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学咨询网

小学咨询网

小学咨询网

小学咨询网 咨询热线 15617622773
首页 > 资讯分享

从无墙到无界:高校博物馆如何守正创新

作者: 2021-11-02 浏览:

原标题:从无墙到无界:何守正等高校博物馆的创新。

“当我们走进一个博物馆的时候,我们经常会说,很久以前了……但是走进这个博物馆就不一样了,因为它是一个媒体博物馆,媒体离我们的生活太近了。我们通过媒体了解世界,通过媒体表达自己。”这是著名主持人荆一丹为中国传媒大学传播博物馆录制的解说视频的标题,让观众跟随她的脚步,参观这个隐藏在大学里的特殊博物馆。

大学与博物馆的历史关系由来已久。世界上第一个面向公众的博物馆是牛津大学阿什莫林博物馆,建于1683年。国际博物馆协会成立了大学博物馆和收藏委员会,关注博物馆在高等教育发展中的作用及其对现代社会的贡献。随着我国“双一流”高校建设的稳步推进,结合高校专业特点建立的不同类型高校博物馆数量持续增加。然而,开放度低、展示方式过时、馆际合作不足、资源供需不对称、数字化利用水平低等问题一直阻碍着高校博物馆的可持续发展。

随着全球博物馆从收藏中心向教育中心的转变,5G时代媒体深度融合的趋势越来越明显。高校博物馆迫切需要应对来自公共服务和技术迭代的双重挑战,探索如何在坚持博物馆主体功能的同时,实现最高效的文化传播、文化传承和新兴文化建设,营造观众与博物馆互联、共享、共生的生态。

重塑公共性:探索博物馆教育共同体

高校博物馆作为高校重要的附属机构和特殊的博物馆类型,一直被视为学科教育的重要支撑,一直是开展实践教学的主要场所和形式。牛津大学有一个庞大的博物馆群,由九个专业博物馆组成。每个博物馆根据不同的历史传统、收藏特点和建筑环境优势,提供有针对性的学习资源和培训课程。其中,阿什莫林博物馆的“拿一”教育项目鼓励学生从多个角度观察特定展品,从而实现跨学科教学。自然历史博物馆开设的“艺术与设计”教育项目,注重提高学生对自然科学的理解,激发学生的艺术创造力。作为国内一流的高校博物馆,北京大学赛克勒考古与艺术博物馆近年来融合了自然、人文、社会科学多学科交叉的教育,采取以个人体验为主的体验式教学和以动手操作为主的实验式教学,服务文科教育,增强创作活力。

可见,在当今盛行的通识教育理念和跨学科人才培养模式下,全球顶尖大学博物馆都在探索如何突破学科边界的无形之墙。通过开发系统、全面、专业的课程,提供多样化、交叉的学习视角和情境,帮助学生整合不同学科的知识,跨越学科之间的界限,观察、思考和解决实际问题,成为新知识生成、积累和转化的中心。因此,高校博物馆必须深化对博物馆教育资源的研究分析,细化博物馆资源与学校教育的有机结合,突破博物馆资源融入学科教育的壁垒,进一步探索馆际合作空间,构建博物馆教育共同体。

博物馆根植于大学的历史积淀和文化土壤,但其文化资源是由公众共同拥有、共享和创造的,这绝对是公共的。这种公共性决定了文化场域美和公共空间美,承担着引导社会价值、服务公共文化的重要责任。因此,高校博物馆需要推倒大学校园的有形之墙,满足公众对博物馆教育的需求,面向中小学生、青少年、成年人和老年人等不同群体,开放合作

从通过藏品记录、展示、传承大学文化,到搭建具有灵活性、适应性、流动性的公共教育平台,高校博物馆宣传潜力的释放,将为校外学生打开一扇大门,促进知识传播方式的重构,培养健全人格和健康思想,实现全人教育。另一方面,高校博物馆只有将教育场所与多维公共文化空间相结合,才能更好地塑造自身学术品牌,传承大学精神,发挥育人和服务社会的作用。

走向超级链接:开展跨界融合传播

今年“5.18”国际博物馆日,国家文物局与中国移动正式启动“博物馆5G新生活”项目,推出AI合作化机、ar查询镜、数字画屏、手势全息、姿势模仿秀、服饰秀、互动魔屏等一系列数字化智能产品和解决方案。这瞬间成了热门话题。以物联网、云计算、大数据、人工智能为标准的5G时代已经到来。博物馆作为一种独特的时空重叠的媒介,未来的传播实践将越来越体现在如何建立物与人之间的联系,从而影响我们与世界的交流和我们对生活的感知。

为应对这一挑战,拥有全球最大博物馆体系和研究联合体的美国史密森学会不断开发新的互动课程和相关数字移动技术,汇集了2000多项线上展览、互动游戏、课程规划、短视频等教学资源,以及数十个基于线上体验的学习项目,大力实施数字化“徽章奖励计划”,鼓励参与者随时随地在线学习,并与高校合作转化为课程学分,极大地覆盖和参与了教育。

随着博物馆网络化、信息化、数字化向更泛在的感知、更全面的互联、更深度的智能化迈进,高校博物馆需要重组馆藏资源,整合交互设计思维和方法,将空间场景应用与智能媒体交互相融合,综合利用3D(三维数字化)、CG(计算机动画)、VR(虚拟现实)、AR(增强现实)、MR(混合现实)、全息影像等技术。

。其次,借助多样化、复合型、互动式的智能应用,创新博物馆教育模式,帮助学生打造生动、逼真的学习环境,使学生获得高交互性、高内容适配性和充满个性化的学习体验。最后,将优质教育资源与社会共享,提供定制化教育产品和精准服务,探索“+博物馆”和“博物馆+”的跨界融合业务模式以及创新性博物馆教育解决方案。

   走向超级链接的过程是一个随时应对挑战和不确定性的过程,也是一个不断克服思维惯性和路径依赖的过程。正如中国传媒大学传媒博物馆2019年的自我改造行动那样,通过重新构建全新的沉浸式体验场景,更加强调对话性、参与性、情感性,通过推动一系列体现科技与社会、科学与人文互动关系的展览、活动和教育项目,力求在万物皆媒、人机共生的时代实现情景化科学传播和情感式人文教育。

   每座博物馆都是一所大学,一流大学要建设一流的博物馆。在文化全球化发展和多元化表达共存并进的时代,从无墙到无界的高校博物馆,理应站在教育改革的最前沿,用匠心呵护遗产,以文化滋养社会,守正创新,继往开来,成为大学连接社会的纽带和走向未来的桥梁。

   (作者:蒋多,系中国传媒大学文化产业管理学院教师)

(责编:温璐、李依环)
THE END

相关资讯

欧陆平台-网站|首页
国际古地理学会在中国石油大学(北京)成立
今日开笔!陕师大连续16年毛笔手写录取通知书
四川高校外籍师生走进“彩灯之乡”自贡制作传统宫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