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标题:校外培训何去何从
照片由视觉中国提供
学生校外培训的时间分配
学生校外培训内容和方法的分布
编辑评论/注释
为什么校外培训越来越差?为什么课后三点半爱你不容易?为什么学校减负,家长却增加负担?为什么学生总是那么忙?……
这些教育热点反映了当前教育治理的困境。中国正在举办世界上最大的教育。与过去相比,教育形势发生了深刻的变化。各级学校的复杂性、结构的多样化、层次的差异化和人们教育需求的个性化不断增加,教育理念和方法受到多方面的冲击。
要解决这些新衍生的教育热点和难点问题,必须加快教育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的现代化。华中师范大学教育治理课题组针对上述热点问题进行专题研究,探索教育治理的理论和实践问题。编辑部特意邀请了这组文章,希望能帮助相关部门尽快找到对策。
——————————
近年来,中国校外培训市场发展迅速。但一些校外培训机构违反了教育规律,“应试”取向严重,大大增加了学生和家长的负担。
在今年的全国人大会议期间,习近平总书记在拜访出席全国政协会议的医疗卫生界、教育界人士时表示:“培训乱可以说是一种难以控制的顽疾、痼疾。一方面,父母希望孩子身心健康,有一个幸福的童年;另一方面,我又怕孩子输在分数竞争的起跑线上。别的孩子学了那么多,我们不学也没事。于是他们互相冲向对方。这个问题会继续解决。”
事实上,近年来,国家有关部门频繁采取措施规范校外培训机构的发展。比如2018年国务院办公厅发布《关于规范校外培训机构发展的意见》,从规范校外培训机构的关键环节提出了一系列措施;2019年,教育部等六部门联合发布的《关于规范校外线上培训的实施意见》是第一个专门针对校外在线培训活动发布的国家级规范性文件.
近期,不少校外培训机构多次收到各种“罚款”,这在一定程度上表明了相关部门规范校外培训机构的决心。这种校外培训该何去何从?为此,华中师范大学教育治理现代化研究组(以下简称“研究组”)于2019-2020年在全国山东、广东、湖南、湖北、广西、四川等六省进行了实地调研,并对校外培训的相关内容进行了专项调研。研究小组对省会城市、地级市和县级市的中小学进行了抽样调查,样本涵盖了东、中、西部地区130多所中小学的1万多名学生。
校外培训发展不能听之任之
近年来,校外培训机构的野蛮成长为学生的个性化成长提供了更多的教育选择,但背后的混乱也给学生、家长和学校带来了一些不利影响。
(一)收费奇高,给家庭带来了沉重的经济负担,扩大了教育“内卷”现象
校外培训经常按小时收费,根据内容和方式的不同,每小时可以在50-500元之间。在“不管你多穷,不管你多努力,不管你多努力,不管你多努力”的思维指导下,家长往往会根据自己的需要为孩子选择一定的校外培训课程。
根据课题组的调查数据,47.8%的学生表示校外培训月成本超过1600元,近20%的学生表示月培训成本超过3200元。对于普通工薪阶层家庭来说,这不是一个小的经济负担。张是五年级学生的家长,他告诉研究小组
然而,随着学生培训内容覆盖面的扩大,这一数字仍在上升。当父母看到周围其他家庭对校外培训的投资越来越多时,他们往往会选择“盲目服从”。有家长告诉课题组,孩子只报了三门培训班,是班里最少的。“虽然他们的孩子目前在班级的中上游,但我在了解到其他孩子的报班情况后感到不安。”。即使父母知道孩子能否成才主要靠自己,也要在这种氛围下“参与”这种无形的竞争,报班在一定程度上缓解了父母的焦虑。
此外,调查数据显示,是否参加校外培训与学生家庭经济状况呈正相关:经济条件较好的家庭参加培训的机会较多,而离婚、再婚、丧偶等特殊家庭结构的孩子参加校外培训的机会较少,留守学生参加校外培训的机会明显低于普通学生。
研究小组分析,在这种背景下,很有可能导致非理性竞争的“内卷化”现象,给家庭带来沉重的负担
负担。(二)安排极满,给学生带来了严重的学习负担,造成校内减负校外加压的怪象
近年来,国家愈发重视学生减负,力争为青少年成长创设良好氛围。比如,2018年年底,教育部等9部门印发《中小学生减负措施的通知》,提出严格管控校外培训。在30条减负举措中,明确规定了校外培训机构不得超标培训、学科知识培训需向教育行政部门备案、不得超出国家课程标准、杜绝机械训练等具体举措。
但是,课题组在调研中发现,不少校外培训机构采取各类措施规避有关政策规定,机构多将学科名称重新包装,赋予其素质教育的“外衣”但实际内容依旧是超出课程标准的学科知识,或是通过双线转换,将原本线下讲授的内容转为线上,进而规避部分监管。而部分校外培训机构忽视教育规律,只用较短的假期就教完三四门学科一学期的课程,学生不仅没学到知识,反而磨灭了兴趣。此外,部分家长并非根据学生的兴趣选择培训项目,而是盲目跟风,海量的兴趣班充斥着学生的假期及课余时间,学生的学习兴趣一再削减,直至对学习完全失去兴趣。
课题组调查数据表明,36.5%的学生表明每周校外培训时长在4小时以上,16.1%的家长表示每周校外培训时间在6小时以上;82.5%的学生表示周末会参加校外培训,63.7%的学生表示寒暑假会参与校外培训,30.4%的学生节假日会参与培训;21.6%的学生表示会参与4-6个学科的培训,4.9%的学生培训科目在7个及以上。存在相当一部分学生培训时间较长,参培学科较多,将中高考改革给学生减轻的负担化为泡影,造成了校内减负校外加压、线下减负线上加压的怪象。
(三)势头正猛,资本大量涌入,行业内商业氛围过于浓厚
当前校外培训被诸多企业视为经济发展的下一个风口,尤其在疫情期间,在线培训机构发展迅猛,其市场价值暴涨,引来了诸多资本的关注,但资本的最终目标不外乎逐利。
课题组在调研中发现,不少校外培训机构采用互联网商业营销模式,将大量资金用于广告宣传、同行竞价,甚至利用学费做投资,致使整个行业内商业氛围浓厚,而教育氛围微乎其微。部分校外培训机构不计成本地大肆营销,在网络平台、电视节目、综艺晚会上,都不乏其充满噱头的赞助广告,这一举措势必挤占了教学投入,最终为其埋单的还是学生。
课题组认为,教育培训行业绝不能过度逐利,而当前各大校外培训机构跑马圈地、无序竞争,一旦资金链发生断裂,造成的社会影响不堪设想,近年来不少校外培训机构倒闭跑路,家长投诉无门,均是过度逐利的后果。
此外,课题组了解到,校外培训机构在招收教师时往往以“讲师”名义招聘,而其考核的重要标准为“续费率”,相当一部分教师成为了名义上的教师、实际上的销售员,何以潜心育人?
(四)认知太浅,以应试分数为导向,严重破坏了教育生态
当下的校外培训市场对教育及学生成长认知不足,为了迎合部分家长的诉求,违背教育规律,均在不同程度上存在应试、超纲、超前等问题。以唯分数论为导向,将系统的知识缩减为零散的考点,将科学的学习方法简化为投机的套路,将以生为本的观念转变为“以分为本”的态度,囿于眼前的一时之得,却忽视了学生的长远发展。
课题组在调研中发现,在校外培训机构的广告中,答题、考试、套路已然成为了他们相互比拼的“制胜法宝”,各类广告语通过分数的提升来吸引生源。采用“以考代练,以练代教”,找解题套路作为主要目标,学生的学习思维完全被训练成了套路化、程序化、呆板化。
进而造成教育功利化,学生及家长虽然焦虑,但在竞争的洪流之中,也只能参与其中,导致“大家都像打了鸡血一样向前冲”的恶性循环。严重破坏了素质教育的发展生态,造成很多学生“高分低能”,善于考试但难出大师。课题组的调查数据显示,有82%的学生表示,参加校外培训是为了提高成绩,长此以往,难免在学生心中埋下成绩至上的错误观念。
如何引导校外培训健康发展
(一)标本兼治,建立统一的校外培训“智理”平台。
课题组建议,在当前信息化高速发展的时代,亟须提高校外培训治理效能,建立省域或市域的校外培训智慧管理平台,集政府部门、校外培训机构、学校、家长等主体,整合准入、备案公示及审批等制度。
比如,所有校外培训机构应当将其师资状况、班级开设情况予以公示,每个班次的学生名单、任课教师、上课时段等信息都应录入平台。能够公示的信息予以公示,不能公示的信息如实备案,以便政府部门核查。校外培训资金的收取及使用同样也应纳入平台管控,家长在缴纳培训费用时,必须使用系统进行缴费,否则不予认可,教育培训资金纳入银行监管,并与平台打通,培训费先放银行,有争议家长可申请退回;而资金的使用情况按时向有关主管部门报备,一旦发现机构存在较大的资金漏洞,优先退还家长缴纳的学费。并设置专门的举报受理专线,家长可通过平台对违规收费、额外收费等行为进行即时举报。
此外,平台应当整合线上及线下的监管,长期以来“属地化”管理的法律体系和管理举措,已经不适用于互联网教育形态,必须根据线上培训的特征进行优化和完善。
(二)加强监管,引导校外培训机构健康发展
在校外培训机构“智”理平台的基础之上,课题组建议,应当进一步加大监管力度。
首先,加大对校外培训机构师资力量的监管,开展常态化的线上核查及线下抽查,杜绝教师无证上岗现象,一旦发现,即刻对机构予以关停,并严查教师宣传,杜绝过度包装,确保师资力量能够成为学校教育的有机补充。并充分利用在线治理平台加大对于资金的监管。
其次,加大对于地下培训市场的监管,在“一对一”兴起、非学科培训需求旺盛的当下,被监管对象变得越来越多头,不仅有大机构、小机构,更有很多“单枪匹马”的“单师单科培训”,教师的主体越来越多元化,私下“开班”给校外培训治理带来极大挑战,甚至出现“家长打掩护、上课‘对暗号’、培训转‘地下’”的怪现象。应加强常规检查、多途径搜寻信息,提高家长认知水平、劝告家长选择正规注册机构,提高违规办学成本,对于违规办学者,处以一定返款并吊销其教师资格证书,在一定期限内不得从教。
最后,加强对于机器人、跆拳道、滑冰等非学科校外培训监管,当前诸多机构以各种噱头贩卖焦虑,家长跟风选择各色各样的技能培训。有关部门应当出台科学培育儿童兴趣爱好指南,引导家长在正确的年龄段为学生选择非学科类培训,杜绝过度培训。
(三)多措并举,有效提升学校课内课后服务质量
从校外培训产生的原因来看,其本质是诸多家庭的“刚需”,孩子需要补课,家长没有精力和能力辅导,孩子放学家长却还未下班,只有转而选择校外培训机构。在课题组的调查中,诸多家长表示“如果不是万不得已,谁又愿意花这么多钱去补习呢”。课题组认为,校外培训作为学校教育的影子,不应将二者割裂而论,如何实现优势互补,形成校内与校外融合协调的教育生态,是校外培训治理的最终目标。课题组建议,提高学校教育质量,提供丰富多样的课后服务,是从根本上解决家长校外培训需求的良策。
其一,提升学校教学质量,力争做到学科知识的学习不出校,引导机构与学校错位发展。适当提升学校办学自主权,扩大学校经费投入,鼓励学校引入竞争机制,提升教师忧患意识,定期开展中小学教师资格考核,引导他们走出“舒适区”,提高教学能力和水平;提高教师的责任意识,严肃查处教师“课上不讲课外讲”以及参与课外有偿补课的行为。
其二,改善课外服务,增加校外培训可替代性。《教育部办公厅关于做好中小学生课后服务工作的指导意见》中强调,学校应当加强课后服务工作,由市财政拨款,家长只需承担极少费用,若家长能够以更低的价格享受到同等质量的课后服务,势必会转向学校。
(四)多元协同,形成内外相济的治理体系
针对校外培训隐蔽化、盲目化发展, 课题组建议,要加强社会公众参与共治、强化校外培训自治, 引导市场有序发展。
在政府层面,应当厘清各职能部门的监管责任,按照“谁审批谁监管”的原则,明确市场监管、民政、发改委等不同部门责任分工,细化机构设置标准、监管内容、培训人员资质等一系列细则,各部门联合设置专职人员,提高校外培训治理的连续性。加强对于社会群众的引导,克服唯分数的顽疾,培育家长正确的教育理念,转变“抢跑”心态,加大对校外培训机构宣传的监管,杜绝分数导向的宣传标语及虚假的承诺,培植良好的校外培训生态。
此外,实施行业协会认证评估,通过信用积分、星级评定、行业黑名单曝光、行业禁入、第三方评估等方式强化行业自律,净化市场环境,引领行业质量提升。
(付卫东为华中师范大学人工智能教育学部副教授,郑宁为该校政研室副主任,周威和杨玺为该校硕士研究生)
付卫东 郑宁 周威 杨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