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标题:这个暑假怎么过?跟着导师走下稻田
7月30日上午11点,西南科技大学农学与种业专业研究生郭发平(左)和水杨(右)在稻麦科研基地统计水稻抽穗率。刘方池/图
胡在稻田里指导学生。刘方池/图
胡刘方池/图
8月5日上午9时,四川省江油市青莲镇腰月村一片稻田下起暴雨,打乱了西南科技大学水稻研究所所长、博士生导师胡及其学生的工作节奏。当时,他们正在稻田里取样,以完成今年夏天的研究和培训项目。
这片稻田是西南科技大学的稻麦研究基地,面积约120亩。基地除承担多项国家、省部级科研项目外,还是农学类专业的研究生实习基地和研究教学实习基地。每年都有一批研究生和本科生在这里进行科研和专业培训。
在阵雨之前,胡正在给学生们讲解和分析各种各样的情况。他们必须在中午前完成当天的任务。老师和学生一大早就来到稻田,每两个学生一组,对不同品种水稻的穗部进行调查取样。
“为了调查不同水稻品种在穗部性状和异交习性上的差异,一人仔细观察水稻抽穗情况并描述观察结果,另一人详细记录并核对。”田敏,2020届研究生。
据介绍,水稻生长一般经历孕穗期到穗分化的8个阶段。这几天是第七期稻穗的采样时间。这个时期稻穗接近成熟,个头大,容易观察。此时,调查和取样便于后期研究。
2021级农学与种业专业研究生税务杨,原于9月入学。然而,为了尽快获得研究资料,她在收到录取通知书之前,和导师胡一起去了实地考察。她说,如果赶不上这个季节的水稻,只能等到明年才能拿到最新的水稻生产数据,时间不能耽误。
事实上,今年4月复试成绩出来后,税务杨就向导师报备了。当时正是这个季节水稻的播种阶段。胡要求学生到田间去,懂得播种、移栽和管理田地,时刻参与和记录水稻的生长。
在胡眼里,是农学专业学生的“必修课”。“一是科研技术的要求。二是培养艰苦奋斗的精神。第三,让学生知道,岛田不是一种难以承受的痛苦,岛田可以建立自信。”
胡统计了今年夏天和他一起去实地考察的34名学生,包括22名研究生和12名本科生。其中,一半以上是女生。
他们一般早上6: 30左右到达基地,调查会持续到上午10: 00左右,有些环节可能会持续到中午。避开午后的阳光,下午4点左右,师生们又去了田间地头,通常工作到晚上7-8点,天黑了。
尽管如此,高温仍然不可避免。“第一感觉就是热。”2020级农学与种业专业研究生郭发平说,小时候去外地,但那是一种玩的心态。现在他要去外地获取研究数据,完成科研任务,这种紧迫感就不一样了。
每次去外地,胡都要求姑娘们穿防晒衣戴草帽。为了预防中暑,大家都随身带着藿香正气液。
一天之内,老师和学生经常会经历两次浸泡。清晨的露水会从衣服外层渗透出来,临近中午,汗水会从里向外渗透。
被露水打湿的裤子让人不舒服,有时候还会顺着腿跑到靴子里。胡有个土办法,用绳子把一块塑料布系在腰间,至少盖住靴子的上缘,这样可以防止露水流入
“来的时候又白又嫩,回去的时候晒黑了。”每年暑假,都能看到胡同学的变化。他说,因为研究的需要,每一个班的学生都要和他一起在这片实验稻田里进行调查,无论风雨,无论烈日。在基地训练后,同学们都很棒,能吃苦不怕出汗。
作为副研究生,水杨说,水稻是我国乃至世界重要的粮食作物,不断提高水稻的品质和产量是水稻人一直在研究的课题。夏季是水稻生长发育极其重要的时期,田间的多次调查取样是保证后期室内试验顺利进行的基础。
税务杨喜欢大米这个专业。她说,虽然夏天很热,但她很自豪能和导师一起参与科研,解决几十亿人的健康问题。“这个过程不仅让我们感受到做科研的艰辛,也让我们懂得珍惜劳动成果。”(通讯员刘方池、记者王新宇)
(编辑: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