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标题:选择种地的清华,建了一个理想的农场
耕作、除草、施肥、饲养牲畜.拥有中国人民大学博士、清华大学博士后头衔的80后女孩阎石,在农活方面并不逊色。她喜欢称自己为农民,微博名为“农民阎石”。
阎石离不开土地。她从事农业工作将近20年了。当他被大学录取时,阎石选择了农业;考入研究生时,她选择了农业专业学习;在获得博士和博士后学位后,她仍然选择了农业。
被称为“新农民”的阎石管理着共享收获农场,这是她理想中的样子:农场不使用任何化肥和农药,以生态方式种植。年初,消费者应预付农场一年的生产成本,并与农场分担风险。在收获季节,农场向消费者提供生态健康的食品。
农场布局很特别,不是传统方式的脏乱差的大棚和牲畜棚。小路两旁有用原木搭建的帐篷和椅子。夜幕降临,开灯,农场是小清新风格的天堂。年轻人经常在这里举行婚礼,一些公司选择在这里成立自己的团体。
2002年,出于对农业的好奇和热爱,阎石报考了河北农业大学。当时她只是觉得做农业更有意思。2006年,阎石帮助“三农”专家温铁军整理农民来信。这些信的内容让她觉得解决中国的农业、农村、农民问题是极其迫切的。“不仅仅是种地这么简单,还要帮助成千上万的农民更好地生产生活。”
在中国人民大学攻读硕士期间,她跟随导师对十几个村庄进行了调研,对存在的问题进行了逐一梳理。从那以后,她一直在思考如何找到解决相关问题的方法。
2008年,阎石作为一名公立学生去了美国。她没有考上大学,而是一头扎进了当地的一个农场,成了一名地地道道的农民。她在地里干活,日出而作日落而息,吃着农场里的蔬菜。她逐渐了解到当地农场以生态和有机为种植理念,不施肥,不用药。她还了解到,美国很多农场都采用社区支持农业(CSA)模式。
这是一种新的农产品贸易形式,农场消费者也是农场股东。在种植季节开始时,消费者提前付款,而农民应该使用生态可持续的种植方法来确保食品安全。这种形式需要供需双方相互信任,消费者得到有机健康的农产品,农民不用担心自己种的好东西卖不出去。没有中间商赚取差价,供需双方建立起最直接快捷的沟通桥梁。
这种新模式激励了阎石。为什么不把这种方式引入中国?回到中国后,阎石着手在中国特色的社区支持农业中建设一个农场,她想试试这条路在中国能否通过。
2009年,在北京凤凰岭山脚下,“小毛驴市民农场”正式开业,这是阎石在中国建立的第一个“社区支农”农场。农场种植的所有蔬菜都是用农家肥养殖的,猪是用自然养殖的方法饲养的。同时利用微生物对粪肥进行分解发酵,保证猪舍干净无异味,将粪肥重新用作农产品肥料.这种循环生态种植很快受到消费者的喜爱。
2011年,阎石博士毕业,她和丈夫决定了未来的路,正式建立了社区支持农业模式的农场。刚走出学校,阎石的脚就踏进了农田。
当时,阎石不仅选择当农民。她考虑留在学校教书,还得到了一家知名企业的offer,但最终还是选择了“农民”的道路。“我想建立这样一种可能性,让更多的人看到,他们回到农村后可以有一个好的职业,有一个高质量的生活。农村生活可以满足他们对现代生活的需求。”
农场刚成立时不被消费者接受,提前一年交费。很少有人愿意
为了找到会员,阎石和他的团队在街上摆摊,走访社区,举办促销讲座,并邀请消费者参观农场.为了增加产量,团队与农场周围的农民合作种植,提供技术指导和销售,农民种植。
随着收获季节的临近,一位农民偷偷喷洒农药以增加产量,因为他对阎石的种植方法没有信心。阎石得知后,毫不犹豫地将半亩地的庄稼连根拔起。阎石坚持种植原则,即使之前的努力白费,也不能给消费者提供不合格的产品。
经过努力,共享收获农场的第一批蔬菜保质保量送到了社员家中,农民也获得了较高的收入。“这个办法会管用的!农民心里有底。”阎石对未来充满信心。
这个农场现在已经成为网络名人的领地。阎石说,这个农场的年营业额可达几百万元。新冠肺炎疫情期间,农产品送货上门发展迅速,销量好于往年。
“人们的消费观念变了。”从事农业这么多年,阎石觉得农业行业变了。“越来越多的年轻人加入了我们‘新农民’的行列,越来越多的农场加入了国际社会支持农业联盟。”
从2008年开始,阎石和她的团队每年都会发起“CSA社会生态农业大会”,参会人数从第一届的几十人增长到了上千人,有很多人在线关注和参与。通过大会,阎石和团队持续推进生态农业发展,吸引更多农民成为新农民,帮助他们识别有机肥,对接检测机构,对接消费社区.
为进一步普及农业知识,共享丰收农场连续四年与北京市呼家楼小学、顺义玉龙小学合作,利用教学楼楼顶开辟“楼顶菜地”,让学生体验种田的快乐。每个孩子都有一个1平方米的花园,他们可以通过有机肥土壤种植农作物。在每周的农场课堂上,工作人员把重点放在农耕文化中的“衣食住行”上,让孩子们离农业越来越近。
这种农耕体验也进入了成年人的生活。在Beijing INDIGO购物中心,阎石团队与物业合作,为商场的员工建立了一个农场,白领也可以做生意
场里种菜,通过劳作达到疗愈的目的。如今通过分享收获农场搭建的农业模式,越来越接近石嫣理想中的样子。她说:“农业这件事急不得,只有更多人来做,农业才能得到更好的推广。”
中青报·中青网记者 张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