张贵梅简介图片
张贵梅在家访期间与学生的父母交谈。王秀丽(新华社)摄
张贵梅在办公室填写教学楼的巡查记录。陈新波摄(新华社)
张贵梅和学生们在一起。陈新波摄(新华社)
张贵梅正在检查学生的班级情况。陈新波摄(新华社)
“张校长,请举手。”在视频聊天中,我们的记者“点”了张贵梅。远在云南丽江的华平女子高中党支部书记、校长、华平儿童福利院院长张贵梅举起了双手。十个手指和手掌被白色胶带覆盖。“没有这些,你就伸不了手。”张贵梅对记者咧嘴一笑。2月25日,习近平总书记在全国总结表彰大会上,以华丽的《向祖国英雄致敬》音乐向全国扶贫模范荣誉称号获得者颁发奖牌、证书和奖牌,并向他们表示祝贺。获胜者之一是张贵梅。她坐着轮椅去领奖,因为她太虚弱了。习近平总书记在讲话中提到了——“致力于教育和扶贫,点燃大山女孩希望的张贵梅”。“我那天的心情,首先肯定是激动的,但是有另一种语言不能完全表达这种心情。当时脑子里就有一个画面。我仿佛觉得,在山里和我们共事多年的所有老师,似乎都站在了讲台上。这个奖是他们的,我就站在前面。”回首颁奖那天,张贵梅仍然无法平静下来。“我们山里的老师不是白给的,是党中央承认的。山里的每一个地方都没有忘记,散落在山上的所有信任和爱都没有忘记。我们学校奋斗了十几年,山里的老师奋斗了几代,真的很值得。我告诉大家,这个奖是给我给大家领的。”张贵梅说。在此之前,张贵梅还获得了“2020年感动中国人物”奖。获奖感言这样对她说:“大自然用风雪打击你,你用歌声回报它。命运把你推上绝壁,你给我们芬芳。她的故事值得告诉你的孩子。”全国扶贫总结表彰大会一结束,张贵梅就赶回华平女子高中。在这里,孩子在无白无黑的学习,高三学生已经进入最后冲刺阶段,她很着急。尽管张贵梅患有骨瘤、肺纤维化和小脑萎缩等23种疾病。“吃药。中医、西医、止痛药都吃。”面对我们记者的询问,她轻声说道。并叮嘱,“这件事不要讨论,免得大家担心我”。华平女子高中成立于2008年,是中国第一所免费女子高中。第一任校长张贵梅仍然拖着满是伤的身体,带领全校师生前进。张贵梅不是云南人,而是黑龙江人。17岁时,她来到云南支援边疆建设,从此扎根。照片中,17岁的张贵梅梳着可爱的马尾辫,穿着印花衬衫,戴着黑框眼镜,咬着嘴唇微笑,露出洁白的牙齿。是如花似玉的年代天真地笑着。今天,张贵梅有一张瘦削的脸,岁月在她脸上留下了许多像刀子一样的皱纹。照片里的她总是皱着眉头,仿佛总是在担心孩子,阻断焦虑的代际传递,担心山中的国家和人民。毕竟47年过去了。这个曾经对世界一无所知的小女孩,现在成了成千上万孩子的顶梁柱。在山上点燃火炬的人们触动了中国的高中校长。张贵梅成为伟人有其自身的过程。1990年,丽江教育学院毕业后,张贵梅和丈夫一起去大理白族自治州西洲古镇第一中学教书,但没有多久。1993年底,她丈夫被诊断为进展期胃癌,14个月后死亡。中年丧偶的打击让她想“逃离”,于是来到了位于金沙江中游的丽江市华坪县。但是她的坎坷命运并没有就此结束。1997年4月,刚刚转入华坪县中心中学的张贵梅接到子宫肌瘤的诊断通知,需要立即住院治疗。哭了一晚上,她把诊断书锁在抽屉里,坚持到7月,把学生送到考场。当时医生发现她需要切除一个5斤重的肿瘤。从那以后,张贵梅遭受了许多疾病,但每当她得了碳化硅
2001年,华坪县儿童福利院成立,由慈善机构资助
望张桂梅当院长。既当中学老师,又当孤儿院院长,这双重经历,让张桂梅对大山里的贫困问题看得更清晰了。她发现,学校里几乎每个班都是男生多女生少,“一些女生读着读着就不见了”。很多贫困家庭的女孩早早辍学,或帮父母种地,或外出打工。很多女孩子初中毕业的年龄就结婚生娃,她们对家庭的贡献,可能就是赢得了一份彩礼,却因没受过教育、走不出大山而让贫困的生活一代代循环往复。张桂梅萌生了一个念头:“办一所全免费女子高中,让山里的女孩子能接受高中教育,阻断贫困的代际传递。”
三
2008年8月,张桂梅梦想成真,华坪女高成立。
张桂梅的想法,得到了当地党委、政府支持,也得到了社会各界爱心人士支持。教学楼的墙上,贴满了每一笔捐款的来源。在这个全国第一所免费女子高中,不但免学费,就连课本、住宿、校服都是免费的。
与正常高中不同的是,这是一所没有录取分数线的学校。只要是初中毕业、愿意读高中、来自贫困家庭的女孩子,学校都无条件接收。
建成之初,女高条件极其艰苦。没有食堂、没有围墙、没有宿舍、没有厕所、没有保安,张桂梅顶住压力,带着女教师跟学生一起住进由教室改成的学生宿舍,请男教师在楼梯间用砖头和木板搭起简易床铺,全天轮流值守。一位老师回忆,初见女高时,“就是一栋孤零零的房子矗立在一块四周长满荒草的空地上,除此之外什么都没有”。
甚至连学生,都是张桂梅苦心留下来的。
这所学校,从不开家长会。从女高第一年招生开始,张桂梅就走上了家访之路。她身体不好,身患多种疾病,其中包括小脑萎缩,经常走路失去平衡。但这些年,她一步步走山路,拖着疼痛的双腿,翻越一座又一座大山,走到学生家中了解情况。她尝试过自己租车,也骑过马和摩托,肋骨断了两次。后来县里派车帮助她家访,可几乎每一个学生家里都还有一段要步行的小路。
到2020年,张桂梅的家访行程超过了11万公里。
为这所学校,张桂梅吃尽了苦。曾经有五六年,她连续外出求助,甚至一度被人误认为是乞丐。十余年家访,她曾迷路深山,也曾误入悬崖,曾行到车无路、累到人无力,却坚持骑马出山,无怨无悔。
老师们也跟着受苦。张桂梅告诉记者,老师们来了一波又一波,这些年,有太多老师实在受不了这样的工作节奏,选择辞职或者调走,学校只能频繁地换老师。如今,学校里的50位老师,从建校起跟她坚持至今的只有4位。但是,也有越来越多的老师坚持到了5年以上。
有人质疑张桂梅哗众取宠,她回以一句:“谁拿命哗众取宠?”
即便受了这么多苦,张桂梅也很清楚,这一切都是在党和国家坚定推行脱贫攻坚战的大背景下完成的。“我只是一个‘主持人’。政府加大了扶贫力度,全社会奉献了爱心,我们为这些孩子助力,让她们飞出了大山。这不是我一个人能办到的,是党和政府以及社会各界合力做到的。”
也许正因如此,从北京一回去,张桂梅就把获的奖全部捐给了县里。她想让全县人民都能看到,党中央对人民的关心,对下一代的关心和爱护。“我希望这些奖章、证书、奖牌放在那里,能给他们加油、鼓劲。”
其实,张桂梅已经把自己获得过的200多个奖,全部都捐给了县里。
四
“我生来就是高山而非溪流,我欲于群峰之巅俯视平庸的沟壑。我生来就是人杰而非草芥,我站在伟人之肩藐视卑微的懦夫。”
这是华坪女高的校训,很多网友读到这个校训时泪流满面,不仅因其雄壮、励志,更因为这些校训激励的,是偏远山区里为人生、为未来奋斗的女孩子们。
谈起为何写出这样的校训,张桂梅说,校训给了孩子们自信,让她们能够勇敢地走出去,和山外的孩子一样相信读书能改变自己,能改变父母,能改变家庭状况。“要走出大山,一定要有勇气。”
2020年,华坪女子高级中学159人参加高考,150人考上本科,一本线以上70人,600分以上17人。从2008年至今,华坪女高在12年内先后将1804名女孩送出大山,为1000多个家庭带去了希望。
成绩,是干出来的,是苦出来的。
在高三学生办公室,张桂梅给记者算了孩子们的作息时间。早上5时30分起床,上课到中午12时;中午10分钟吃饭时间,吃完饭再上40分钟课,休息1小时;下午1时50分上课到5时30分;花半小时完成吃饭、刷牙、洗脸、洗脚、打水、整理宿舍;晚上6时上课,一直到夜里12时20分,回宿舍休息。
从早上5时30分起床,到第二天凌晨睡觉,这就是华坪女高的秘诀。
在这个过程中,张桂梅的喇叭从不停歇。催促学生上课、吃饭、自习、做操。从早上5时30分开始,她用喇叭喊出的催促声,便要伴随孩子们一整天。她对时间要求极其苛刻,耽误一分钟都不行。前不久,一位前去考察的领导甚至为孩子们“说情”,他提醒正要处罚一个学生的张桂梅,时间还差30秒……说起这个,张桂梅对记者感叹,这些年自己一直不敢心软,怕对孩子们心软了,日积月累,课又落下了。
张桂梅的喇叭,伴随着学生们起床、早读、宣誓、唱歌、吃饭、午休、晚安。这样的喇叭,她在办公室、教学楼、宿舍楼和食堂一共备了四把,随时可以催促。她想让孩子们在生活习惯和时间观念上与城市接轨,与现代社会接轨。
高三学生教室里,每个人的桌子上都摞了半米高的教材和习题集,桌子上几无空余。张桂梅环顾一周,告诉记者,这只是一个教室,其实还有一个“副教室”,里面放满了学生们的箱子,里面装的也是书。
背地里,学生们给张桂梅起了无数“绰号”。她自己都知道,掰着手指跟记者数,“大魔头”“半夜鸡叫”“容嬷嬷”……
“我们哪有什么教学模式,就是老师苦教、学生苦学、政府苦供。”张桂梅跟记者感慨,“我的学生可以考到厦门大学、四川大学、武汉大学……我们是用命换来的。”
五
张桂梅也不是只有看上去“冷酷”的一面,她的温情,是默默的。
2020年秋天,因为发现一些家庭条件不好的学生买不起饮料,这位把工资卡交给福利院和女高财务共同使用、连好饭都舍不得吃的“老抠门”,居然拿出5000元,请全校学生喝“秋天的第一杯奶茶”。她想用这杯奶茶,维护每一个大山里女孩的自尊心。
她不允许别人用“贫困”来形容这些女孩,而是称她们为“大山里的女孩”。
越来越多人理解张桂梅。
许多学生家长回来找到她,心有余悸地表达感谢,幸亏当初听了张校长的话——有的家里面,两个姑娘都从这个学校毕业;有太多家庭,因为姑娘大学毕业后找到工作,如今盖上了大房子;有很多家长跟她说,共产党真好、政府真好……
“我们这个学校的存在本身,变成了党联系群众的桥梁,大家心里明白,没有党和政府,这一切都不可能。”张桂梅说。
许多学生回来,想要看看张桂梅,都被她赶走了。她立了个规矩,走出学校以后不要回头看,要花更多的时间去做该做的事,祖国哪里需要就到哪里去。这些年,学生们争气,当警察的、当老师的、当医生的很多,既有从事科研工作的,也有去西藏当兵的,真切实现了张桂梅的期盼。
不少学生想反哺学校,比如捐出第一个月的工资给学校。在认真讨论之后,张桂梅要求所有班主任群发通知,挣了钱就带给父母或者给家乡,不能给学校,学校有党和政府的支持。
让张桂梅感动的是,有两个在西藏日喀则当兵的学生,不停地往学校打电话。张桂梅终于接通后,问她们是不是吃苦了才打电话来。结果两人回答,“我们不怕吃苦,就怕没有苦吃”。那一刻张桂梅既难过又高兴,她觉得这些年的红色教育真的有了结果,孩子们不怕吃苦、勇于奉献,继承了革命先烈的优良传统。
如今,张桂梅希望,能有更多城里的老师加入到这个队伍中来,带来更为先进的教学理念,她想让孩子们的成绩更上一层楼,完成多年以来未竟的心愿。
张桂梅多年未竟的心愿,是家访时一位山里老人跟她说的。老人说,听说最厉害的学校叫清华、北大,但咱山里人从没考上过,你能不能把我们的孩子弄进去一两个?张桂梅记得,自己答应得很轻松,如今时间过去七八年,老人都不在了,这个心愿却始终没有完成。
“我给老师们讲,我们一定要硬考进清华、北大,不要靠照顾。这届不行就下一届,完成大山里祖祖辈辈女孩子们没有做到的事。”张桂梅坚定地告诉记者。
直到如今,在云南大理的春天,每天一大早,张桂梅都会从女生宿舍的铁架床上爬起,来到教学楼,颤巍巍地从一楼爬到四楼,把每一层楼道的灯点亮,然后开始自己一天的工作。
教室外,操场边的崖壁上,印着一个巨幅标语:“共产党人顶天立地代代相传”。
(责编:郝孟佳、熊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