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学咨询网

小学咨询网

小学咨询网

小学咨询网 咨询热线 15617622773
首页 > 资讯分享

教孩子怎么做孩子也是学问

作者: 2021-08-03 浏览:

原标题:教孩子如何做孩子也是学习

【对话】

随着社会的发展,家庭教育受到了前所未有的重视,但这仅仅是父母如何教育孩子的问题吗?显然不是。家庭教育的内涵非常丰富。一般来说,它包括每个家庭成员需要进行和接受的教育。它是多维度的,其中之一就是分职业教育。什么是“中等职业教育”?在2004年发布的《家庭教育法施行细则》中,分职业教育被解释为“增强儿童责任的教育活动”,即教育儿童理解和学会履行责任。在老一辈的家庭中,对父母对孩子的责任是有要求的,比如孝顺父母,养老等等。然而,在子女较少的新生代家庭和独生子女家庭中,教育子女的责任不断被淡化。有的家长只关注孩子的学习成绩,带孩子去各种校外辅导机构,提前学习各种科目,而忽视了孩子健康身心成长的心理规律和教育教学的规律,孩子没有形成应有责任的观念。甚至有些家庭对职业教育一无所知。

其实,教孩子如何做孩子,也是家庭教育的一个课题。对此,记者采访了上海社会科学院社会学研究所原所长、中国教育学会家庭教育专业委员会副主任委员、二级研究员杨雄。

记者:什么是子职教育,它在家庭教育中处于何种地位?今天,我们为什么要强调子职教育?

杨雄:的家庭是社会最基本的单位。健康的家庭应该是由夫妻关系、母子关系、父子关系组成的稳定三角。每个家庭成员在情感上相互支持,在心理上相互依赖,在物质上共同享受,家庭成为每个家庭成员的避风港和保护地。这对身心发育不完善的孩子尤为重要。上述三种关系对应的边,以及由此衍生的三种教育,我称之为“父母教育”、“子女教育”和“配偶(夫妻)教育”。一个家庭只有这三种教育完整均衡,才能健康。

但是现在,当人们谈论家庭教育时,他们经常把它等同于父母的努力和教育孩子。网上关于“今天如何做父母”的文章很多,但是关于“今天如何做孩子”的文章却很少被提及。前者涉及亲子教育的问题,后者则是儿童教育的问题。这说明目前我国家庭教育中存在一定的中等职业教育缺失。我们不能等到孩子长大了,父母需要照顾了,才意识到大专教育的重要性。孩子从小没有接受过这方面的训练,长大后也缺乏这方面的意识,现在弥补已经来不及了。因此,我们今天谈论专上教育尤为重要。

2016年,习近平总书记在会见首批全国文明家庭代表时强调,家庭要多言传身教,多传授知识,多培养品德,多实践多听,帮助孩子扣好人生第一粒扣子,迈出人生第一步。《扣好人生第一粒扣子》为我们今天如何实施岗位教育给出了一个非常准确生动的解释。

记者:子职教育一定程度的缺位让孩子们面临哪些突出问题?

杨雄:观察了我们现在的家庭。在亲子教育、夫妻教育等三种教育中,除了夫妻教育之外,大多数家庭的亲子教育通常都是由母亲进行的。有一个互联网大数据分析,对中国各个城市的母亲焦虑指数进行了排名,形成了一个《中国妈妈“焦虑指数”报告》,反映了中国年轻母亲的精神状态和压力状态,反映了一个共同的事实,无论是全职妈妈还是职场妈妈,在生孩子、养孩子、育孩子的过程中,大部分都承担了很大的责任和压力。这是因为我们的社会传统经常强调母亲在家庭教育中的贡献。由于中国母亲对孩子的溺爱和保护倾向过重,在心理上对孩子也有过高的要求和期望,这是造成育儿和教育焦虑的根本原因。贫民窟的孩子

具体而言,由于缺乏次职业教育,儿童面临一些突出问题,集中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第一,孩子韧性差。如今,年轻父母往往更关注孩子的学习成绩,对孩子的心理韧性和处理复杂问题和危机的能力训练很少。现在它已经进入了一个充满“不确定性”的社会,变化很快,越来越复杂。在成长的过程中,孩子会面临各种风险,遇到无数困难,以及如何承担各种挑战。这就要求从小培养孩子处理难题的能力,培养孩子强大的心理韧性,这与抗挫折教育是分不开的。

第二,儿童的秩序意识和边界意识模糊。现在很多孩子缺乏道德和边界意识,家长也不太注重帮助孩子建立边界意识。孩子很容易以自我为中心,争强好胜,乐于合作。我常说社会有公规,学校有学生规,家庭有各种各样的规矩。中等职业教育在培养孩子的道德感、秩序感和各种规则感时,要从小帮助孩子建立和区分各种边界意识,如社会公共道德与私人空间边界、个体与集体边界等。

三是自我效能感和内驱力不足。现在的孩子家庭条件比几十年前好了很多,大部分生活舒适,容易出现个人目标感缺失、“blx”、“空心病”。内部驱动器不足。在他们看来,作业是给父母做的,他们总是处于被动学习的状态。因此,有些孩子大学毕业后缺乏目标。

记者:教孩子怎么做孩子也是一门学问。子职教育具体要从哪些方面做起?

杨雄:'s的衣服可能会扣错,但是如果扣错了就很难改正了。一旦错误的想法形成,就需要付出很大的努力去改变它。古人说“入门必正,立志必高”,意思是

要帮助孩子走好人生的开始几步。

  现实生活中,我们的家长一边在生活上非常疼爱自己的孩子,一边又使劲“催逼”孩子成长。家长受“木桶理论”影响太深,总想着给孩子去补最短的一块。进行子职教育,首先要尊重孩子的主体性,尊重孩子自己的选择与兴趣,从小不要给孩子太多的压力。我们做父母的,尤其是母亲,要学会做一个恰如其分的母亲。

  子职教育可以通过角色扮演、行为践行,帮助孩子了解、学习如何承担与他们年纪相符的生活职责。比如,家长从学龄期开始,就要告诉孩子,读书是你自己的事,你必须每天整理自己的房间和书包,管理好自己时间,做自己生活的小主人,为自己负责,学会独立生活的能力,拥有时间管理、财务管理、生活技能等。

  具体而言,子职教育首先可以通过对儿童进行“爱父母的教育”来实施,然后对孩子进行“如何做人的教育”。

  “爱父母的教育”是让儿童体验父母在教养他们成长的过程中所付出的爱与辛苦,并心怀感激;让儿童感知父母身上的优秀品质和对社会的贡献,并为此感到自豪,愿意模仿。具体说,“爱父母的教育”,就是让孩子学会孝敬父母。因为,父母对子女的爱浓烈无私、源自天性,而子女对父母的爱则是一个需要不断培养、不断锤炼的过程。当然,孝心并不意味着一味顺从,而应体现在细微之处。比如,平时主动帮助父母做家务;问候父母,关心父母身体健康。

  “如何做人的教育”则从“三规教育”入手。让孩子学会习得规矩、服从规章、遵守规则,让孩子在社会化学习中健康成长。婴幼儿有以自我为中心的思维特点,如果一切都顺应他的本性,会导致为所欲为的倾向。孩子长大后产生的许多不良行为习惯,如好动、不服管教、攻击性强,实际上与父母过度顺应他们的自由需要有关。自由过度就是放任纵容,对培养孩子的社会性和责任心是不利的。反过来,“规则过度”又可能导致孩子缺乏个性。因此,子职教育在教育、引导策略上要把握好紧与松的度。没有规则的自由是放任,没有自由的规则是遏制,这些都是子职教育不得法的表现。理想的状况是把握好规则与自由的张力,使孩子既有自律性又有创新性。

  虽然子职教育有缺位的现象,但好在越来越多的中国家长开始更多关注孩子的行为习惯与人格培养,希望把孩子培养成“有教养”的人。2016年上海社会科学院青少年研究所完成的一项问卷调查显示,在最看重的品质中,很多家长首选责任感。与此同时,越来越多的年轻父母开始关注如何让孩子真正为兴趣而学习、为自己而学习。这种育儿观念的改变,是令人喜悦和欣慰的。

  这里需要特别指出的是,中国传统文化非常讲究家风、家教、家训。这些家庭规则对于维持家庭结构的稳定起着十分重要的作用,其中的精华之处值得进一步挖掘和弘扬。

  (本报记者 陈鹏)

(责编:郝孟佳、熊旭)
THE END

相关资讯

欧陆平台-网站|首页
国际古地理学会在中国石油大学(北京)成立
今日开笔!陕师大连续16年毛笔手写录取通知书
四川高校外籍师生走进“彩灯之乡”自贡制作传统宫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