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标题:本科生为什么会在4.1亿年前发现“吻鸭鱼”?
“虞雯,我有一个好奇的问题。我可以问你吗?”近日,在山东科技大学女生宿舍,本科蒋文瑜被舍友反复“质问”。“你真的发现鸭子在4.1亿年前吻了鱼吗?”这是姜文玉上微博热搜后经常被问到的逗她笑的问题。
前不久,姜文瑜在微博上热搜。原因是她刚刚发表了第一作者的论文:她在4.1亿年前发现了最原始的吻鸭鱼,填补了古生物学相关研究领域的空白。这一切都要从山东科技大学创新实验班说起。
发现最原始的鸭吻鱼类
2015年,山东科技大学地球科学研究院创办了本科创新实验班,现名为“刘宝军地球科学创新实验班”,旨在培养专业基础知识扎实、国际视野开阔、科学素养良好、创新思维和创新能力突出的高级地球科学家。通过从低年级本科生中选拔学术素质好的学生,实行导师一对一指导,可以增强学生的科技创新和工程实践能力。
至于姜文玉,她对古生物很感兴趣,但生性文静腼腆,不习惯主动与老师交流。正好学院提供了这个平台,每个感兴趣的同学都可以公开报名,通过选拔进入创新实验班。就这样,姜文瑜向中科院的王平礼老师学习。后来,王把她推荐给中科院副研究员盖志坤。在两位老师的共同指导下,她开展了自己的创新实践活动。
4.1亿年前发现古鱼王国之谜,是古生物学上的一件大事。但是姜文玉不是古生物学专业的。她告诉记者,她其实是学水文和水资源工程的。一个“门外汉”之所以能取得这样的成绩,是因为创新实验班不要求学生学习本专业的内容,而是注重发挥学生的学习主动性和创造性,通过参与导师的科研和工程实践项目,培养学生的科研能力和创新意识。
2019年,创新实验班成员蒋文宇在盖志坤先生的带领下参加了古生物学术研讨会。寒假的时候,她跟着老师去野外“挖宝”——,用小锤子敲啊敲,寻找各种化石。2020年10月,她接到了盖老师布置的新任务,研究一张化石照片。
一张普通的化石照片,是什么生物?它需要几十亿年甚至更早的时间才能为它找到归宿,找到它的“大家庭”——,找到它的父母兄弟姐妹是谁。用专业术语来说,就是描绘某个物种的一幅“系统发生关系和系统分类”的画面。对于姜文玉来说,在化石照片中慢慢找到这种生物的眼睛、尾巴和骨骼,是一个“寻宝”的过程。但是按照严格的科学分类和相关的制度指标进行“家庭定位”是一项繁琐的工作。
参考文献均为英文;英国文学,还有很多专业术语.姜文玉在老师的指导和兴趣的驱使下,慢慢地“啃”了一篇又一篇的英国文学,一遍又一遍地寻找与这块鱼化石有关的资料,研究终于有了成果。
2021年2月19日,她的研究成果在线发表在国际学术期刊《历史生物学》上。姜文玉发现了古鱼王国的一个新属新种。这个新属和新种已经成为鸭嘴兽科最原始的成员。最后,在老师的指导下,他们还共同将鱼——命名为“橄榄形曲石鱼”。橄榄形屈氏鱼的发现丰富了披甲鱼的形态特征,为探索泥盆纪布拉格地区披甲鱼对辐射的适应提供了关键资料,对研究鸭嘴兽科的起源、多样性和古地理分布具有重要意义。
让优秀学生脱颖而出
姜文瑜并不是第一个取得这样成绩的学生。在科学院的创新实验班中,许多学院
山任贤,2016级本科生,研究古鱼领域,发表论文澄清长期未解决的真甲鱼系统分类;赵向东、赵显瑜获“李四光优秀学生奖”(每年只有5名本科生获奖);近年来,创新实验班学生在全国竞赛中获得23项特别奖和13项一等奖.
创新实验班导师陈雷教授认为,本科生创新最重要的一点是激发兴趣。任何一个学生只要找到了自己的方向和目标,他的潜力就是无限的,这正是创新实验班对学生的期望。
据报道,创新实验班也有一定的导师遴选标准,比如为学生提供科研项目资助、科研经费等。同时,学院制定了创新实验班管理规定,补贴一定的教学工作量,在年度考核中给予优先考虑,鼓励骨干教师积极参与本科生创新教育。创新实验班就这样“帮感兴趣的学生上马”,然后“送一程”,主动“护送”学生,要求导师通过系统“一对一”联系学生,建立师生沟通、听汇报等制度。
新实验班成为本科生迈向科研创新的一个广阔平台。地科学院副院长尹会永介绍说,学院创立的创新实验班拔尖创新人才育人模式,因材施教,制订个性化、灵活的拔尖创新人才“培养方案”,通过构建“一对一”导师制,全程引领学生的学习和创新实践。实现教—研—学互长,既培养了学生,又提高了教师队伍的教学水平,实现了教师与学生的双赢。
尹会永表示,创新实验班将继续实施“实践能力+问题意识+创新能力”综合能力提升举措,实现地学本科拔尖创新人才的知识学习、能力培养和素质养成三位一体的培养目标,继续挖掘育人的“金钥匙”。(通讯员 任 波 本报记者 王健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