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学咨询网

小学咨询网

小学咨询网

小学咨询网 咨询热线 15617622773
首页 > 资讯分享

网络在线课程五花八门 遇到伪劣的知识产品咋办?

作者: 2021-01-22 浏览:

随着互联网技术的发展,教室可以搬到网上,网上教室如火如荼。尤其是短视频等新媒体的兴起,拓展了知识边界,突破了传统教育从业者的范围。好像每个人都可以开始上课。有的是大师,有的是“南国”。

教学水平不是“线上”

“新闻=新闻,果汁=猪死,牙齿=兔子死,地球=地球……”在短视频平台上,有很多类似的“搞笑学英语”的片段,有些甚至很受欢迎,视频博主也收获了一批粉丝。但笑过之后,人们不禁会问:英语真的可以这样学吗?

如今,互联网已经成为传播和获取知识的重要途径。网络使有价值的内容能够突破课堂墙壁,迅速广泛传播,也为非专业教育工作者提供了分享知识和经验的平台。但前提是分享者本身是有真才实学的,只混水摸鱼难免让人大吃一惊。

为了节省接送孩子的时间,住在北京朝阳区的刘女士最近给儿子报了网络课。“你可以在课堂上和外教聊聊,希望他从一开始就能接触到原版英语。”刘女士说。

然而初衷并没有实现。试听课的时候感觉还不错,但是到了正式课,问题就出现了。“安排的外教不固定,导致孩子需要反复适应。”刘女士说,她最不能忍受的是外教能力参差不齐,有的根本不“在线”。

大四学生小果(音译)和刘女士有着同样的感受。“我从小就有当老板的梦想,打算毕业后创业。”小果告诉记者,他无意中在一篇文章中看到了一门指导创业的课程,所以他带着学习的态度付费。听了一段时间,他发现大部分内容都是粗制滥造,根本没有实用价值。“讲课的老师好像既没有系统的理论知识,也没有商场的实践经验。”

据记者调查,网上有很多外语学习、职业资格考试等课程,很多消费者反映上课经常出现明显错误,课程质量难以保证。

知识产品难以标准化

海量的知识和零碎的时间,再加上移动支付的普及,使得知识支付被越来越多的人认可。防疫期,网络学习需求暴涨,“南国先生”有机会。调查显示,74.7%的受访者在购买知识产品后遇到了意想不到的情况。

业内人士指出,所谓的“老师”往往利用人们急功近利的心理需求,用“10天轻松口语”、“30天快速证书”等醒目的字眼来吸引眼球。其实课程设置并不科学合理,教学方法也很精彩。重效益轻结果。

一些老师的教学资质和简历被严重掺水。他们通常把简历包装得很漂亮,为名师打造一个“个人设计”。比如,他们毕业于国际著名大学,曾在顶尖大学任教,并在某一学科深入工作多年,取得了巨大成就等。有的还篡改教师的证书和资格。

客观来说,和实物商品不同,像课程内容这样的知识产品是很难标准化的。对于零基础的消费者来说,很难判断课程质量和教学水平,这也使得在线课堂的监管更加困难。

专家表示,随着网上知识的普及,人们希望看到更多有价值的“干货”,而不是打着教学的旗号作弊牟利。

除了学习知识,在网络课堂上培养良好的学习习惯更重要。“如果一开始路就走错了,以后就很难改了。”北京师范大学副教授余说。

消费者需要提高他们的分辨率

"数字经济的特征之一是虚拟场景交易."中国人民大学法学院教授刘俊海认为,在这种情况下,一些机构粗制滥造,偷工减料,导致网上课程达不到预期,这就要求平台介入监管

在教师教学资格方面,2019年7月,教育部等6个部门发布了《关于规范校外线上培训的实施意见》,明确要求从事学科知识培训的人员应具备相应的教师资格,并在平台和课程界面的显著位置公示培训者的姓名、照片和教师资格证,包括外籍培训者的学习、工作和教学经历。

业内人士认为,为知识付费也是一种消费者行为,受《消费者权益保护法》、《广告法》、《反不正当竞争法》等法律保护。如果人们发现自己在课堂上被骗,并且课程内容与宣传内容不一致,组织可能有虚假宣传的嫌疑,消费者应及时保留证据,依法维权。

面对网上课程的假作真,要避免劣币驱逐良币。四川社会主义学院教研室主任许岩建议,应该引入红榜制度,定期在网上公布符合标准、具备良好资质和能力的机构。

“一旦出现教师无照上课等违法违规行为,就要严肃查处,列入黑名单。”中国法学会消费者法律研究会副秘书长陈寅江说。

对于新媒体上的视频博主,专家认为,一方面,政府部门和平台应加强日常监管,增加举报渠道,如及时查封违法违规行为;另一方面,消费者要睁大眼睛,提高辨别能力,避免上当受骗。

(编辑:郝)

THE END

相关资讯

欧陆平台-网站|首页
国际古地理学会在中国石油大学(北京)成立
今日开笔!陕师大连续16年毛笔手写录取通知书
四川高校外籍师生走进“彩灯之乡”自贡制作传统宫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