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标题:冰雪竞技场,他们在那里。
1月13日,在首钢训练馆,哈尔滨体育学院教师、国家短道速滑队现任技术教练李岩正跟随国家短道速滑队备战奥运会。“全力以赴,争取更好的成绩。”努力为自己和运动员加油。
不仅是李岩,哈尔滨体育学院作为一所冰雪特色鲜明的高校,入选2018年北京2022年冬奥会、冬残奥会首批训练基地。学校选拔了包括教练员、运动员、裁判员、科研人员在内的70余名师生,助力服务北京冬奥会、冬残奥会,为即将到来的比赛贡献“龙江力量”。
为国家荣誉全力拼搏
“注意线路”和“不要松开手”.在中国残疾人体育管理中心,哈尔滨体育学院教师、国家轮椅冰壶队总教练岳正在带领队员备战。她专注地看着球员,大声提醒他们注意问题。
2003年,18岁的岳和队友赢得第十届全国冬季运动会冠军。进入国家队后,岳获得了女子冰壶世界冠军、温哥华冬奥会季军等多项荣誉。
从运动员到教练,岳感受到了更多的责任。“在冰壶比赛中,轮椅运动员纯粹凭自己的感觉投球,比赛期间没有扫冰。在日常训练中,教练需要额外的关心和照顾。”大部分球员都是20出头,但是他们非常努力认真。这让她暗暗决定,要尽自己最大的努力带领他们提高成绩。除了技术动作,运动员的情绪状态对比赛也有很大的影响。在日常训练中,岳特别注重观察。即使对于玩家皱眉这样的小细节,她也会及时关注并与玩家沟通,了解情况。
“平昌夺冠已成历史,从头再来北京”。挂在训练馆墙上的横幅文字时刻提醒着队员们。2018年韩国平昌冬季残奥会,岳率领该队在决赛中以6:5险胜挪威,一举夺得轮椅冰壶金牌,实现了中国冬季残奥会金牌和奖牌零的突破。赛后,岳在接受采访时说:“这枚金牌的获得标志着中国残疾人冰壶运动的开始。我们应该继续,继续,争取在我们家门口的2022年北京冬季残奥会取得更好的成绩。”
转眼间,比赛就要开始了。3月5日,轮椅冰壶队将在北京首次亮相。经过每天8个小时的冰上训练,岳回到车站时双脚已经麻木。利用泡脚的时间,她要认真研究队员的比赛战术,偶尔抽出时间练习一下自己的文字。“你越想在比赛前让自己冷静下来”。
在赛场上,岳是一位尽职尽责的教练,但在家里她却是一位缺席的母亲。2020年随队备战冬季残奥会时,孩子只有十个月大,不能给妈妈打电话。“两年只回去两次,加起来不到一周。平时你的训练时间和孩子的作息是错开的,只能通过手机监控看着小家伙睡觉。”岳说:“虽然我不能和你在一起,但我希望给我的孩子树立一个榜样,让他们看到他们的母亲为国家荣誉而努力奋斗。”
在赛场上向全世界展示中国风采
冬季两项比赛结合了越野滑雪和射击,是冬奥会的正式比赛项目之一。哈尔滨体育学院教师史明是该项目的竞赛负责人,负责竞赛场馆的布局、场馆内各项设施的配置、所有裁判员和工作人员岗位的调整和履行。
2006年,黑龙江省举办了第24届大学生冬季运动会。史明第一次接触并喜欢这个活动。经过十几年的学习和历练,他从一名普通的裁判成长为一名竞赛领队,见证了这项赛事在中国的发展。
“这个项目在国内原本很小,很少有人知道,也没有专门的比赛场地。2016年我参加全运会的时候,运动员只有60人。2021年初参加全国锦标赛时,运动员人数已达190余人。”史明说:“不仅仅是运动员,裁判团队也在变化。与以前主要由退役运动员和退役教练员组成的裁判队伍相比,越来越多具有专业学科和知识背景的公务员和教师加入到冬季两项裁决中来。”
作为竞赛负责人,石明日将参与2016年冬季两项的规划和建设。“从一片草地到世界顶级体育场的变化,让我深深感受到了我们国家所付出的巨大努力。每个人都在偷偷的互相竞争,所以我们必须做好所有的细节。现在,我们充满信心,期待站在赛场上,向世界展示中国举办国际赛事的能力和风采。”史明告诉记者,在国内举办的冬奥会为冬季运动项目和群众体育的发展提供了非常好的机会,也让越来越多的人关注和参与到各种冰雪运动中。
据悉,哈尔滨体育学院将派出十余名优秀教师担任2022年北京冬奥会冬季两项裁判员。
科研成果助力中国冰雪竞技人才培养
滑行、起飞、转弯、着陆.过去,指导运动员进行单板滑雪U型场地技能训练完全依靠教练的经验。现在,由哈尔滨体育学院李兴阳老师带领研究团队研发的北斗导航U型场馆数字化分析系统,能够准确检测运动员的滑行轨迹,包括射击角度、飞行高度、滑行速度等。这些数据对教练员分析和纠正运动员错误的滑行路线和起跳角度有很大帮助,相当于教练员的“第三条”
作为中国国家单板滑雪U型场地技能训练队科研教练,李兴阳自主研发的多项科技成果为中国冰雪技能项目提供了科技支撑。“以往在极寒条件下,没有办法准确测量运动员空气置换轨迹的运动数据。在这方面,研究团队开发了可穿戴设备,如手表或贴片,用于室内和室外不同的冰雪项目收集和运输。
动员现场运动数据,包括空间三维轨迹、运动速度、起跳速度、起跳角度等并进行精确分析,教练据此改进运动员的运动技巧,提升训练效率和成绩。”李兴洋介绍。如今,科技与冬奥的结合越来越紧密。“科技进步带动奥运场馆硬件设施改善、训练设备的优化,使运动员潜能得到激发,竞技能力实现提升,同时冬季奥运会的举办也促进了科技的发展。”对此,李兴洋深有感触,“本届冬奥会我国设立科技冬奥专项课题,组织国内专家进行科研攻关,使冰雪项目有了强力而全面的科技支持和保障。”
“运动员在哪里,我们就在哪里。”四年时间,李兴洋的科研工作很苦,但他乐此不疲。“作为科研工作者,我们有责任通过科技助力运动员取得更好的成绩,为国家赢得更高的荣誉。”
四年与运动员在训练场上摸爬滚打的冬奥备战,让李兴洋找到了能有效帮助他们提升竞技能力的关键点。“冰雪竞技运动最有效解决技术问题的学科,是运动生物力学,涉及体育、力学、生物医学等多学科,未来我将瞄准这一方向开展科研攻关。”
在学校的大力支持下,李兴洋正在筹备由哈尔滨体育学院、哈尔滨工业大学航天学院和国家体育总局体育科学研究所三家共同成立的“智能冰雪生物力学联合实验室”。“希望通过5至10年的时间,能产出国际一流的科研成果,助力国家培养一流的冰雪运动竞技人才和科研人才。”李兴洋对此充满信心。
(本报记者 张士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