”
早上2:49,医学生薛雪失眠了。她毫不犹豫地打开网络视频,拿出笔记本,听了一堂政治课。6点左右,她抱着书去图书馆,开始新一天的复习。
薛雪考研倒计时247天开始。从那以后,她的作息时间变成了背单词、背政治、复习《心律失常》,而不是逛街、聚会、旅游.卧室里,复习笔记逐渐被墙壁覆盖。这是她第二次考研,目标是河南大学。“考研是职业所迫,个人想升级平台。”她说。
照片由正在审核的薛雪受访者提供
如果不考研,薛雪只能做基础护理工作,她已经经历过那种生活了。在医院实习期间,薛雪经常忙得上不了厕所,还会遇到一些棘手的病人,从语言伤害到医疗纠纷。她不想在这种焦虑中度过余生,也不想成为“被生活打了的咸鱼”。
对于薛雪的其他临床学生来说,考研势在必行。考医学硕士可以拿到两个必备的证书,《执业医师资格证》和《住院医师规范化培训合格证书》,硕士文凭意味着有机会进入更好的平台。他们很清楚,好的医院和机构需要研究生学历;不然只能去比较差的平台,学历会成为晋升的障碍。
根据迈克尔斯研究所公布的《2019年中国大学生就业报告》,医学生的工作与专业相关性最高(93%),研究生比例最高(近30%)。相应的,医学研究生的分数也在上升。
在这种情况下,薛雪非常清楚困难所在。去年目标学校复试线突然涨了20分,今年她的压力更大。
在一些考研论坛的讨论中,一些医学和历史专业的学生甚至在进入大学之前就制定了考研计划。"不考研究生几乎是不可能的."有同学这么说。
数据图。中新社记者张斌照片
考研,我的毕业出路之一
与薛雪相比,同样在准备2020年考研的翟于飞,复习节奏上的紧张程度要小一些。除了复习考研,他还在准备参加秋招的简历。
出生于吉林大学,毕业后更容易在长春、沈阳或东部三省的其他城市找到工作,但翟于飞不想留在东北,所以他正在考虑其他出路。
考研是选项之一。他对名校没有很深的执念。“如果能更进一步,那就锦上添花了。得不到,我也不会有损失。”
而他的家人希望他去新疆工作。父母在当地发展的很好,有一定的人脉。奶奶当了一辈子老师,叔叔阿姨也都是地方公职人员。对于已经取得教师资格证的他来说,回家考公务员或者当老师都是不错的选择。
翟于飞打算努力奋斗。翟于飞说:“如果你考不上,那就去工作。”。“如果你满意的话
翟于飞不是个例。根据中国教育网公布的《2018年全国研究生招生调查报告》,考研动机比较空缺,不准备就业和“备胎”就业,分别达到30%和21%。两年前,报告显示,13%的人选择考研是因为暂时不想工作,逃避进入社会。
作为一个“过来人”,对于目前正在山西大学读研究生的纪来说,考研只是他毕业时面临的选择之一。
“当时我很迷茫,没有选择。”颜夕说,当她看到她的同学在找工作时,她也提交了一份参加学校招聘的简历;她身边的同学都在考研,她不想毕业就准备失业。
由于本科学历所找到的工作并不尽如人意,而研究生学历又能增加一个人的就业筹码,考研成了纪的一条轻松之路。
“如果不是和同学在一起,我考研可能不会成功。”
谈到未来的规划,纪没有具体的想法。“也许你会成为一名高中老师?”她有点犹豫。“还是看工资,选择职业吧。其他只是加分。”
有了高学历,才有竞争力?
与致力于考研的薛雪不同,柴晏子去年决定考研时已经毕业两年了。
“如果不抓紧提高,很容易受学历限制。”柴对说道。
一些工作单位在招聘时明确要求985或211学历。这个门槛让只有普通本科学历的柴失去了很多机会。在工作中,他觉得随着知识技能的变化和企业发展战略的调整,没有核心竞争力的人会被裁掉。
身边的同事也给他带来了危机感。不知道从什么时候开始,“海归”背景和硕士学位似乎逐渐成为“标准”,待遇和晋升空间远高于自己。
教室里的学生正在复习回答者提供的图片
考试?不测试?柴很纠结,来回考虑了半年。毕竟考研需要相当的时间和精力。他辞职考研,做出这个决定,并不容易。
离开公司意味着没有收入。如果他不愿意在家里伸手要钱,只能吃“旧书”;和应届考生相比,他的年龄尴尬,研究生毕业已经30岁了。除了这些,还有一个最大的问题。考不上怎么办?
父母一开始是反对的。在他们眼里,一个有稳定工作,收入体面的儿子,应该考虑结婚。这个时候他该学什么研究?但最终还是被儿子说服了。
退出所有娱乐活动,卸载手机中的大部分软件;为了节省更多的学习时间,我每天早上5点起床,只吃速食,一遍遍刷高数.重新适应学生的生活并不容易。柴晏子努力对抗自己的惰性。
但是怎么可能这么容易就回学校呢?2016年柴毕业时,据教育部统计,考研人数只有201万;2018年他报名考研的时候,人数已经变成了290万,但当年只有85.8万人在读研究生。
“很多人注定只是‘炮灰’。”柴说,不幸的是,他也成了“炮灰”之一。
柴知道了失败的结果,躲了起来,悄悄地哭了。看着自己长了20斤,胡子没刮,学历不高,没有工作,没有收入,没有对象,二十多岁的人什么都没做成。他觉得“除了考试,好像真的什么都做不了,连烟花都没了”。
他重新审视了考研的决定。真的有必要考吗?但他不后悔。重返职场的柴表示,如果可能,他仍想考研,但这次他会考虑在职读研。
数据图。中国新闻社发布张勇照片
越来越多的学生、专业人士和人们加入了嘉年华。是什么原因导致了持续的“考研热”?海地教育考试研究中心主任吴锐认为,就业竞争和社会对高层次人才的需求是不可忽视的客观因素。
“随着就业竞争的加剧,企事业单位的招聘,甚至公务员的考试,很多岗位明显增加了对延长学历的要求。这是考研报名不减的外部环境。”吴锐说。
“教育体制改革,高校扩招,本科毕业生越来越多,都是考研的背景。对于一般学校的学生来说,考研似乎是最容易出人头地的方式,也是一种可靠的看问题的方式。”郎铁柱说:“研究生热还会继续。”
在这种背景下,很多学生把考研作为增加就业机会的筹码,但并不是所有人都适合考研。
“考研不能拿研究生学位。”吴锐说。不同的专业对人的要求不同,有的需要实践经验,有的需要提高学历。他认为,对自己的未来有一个清晰的规划比考研更重要。
薛雪和翟于飞正在积极准备考试,已重返工作岗位的柴晏子也在犹豫是否参加在职研究生考试。(文中部分回答者为假名)
(作者郎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