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1年7月3日下午,标有“热烈欢迎七一奖章获得者张贵梅同志光荣归来”标志的小巴在华坪县李煜河边及县城街道上驶过。无论他们经过哪里,人们都停下来鼓掌。云南省华坪县位于云南和四川交界处,是云南西北高原上的一个人口不足20万的小县城。在这片偏远的土地上,第一次获得如此高的荣誉。车辆行驶到华坪女子高级中学门口,张贵梅下了车。在热烈的掌声和欢迎声中,华坪女子高中的两位女生用红色康乃馨迎接她们。他们向张贵梅献花,然后理智地挽着张贵梅的胳膊,轻轻地抚摸着她沾满石膏的手。县里的同志帮助张贵梅走进了女子高中校园。在当天的讲话中,张贵梅从胸前摘下“七一勋章”,举起了代表最高荣誉的勋章。她激动地说:“这枚光荣的勋章不属于我,而是属于我们的英雄土地,属于这里的乡亲们,属于我们的英雄党员和英雄人民!没有你,没有这片土地,就没有今天的我,也就没有今天为国家做贡献、为人民服务的我。”舞台上的张贵梅又瘦又痛苦。金色的阳光照耀着她的沧桑,也照耀着孩子们。在鼓掌的人群中,穿着红色校服的女高中生格外引人注目。我已经好几天没见到张老师了。因为激动和思念,很多孩子的眼泪顺着脸颊流了下来。她是孩子们眼中的老师,也是他们心中的母亲。张贵梅像远山的挑灯人,给山里的孩子带来光明、温暖、希望和爱。在张贵梅看来,“正是这片土地给了我绽放生命的舞台!是党和政府支持和培养了我,让我能做事,把事情做好,让我实现了梦想,实现了愿望。”对于一个没有财产,失去家庭,体弱多病的人来说,是什么样的意志让她“又硬又硬”?是什么样的信念让她保持内心不变,勇往直前?让我们深入岁月寻找答案。1957年6月,张贵梅出生于黑龙江省牡丹江市。小时候经常听东北抗联和八个女人投河的故事。杨靖宇、赵一曼、赵尚志.这些抗日英雄的英雄事迹常常让她着迷,久久萦绕在她的脑海里。“北风呼啸,雪花飞扬,骏马蹒跚,空调侵人,夜宿。暖胸带火,冷背带风,壮士!精诚实干,横扫嫩江平原。”《露营之歌》的东北抗日联军,这让年轻的张贵梅心潮澎湃。老师动情地讲了八个女人扔进河里的故事,经常让她听到为你流泪。她喜欢阅读《红岩》。她前后看了很多遍,每次看完都会大受鼓舞。《红岩》,江姐的革命气节让她佩服。偶然间,她终于发现了革命先烈不怕困难不怕牺牲的“秘密”。20世纪60年代的一天,正在上小学的张贵梅像往常一样,兴高采烈地背着书包回家了。虽然是早春,但黑龙江的雪还没有完全融化,寒风依旧寒冷。当她到达村口时,她发现许多人在她家门口。张贵梅的心很紧。她跑过去推开人群,挤到前面,看到了什么,却发现自己的房子已经塌了。当雪逐渐融化时,张贵梅家的老房子被长期浸泡,加上持续的大风,土墙支撑不住,完全倒塌。父亲看着倒塌的房子,欲哭无泪。她站在父亲身边,惊恐地看着到处都是瓦砾和泥土。这时,人群中一名女干部走了出来。这位女干部个子很高,脸很干净,两条辫子梳得整整齐齐。张贵梅仍然记得她的外貌和声音。女干部对张贵梅的父亲说:“你放心,照顾好你的家人就行了。我们对房子有所了解!”她用微弱的声音说话。张贵梅说,她不相信这样一个干净整洁、衣着光鲜的女干部能重建她的房子。
女干部声音不大,但很有号召力。他们转过身,向每个人挥手,说:“别看他们,快点行动。我们必须尽快建造倒塌的房子。你不能让这家人在外面冻饿!”女干部不仅指挥沉着有序,还加入盖房子的行列。她和村民们一起,把坍塌的土墙碾碎,找到茅草并切碎,然后混合成泥土并膨胀成土坯,然后通过砌墙建造房屋。为了尽快盖好房子,女干部夜以继日地工作。她的衣服上沾满了泥土,她的脸被大风吹得又红又粗糙,她的手被鲜血弄裂了。房子终于建成了。做完后,张贵梅小心翼翼地问:“阿姨,你是谁,为什么帮我家盖房子?”女干部说:“我是共产党员,共产党员必须帮助别人。你家房子塌了,不帮忙盖,没地方住怎么行?”年轻的张贵梅心里暖暖的,问道:“阿姨,谢谢您。你能告诉我你的名字吗?”女干部摸着头说:“孩子,房子是大家盖的。这是我们应该做的。共产党员会这样做,不需要知道我的名字。只要你长大了,你就能帮助别人。”在这之后,张贵梅见过这位女干部几次。她总是面带微笑,经常停下来和村里的人聊天,每个有困难的人总是向她求助。女干部的形象深深地印在张贵梅的心里。她知道共产党员的名字,也知道共产党员应该做好事,帮助有需要的人。1974年,张贵梅响应“奔赴祖国边疆,支援三线建设”的号召,带着妹妹来到云南省中甸县。中甸,现在被称为香格里拉,是云南省
迪庆藏族自治州首府所在地。对年轻的张桂梅来说,那是一个遥远而陌生的地方。就风景来说,这里美不胜收。草原辽阔,天空澄碧,远方的雪山熠熠生辉。但这里海拔高、气候寒冷、空气稀薄、交通闭塞。很难想象,一名十七岁的东北姑娘,在地理环境、生活环境与家乡迥异的地方落地生根,要付出多么不同寻常的努力。
到云南后不久,张桂梅的父亲去世了。这让背井离乡的她身心遭受巨大打击。
1990年7月,张桂梅大学毕业,她和丈夫董老师来到大理市喜洲一中工作。丈夫当校长,她当普通老师,琴瑟和鸣。然而,幸福的生活并没有持续很久。1994年,丈夫患重病去世,留给张桂梅无尽的悲伤和思念。
1996年8月,重新振作起来的张桂梅收拾好行装,毅然离开这片给她带来幸福温情又给她留下巨大痛苦的地方,来到了丽江市华坪县。张桂梅没有选择进入全县条件最好的县一中,而是选择师资力量薄弱的中心学校任教。她主动请缨,承担起四个毕业班的语文和政治教学工作。
但命运再次弄人,1997年4月,张桂梅被检查出患有子宫肌瘤。如果这个时候离开教学岗位去治疗,会严重影响孩子们的学习。上百个孩子、上百个家庭的希望就在眼前呐!该怎么办?
八女投江、江姐的事迹如在眼前,为什么她们能坚持下来,能把生死置之度外?一想到革命先烈的英勇无畏,想到共产党员无私帮她家盖房,还有自己病重时,素不相识的乡亲们为她捐钱,她就无法心安。
不是还没倒下吗?那就先把学生送去中考再说!只要能帮孩子们考个好成绩,自己忍受病痛又算什么?直到把学生送进中考考场,张桂梅才去医院——医生从她腹腔切出一个超过两公斤的肿瘤。
人一旦坚定了信仰就会勇往直前,就会所向披靡。焦裕禄身患重病,依然以坚强的毅力、炽热的情怀带领全县干部群众治理“三害”。如今,她也要把有限的生命,投入到无限的为人民服务中去。
1998年4月,张桂梅成为一名光荣的共产党员。她在党旗下默默许下诺言:要努力成为江姐、焦裕禄那样的人。“能把青春献给党,正是我无上的荣耀”,歌剧中江姐的这句唱词,铸就了她的人生信仰。现在,她要把“对党忠诚,积极工作,为共产主义奋斗终身,随时准备为党和人民牺牲一切”,作为人生最高追求。
那时,每年开学,总有缴不起费用的家长。有次,一位家长来给孩子缴费。他伸出黑黑的大手,将一大把五角、两角、一角的钞票放到张老师的办公桌上,不好意思地说:“就这些了啊,实在对不起老师了——有了钱我还会送来!先让我家娃娃读着吧。”
再看看他身边背着书包、脸蛋黑黑的小姑娘,清澈的目光充满求知的渴望。张桂梅被深深触动了,她说:“没有事,你能将她送来读书就很好了,剩下的我负责。”家长走后,她清点了这些钱,最大的面额五角,总共三十五元三角。这是全家积攒了半年供女儿上学的费用,而当天要缴的费用是一百五十元。
张桂梅把剩下的学费垫付了。她说:“那是终生难忘的一幕,让我看到了山区的贫困和对上学的渴求,也提醒着作为老师的基本职责和任务是什么,明白了一个共产党员奋斗的目标和方向是什么。”
在学校教书时,张桂梅为让每一个孩子能接受教育而奔走;在华坪儿童福利院,她又为让不幸的孩子都有温暖的家而努力。为了改善孩子们的生活、学习状况,她节衣缩食,把省下的每一分钱都用在学生和儿童福利院的孩子身上,自己却越来越穷。
后来,福利院里的弃婴、深山女生的遭遇又让她萌发创办一所免费女子高中的想法。
筹备免费女子高中吃苦受累,不被理解、受委屈是常事。“绝不放弃每一个孩子!无论多难,无论多苦,我绝不退缩。”这是张桂梅的选择。
2008年8月,国内第一所全免费女子高级中学——华坪女子高级中学建成。学校建起后,张桂梅把所有的时间和精力都给了孩子们。“越是偏远落后的地方,越需要把党和政府的温暖送到有需要的群众手上,这是一名共产党员的责任和使命。”张桂梅说。
由于学习压力大、家庭困难,有些孩子会萌发辍学打工的念头。为了把温暖送到最需要的人手里,为了让有梦想的女孩子从大山里走出来,张桂梅翻山越岭去家访。
张桂梅知道,有时候一个眼神、一次拉手就能改变孩子的人生,几句鼓励的话、一个拥抱,就能成为她们勇往直前的力量。
为了不增加学生家里的负担,家访十多年来,她与随行人员从不在学生家里吃饭。家访的车上,一行人员都是自带面包、方便面、矿泉水等。遇到困难家庭,送衣服、送物品、送钱是常有的事,在张桂梅的带领下,随行的老师也把自己的腰包掏得干干净净。张桂梅说,我们的家访不是走形式,而是要有实实在在的内容:家里多少人,多少亩地,多少亩花椒,多少棵果树,是否挂果了,一年多少收入,最主要的困难是什么……都是家访的内容。到家里后,揭开锅盖,看看他们吃什么,走进住处,看看盖什么被子,就知道孩子是什么家境了。
在家访过程中,遇到路不通的,群众出行不方便的,就向有关部门反映,协调把路修通;遇到水管破裂无人管的,也要落实责任人尽快处理。家访一路,留下一路的故事。她说:“共产党员,就是要解决群众困难,不分分内还是分外。”
2020年寒假,张桂梅又踏上了家访路。但与前些年相比,路好走了,车子可以直接开到学生的家门口;易地搬迁让许多家庭搬出了大山,不像原来家访只能往大山里跑。脱贫攻坚取得了举世瞩目的成就,对大山的影响也显而易见。“这次家访,不到十天就走完了一百多家,学生们的家境明显比之前好多了……”张桂梅说。
四
建校十三年的华坪女高,正悄悄地改变着当地的面貌。这种改变有些看得见,有些更重要的东西则是看不见的,比如思维方式、价值理念、人生追求,等等。在当地,几乎人人都知道华坪女高和张桂梅,华坪、永胜、宁蒗这些县偏远的山村也有女高的学生。如今,华坪女高的学生、儿童福利院的孩子,许多都已长大成才,走向了祖国各地去发展。
过去,一些家长不愿意送孩子来读书,找各种理由搪塞。这些年不一样了,很多家庭都会主动送孩子来读书。每年新生报到时,张桂梅都会问家长一个问题:“为什么送孩子来我们女高?”建校初期,家长们的回答是:“我们借不到钱,只能来读这所学校。”如今,她再这样问,家长们都会自豪地说:“因为女高好,成绩好,张老师好,我们全家都以娃娃能读女高为荣!”
这无疑像一束光,让整个家庭都有了盼头。而张桂梅老师,无疑成了孩子们最贴心的掌灯者,用自己默默的付出,照亮孩子们前行的路。
她用自己的行动,引领着每一个孩子前行,也用自己的行动,践行着一个共产党员的初心和使命。
从北京回来的当天,张桂梅又投入到紧张忙碌的工作中。晚自习时,张桂梅佝偻着身子,在教学楼里开始新一轮的巡视。她上下楼梯时斜着身,双脚在一个台阶站定,再伸出一只脚迈向下一个台阶。每一步仿佛都回应着她说过的话:“教书育人,是无上光荣的事业,每一个教师都要珍惜这份光荣,择一事,终一生。”
第二天课间操时间,张桂梅又一次站在红旗下,与全体师生共唱《英雄赞歌》:“烽烟滚滚唱英雄,四面青山侧耳听,侧耳听,晴天响雷敲金鼓,大海扬波作和声……”
再次听到这熟悉的旋律,张桂梅内心依然充盈着澎湃的激情。她在心里发誓,只要还有一口气,就要站在讲台上,倾尽全力、奉献所有,点亮更多孩子的梦想,托起大山里的希望。
《 人民日报 》( 2021年08月04日 20 版) (责编:郝孟佳、温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