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学咨询网

小学咨询网

小学咨询网

小学咨询网 咨询热线 15617622773
首页 > 资讯分享

大学生“三下乡”走进民族地区 在乡村振兴图景里留下青春印记

作者: 2021-08-16 浏览:

原标题:在乡村振兴画卷中留下青春印记

编者按

今年夏天,又有一批来自“三农”的暑期社会实践生来到基层,上了他们人生中的“大思政课”。在这些大学生中,前往我国民族地区开展社会实践的民族团结实践团是一支特殊的青年力量。

他们将自己的专业与当地少数民族的特点相结合,手绘“美丽乡村”,派医生下乡,探索“非物质遗产”故事,开展关爱教育.在乡村振兴的新画卷中,他们留下了青春的印记,使民族团结的花朵开得更加鲜艳。

-

一支画笔,绘出乡村振兴新篇章

在中朝边境附近,有两个慢节奏的村庄,吉林省延边朝鲜族自治州龙井市怀庆村和爱民村,这里的朝鲜族村民热情好客。最近,他们迎来了一群会画画的老朋友。

“在绘制文化墙的过程中,我们见证了两个村从脱贫攻坚到乡村振兴的变迁。”记者从东北李典大学乡村振兴团队了解到,2017年至2019年,团队用三年时间为两个村庄粉刷了450多平方米的文化墙,充满了朝鲜族文化,烘托出脱贫攻坚的氛围。

今年,团队第四次出发,适应从“脱贫攻坚”到“乡村振兴”的转变,结合当地民族特色,在200多平方米的墙面上进行彩绘。

“这是我第四次参加‘三农’活动。每次负责墙绘,也见证了村里从‘脱贫’到‘乡村振兴’的转变。”张诗琳是这个团队的一员,他从大一的暑假就加入了这个团队。在他看来,这几年村民的生活逐渐富裕起来,所以团队所画的标语应该是随着时间而变化的。

在爱民村的一面墙上,突出了“产业兴旺、生态宜居、乡风文明、治理有效、生活富裕”的20个红色大字。常陆队长告诉记者,他们用中文和韩文写了这个口号,希望在村里营造“乡村振兴”的文化氛围。除了标语,他们还画有当地民族特色的舞蹈画面。

打纸、调色、补色、描图……顶着烈日,队员们的8名志愿者在白墙上精心作画,每幅画持续了几个小时。“我们这幅画内容多,面积大,时间紧,所以大家很少休息。”

“今年的画是韩国人的舞蹈。我觉得这张唱歌跳舞的照片,可以展现出村民越来越好的精神面貌。”常陆说。

作为团队中的“老前辈”,张诗琳这次负责总指挥官和“技术责任”。“在画人物图案的过程中,我们不仅要准确地画出人物的动作,还要根据当地的民族文化选择正确的服装颜色。”张诗琳告诉记者,为了尊重朝鲜族村民的传统,他们听取了驻村干部的意见,并提前在网上查阅了资料,确保绘制的内容符合当地民族文化。

第一次参加“三农”的队员徐敬亭回忆说,有的村民看到上不去顶,就会回家带梯子和长杆,有的人从自己家里拿出水果、冰棍和矿泉水给学生。

爱民村“第一书记”杜国胜肯定了大学生的辛勤劳动。他说:“文化墙不仅美化了乡村环境,还让村民以潜移默化的方式学习乡村振兴精神,促使大家自觉树立文明乡风,助力乡村振兴。工作开始得很好。”

送医下乡 传递健康理念

“现在民族地区的交通和医疗条件有了很大的改善,但是人们的健康观念还需要改变。我们此行是引导村民养成良好的个人卫生习惯;二是宣传安全合理用药理念。”贵州医科大学教师冉旭说。

7月19日起,冉旭带领贵州药学院民族团结实践服务队

在居家宣讲过程中,团队发现部分老人患病未及时就医,甚至“不分青红皂白去医院”;有些人不遵医嘱服药,出现随意增减药量、停药、混吃等现象。对此,队里的医疗卫生科普工作人员千百次告诉村民:“生病了一定要及时到正规医院就诊,不能乱用药。”

根据不同需求,团队还为每家每户提供了常用药物,并为不识字的老人详细讲解了药物的用法用量。最受欢迎的需求药物是外用膏药。冉旭告诉记者,当地有很多老年人,而且或多或少都有关节痛,所以这种药特别受欢迎。

队员于田首次参与“三农”社会实践。除了宣讲医学知识,他还和团队成员一起参与了少数民族传统医药的挖掘和保护。“天南星多为外用,须用明矾水浸泡内服,再与生姜同煮,再切片晒干使用,可祛风解痉、祛湿化痰、消肿散结……”队员们在跟随当地药农进山采药时发现了“新大陆”。

“当时我发现了一颗特别大的天南星,我很好奇。突然一只蜜蜂在我的眉梢蜇了一下。”这个意外让于田至今记忆犹新。她说:“当时伤口很快红肿,整个人又疼又慌。”

幸运的是,一位药农很快给了“救命药方”——黄花蒿,队员们就地取材,将采集到的黄花蒿用石头磨成绿色的汁液,敷在于田的伤口周围,疼痛和瘙痒很快得到缓解。据药农介绍,黄花蒿具有清热解毒、抗疟的作用。

“我当时还是不相信。用了之后,效果真的很好。”于田对少数民族传统医药也有了新的认识。徐伟也感慨地说:“学生们很感动,因为这才是真正的‘现在学,现在用’。”他希望药学专业的学生能够挖掘和保护传统药物及其在民族地区的使用

起药学人的责任。

  让湘西“非遗”“飞”上云端

  “我们来自湘西地区的高校,保护和传承‘非遗’文化也是我们的义务。”谈起湖南湘西土家族苗族自治州的非物质文化遗产,吉首大学音乐舞蹈学院云上“飞”遗团队的成员们滔滔不绝,“这里拥有世界级非物质文化遗产1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30项、省级非物质文化遗产101项……”

  据团队成员介绍,湘西州这些国家级“非遗”中,音乐舞蹈类8项,“云上非遗数据库”全部涉及;省级“非遗”中,音乐舞蹈类24项,“云上非遗数据库”涉及21项。

  这个“云上非遗数据库”是如何搭建的?

  “‘云上非遗数据库’是我们存储和展示湘西音乐舞蹈‘非遗’资源的线上平台,通过云盘存档,将内容在短视频平台、音乐平台、微信公众号进行展示宣传和教学。”队长徐静告诉记者,团队的最终目标是将湘西地区的音乐舞蹈“非遗”资源整合起来,成为民间和政府部门间的中转站,同时通过“云上推介”助力湘西文化传承。

  今年7月,云上“飞”遗团队前往湘西州龙山县石堤村、联星村开展“土家族音乐舞蹈文化”田野调查工作。团队拜访了土家族打溜子、哭嫁歌、咚咚喹、摆手舞等“非遗”传承人,一方面亲身感受“非遗”文化,另一方面也为“云上非遗数据库”补充资料。

  在石堤村,队员们观摩了4位打溜子传承人的表演,并对其进行了深入采访,发现他们近期改编的曲牌有了明显的变化——由原来单一地展示打溜子,到现在加入舞蹈元素。对于这一创新,团队在“云上非遗数据库”上进行了补充。

  “除了田野调查,我们也做了原创的音乐舞蹈作品,希望能进一步扩大‘非遗’影响力。”据徐静介绍,团队成员专业对口、能歌善舞,希望通过多种形式帮助保护和传承“非遗”文化。

  目前,“云上非遗数据库”已有超过10TB的资料,团队微信公众号上发布推文60余篇、抖音账号发布短视频15条、网易云账号发布音频50首,三平台总点击量已超过1500万。

  徐静表示,团队会将这个项目继续开展下去,“如果我们持续帮助他们把‘非遗’文化宣传好,可能就会改变新一代年轻人的看法,让他们更认可自己民族的文化,更好地传承下去。”

  将“爱国小诗”带进回民小学

  位于安徽古沟回族乡的太平回民小学,80%以上的学生是回族,学校不缺先进设备,却很缺年轻教师。7月18日起,安徽师范大学文学院赴古沟乡“诗系童真”支教团队在这里开展了为期8天的支教活动,将红色诗歌引进七彩课堂,为孩子们的暑期生活增添了一抹亮色。

  “金沙水拍云崖暖,大渡桥横铁索寒。”琅琅书声从学校的一间教室传出。支教团成员王梦雅说,当她讲到诗歌《七律·长征》中红军横渡金沙江的细节时,她看见孩子们眼睛里闪动着泪花。一个一年级的孩子告诉王梦雅:“我以后也要成为像长征战士那样勇敢的人,保护我们的国家。”

  孩子的话语有些稚嫩,却让王梦雅非常触动,“这首诗真正感染到了他们,也可以看出孩子内心深处对祖国的热爱。”

  队长周舟告诉记者,除了教孩子们诵读、欣赏诗歌,他们还鼓励孩子们写诗。“我们会找一些影像资料给孩子们看,再让他们不加任何技巧地写下自己心中的诗歌。”周舟解释说,对于小学的孩子们而言,写诗不需要有太多条条框框,只要能把心中所想真诚地表达出来,就是一首好诗。

  孩子们写下小诗后,支教老师会教一些关于单押、双押的小技巧,让他们对自己的诗歌进行修改。

  周舟最喜欢的一首诗是二年级学生陈佳娣写的《我的祖国》,诗中写道:“一只公鸡在打鸣,叫醒了沉睡的人,这就是我的祖国!”

  “在他们心中,祖国不是一个遥远的词,而是日常生活中的点滴。”周舟认为,孩子们的文字非常单纯,“他们把心中的祖国和日常生活结合起来,没有华丽的文字,却表达着内心最纯真的感受。”

  在周舟看来,支教是一场双向的奔赴,双方结下了深厚的友谊。离别时,大家一遍一遍唱着《再见》,孩子们被支教老师抱在怀里,哭得很伤心,说“一定会记得你们”。

  周舟告诉记者,这支团队传承自上一届大学生,也会一直传承下去。

  科普食品安全 守护健康乡村

  “人生第一次坐60多个小时的硬座,说不累是假的,但现在更迫不及待地想为这片土地和这里的人做些事情。”董蓓蓓一下火车便这样说。

  董蓓蓓是江南大学食品学院的大二学生。今年7月,她作为江南大学“南国北疆”实践团学生负责人,和另外6名同学从5000多公里外的江苏无锡来到新疆昆玉市,与石河子大学食品学院的师生共同开展“健康乡村 食品科技全国行”暑期社会实践活动。

  今年5月,江南大学食品学院联合58所高校共同发起“健康乡村 食品科技全国行”活动,鼓励食品学院学子深入乡村、广泛调研,为乡村振兴战略贡献青春力量。

  7月17日-22日,江南大学“南国北疆”实践团和石河子大学食品学院师生深入近10个社区、连队等开展“食品安全科普”“生活中的微生物”等主题宣讲活动,同学们发挥专业特长,用通俗易懂的方式向市民讲解食品安全知识。

  “现在国家对食品安全的管控越来越严,我们也想从你们这里了解餐饮店的食品卫生如何保障。”宣讲结束后,昆玉市民营企业商会会长随鲲鹏与实践团的师生展开交流。

  乡村儿童“食育课堂”是今年“南国北疆”实践团食品知识科普的重要内容之一,聚焦中国乡村儿童营养失衡等不良现象,开发本土食育课程,推动改善中国乡村儿童饮食营养卫生状况。

  课堂上,实践团成员通过一个个生动有趣的案例教小朋友们正确的饮食卫生习惯,每一节课都充满欢声笑语。每场活动结束之后,不少家长会拉住队员,询问孩子日常饮食中应注意的问题,实践团成员一一给予详细的解答。

  实践团成员卢梦娇说,团队在新疆、无锡两地开展了多场食育讲座,发现两地孩子对食品安全和营养知识的了解程度差异较大。“我们也在努力探寻一种全公益化的食育课程体系,为更多孩子带来健康的饮食观念,从小养成良好的习惯。”

  中青报·中青网记者 李华锡 见习记者 蒋宇骏

(责编:郝孟佳、熊旭)
THE END

相关资讯

欧陆平台-网站|首页
国际古地理学会在中国石油大学(北京)成立
今日开笔!陕师大连续16年毛笔手写录取通知书
四川高校外籍师生走进“彩灯之乡”自贡制作传统宫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