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民网北京9月27日电(记者郝、孙静)今天,国务院办公厅举行新闻发布会,介绍《中国妇女发展纲要(2021-2030年)》 《中国儿童发展纲要(2021-2030年)》的有关情况。教育部基础教育司司长吕玉刚出席会议并表示,学校、家庭和社会合作育人非常重要。
吕玉刚介绍,近年来,教育部会同有关部门高度重视学校、家庭、社会协同育人建设,制定了加强学前教育、义务教育、普通高中教育等一系列重要文件,颁布了《全国家庭教育指导纲要》01001《家长家庭教育基本行为规范》号法令,建立了一批学生社会综合实践基地、劳动教育基地、研究性实践教育基地。在促进学校、家庭和社会之间的合作教育方面取得了积极成果。
吕玉刚表示,下一步,教育部将会同有关部门认真落实《儿童发展纲要》,把推进学校、家庭、社会协同教育作为落实中央提出的“双减”任务的重要举措,进一步做好以下三方面工作:
首先,我们在概念上应该是同一个方向。我们应该把学生的身心健康放在第一位,培养学生良好的思想和身体素质。要坚持德智体美劳全面育人,着力打造学生综合素质,为学生终身成长奠定基础。要坚持因材施教,遵循学生成长规律和自身特点,促进学生全面发展和个性发展。
第二,我们应该尽职尽责。学校要充分发挥教书育人的主体作用,坚持“五育”并举,让学生更好地回归校园,让教师做到应教尽教,让学生学好学。当前,围绕落实中央提出的“双减”任务,学校要切实提高课堂教学质量、作业管理水平和课后服务水平。
家庭要充分发挥“第一学校”的重要作用,切实履行家庭教育责任。家长作为孩子的第一任老师,要注意以身作则,言传身教,树立良好的家风,教育引导孩子养成良好的思想品德和行为习惯。家长要注意与孩子的沟通,关注孩子的想法和情绪,理性地帮助孩子确定成长目标,防止不切实际的盲目攀比。
社会要充分发挥学生成长实践在课堂中的作用,统筹利用各种社会资源,特别是红色教育资源和劳动教育资源,为加强实践育人创造有力条件,更好地教育引导学生听党话、跟党走,更好地培养学生的社会责任感、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要加强舆论宣传,营造良好的社会教育环境,引导全社会树立科学的教育理念,形成全社会关心支持教育的良好氛围。
第三,要保持密切联系。学校要充分利用家长学校、家长委员会、家长会、学校开放日、家访等方式密切家校联系,切实加强家庭教育指导,及时听取家长对学校工作的意见和建议,形成育人共同体。家长也要及时、全面地向学校反映孩子在家的思想、情绪、学习和生活状况。希望有关方面加强社区家庭教育指导服务场所建设,为家长提供公益性家庭教育指导服务。学校要加强与社区和社会的沟通,积极争取对学校工作的支持,及时听取有关方面的意见,使学校、家庭、社会在科学育人、常态育人、制度育人方面相互配合,共同培育社会主义和谐社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