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标题:盲目研究:垫脚石还是绊脚石
很多年轻人为了增加职场竞争力,投入更多的时间和精力去考证,即使证书“含金量”高,也会出现缺乏规划、盲目考证的问题。近日,中国青年报社会调查中心通过问卷网(文娟网)对1515名职场人士进行了调查,结果显示,96.3%的受访者通过了考试,73.1%的受访者建议结合职业规划进行有针对性的考证。
受访者中,10.3%有一年或一年以下工作经验,31.8%有一至三年工作经验,57.9%有三年以上工作经验。男性占41.4%,女性占58.6%。
96.3%受访者考过证
郑在一家科研机构工作了两年。除了学生时代获得的四六级证书,她还考了普通话证书,并计划将来考驾照、营养师资格证等证书。
冯,90后研究生,目前在二年级。她发现许多学生很早就加入了研究大军。“很多学生大一的时候就开始考虑找工作,怕简历不好看,所以就准备实习和考证。当时没有想过读研,也没有想过就业,但觉得自己不能落后,就跟着实践研究。现在想想,有些证书跟我想做的工作关系不大。”。
冯说,她已经通过了四六级、雅思、普通话证书、计算机等级证书和驾照,下一个目标是律师资格证。谈到这些证书,冯说,其中一些是学校要求的,而另一些则是顺应潮流。“还有其他证书,应该算是职场的入场券。比如我家通过的律师资格证,告诉我以后从事这个领域会有用。”。
数据显示,96.3%的受访者通过了认证,其中66.9%拥有1-3个证书,29.4%拥有4个及以上证书。受访者获得证书较多的是普通类(70.0%),其次是职业资格(61.3%)和能力认证(43.6%)。
郑玲在金融业工作了三年。他不尊重“盲目研究”,只考了金融风险经理证书,并计划再考一个特许金融分析师证书。我考的证书和工作相关,符合职业发展的需要。
冯觉得,身边同学热衷获得的证书都是实用性强、认可度高的通用技能证书。“和一些职业资格证书一样,如果能通过考试,也能在一定程度上展现自己的能力。”。
调查中,70.3%的受访者表示考证的主要依据是符合职业发展规划,57.7%的受访者会认为与其专业背景有关,53.5%的受访者会选择被社会普遍认可。其他原因包括:利益相关(39.7%)和用人单位的规定(37.4%)。
73.1%受访者建议结合职业规划有针对性地考证
郑说,在考证过程中,他主要通过自学备考。她觉得自己的能力在备考的过程中有所提高,但是如果她不学习,考完试不能用,很快就会忘记。
郑玲介绍,他的证书与他的工作密切相关,他也是这个领域的资格证书。他的认可度比较高,可以“体现自己的能力水平”。
调查中,94.2%的受访者认为证书能够反映自己的真实能力,29.1%的受访者表示自己非常有能力。在工作1-3年的受访者中,认为考证能体现能力的比例较高(96.2%)。
“虽然我们在工作中还是要靠实践能力。但对我们学生来说,现阶段考一些证书,一方面可以获得心理上的安慰,另一方面找到提升专业技能、实现更具体职业目标的把握。”冯认为考证相对来说是“短时见效”的技能加成,但如果与职业不匹配,也会造成时间和精力的浪费。
在调查中,73.1%的受访者认为专业规划应与并购相结合
“现在有一些营销数字会炮制关于销售焦虑的文章。读完之后,年轻人害怕被淘汰,于是加入了研究大军。但仔细想想,你会发现很多证书都是盲目考的,往往用不上。”郑玲认为,职场年轻人应该根据自己的需求有选择地做考证,而不是一味追求证书数量。
中青日报中青网记者实习生陈
(编辑: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