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标题:飞向火星,从一本科普书开始
在科技飞速发展的背景下,提高青少年科学素养,让创新人才“脱颖而出”的话题引起了社会的广泛关注。“双减”政策实施后,力争研究出一套切实可行、可以推广的方法,更好地促进青少年科技知识的普及,增强他们提出问题、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首先,航天科普是科学技术普及的重要组成部分。天文学与早期人类活动密切相关,清代顾也说:“天文学为大家所知,已逾三代。”但随着技术的进步,人们不再需要知道季节,根据星空的变化来决定农时。光污染甚至让很多人忽略了头顶的星空。因此,执行重大航天任务成为青少年深入开展科普活动的重要契机。重新唤起青少年对宇宙之美的关注,有助于激发他们的好奇心和求知欲。
近年来,中国航天事业取得了许多重要成就,在浩瀚的太空中一次次刷新“中国高度”。青少年也从来自天空的图片中感受到祖国的发展和科技的魅力,使相关科普实践取得了成效。比如航天员王亚平的《太空微重力下物体运动规律》课程,就受到了广大学员的欢迎。2016年以来,中国航天学会分批确定了数十所航天特色学校,开展大量科普活动,使中小学成为航天素质教育的重要平台;国家航天局推出玉兔号月球车、祝融号月球车等航天器的报名活动,吸引了众多年轻人参与.
“双减”为提高青少年科学文化素质提供了沃土。要以科普工作经历和重大科技项目为基础,充分调动学生对科普的兴趣和热情,让下一代具有追求真理、崇尚创新、实事求是的科学精神。
从一本科普书启航
我出生在东北的一个小县城,那里有邮局,电影院,书店,还有一条现在找不到的河。
小学二年级的时候,我花了两毛钱买了一本叫《太阳系》的书,里面提到了——“光年”这个词。当我得知“光走一年”的距离被天文学家用作测量恒星间距离的“尺子”时,我被宇宙的浩瀚所震惊,并对其产生了兴趣。
之后我把能接触到的天文、航天、科幻的书都看了一遍,尤其是放假的时候,我在书店里呆了一个下午。从那以后,我决心成为一名科学家。初中时,我在报纸上发表了一篇关于哈雷彗星的科普文章,坚定了我的“职业理想”。后来有幸在航天单位工作,参加了飞船的系统测试,负责月球车和火星车的系统设计。我现在已经工作26年了。
有人曾经问我:“你对这份工作感觉如何?”我回答:“没有零钱。”年轻人有梦想,就有机会和能力在成长的过程中把握前进的方向,最终把梦想和工作结合起来,这是人生的幸事!
玉兔二号月球车在月球工作三个月的时候,我在微信里写道:“有一种东西叫工作,有一种东西叫事业;有一种东西叫兴趣,有一种东西叫感情。”我庆幸自己对科学有偏爱,能通过大量阅读,在探索宇宙奥秘、破解自然密码的文字中找到一颗逐梦科研的种子。
回想前段时间,很多家长和孩子都面临一个问题:——如何度过“双减”后的第一个寒假?其实在我看来,兴趣是孩子成长最好的养料。家长通常可以给孩子讲更多的科学故事,鼓励孩子接触有趣的科普内容,这有助于激发他们对科学的兴趣,开阔他们的科学视野,启发他们的创新思维
为了培养“兴趣”的土壤,经过我的科学研究,我开展了大量的科普活动,包括在中小学讲授航天基础知识,介绍月球车和火星车研制背后的故事。
有一次我在大学演讲,之后一个女生跑过来和我握手。她说她七年前听了我的科普讲座,决定报考航天相关专业,现在在读硕士。她的话成了我继续努力做好科普工作的巨大动力。
当然,有一次,有同学举手问:“老师,不要说你说的我不懂,就是我懂。有什么用?”我站在那里很久,也没想好怎么回答。这件事对我的触动也很大。
我逐渐意识到,在互联网发达的时代,孩子接触科技很容易。幸运的是,他们不仅有更强的传递和接收信息的能力,而且有很强的创新意识和创新能力。因此,他们激发学生有内在的动力去学习更多关于太空和科学的知识,然后他们就会前进。
力转换为创造力,比单纯解释明白几个知识点更重要。德国哲学家雅斯贝尔斯说:“教育的本质是一棵树摇动另一棵树,一朵云推动另一朵云,一个灵魂召唤另一个灵魂。”吸引学生亲近科学,需要科普人运用生动真实的情境,促进孩子们主动、深入地探究和理解科学知识。通常来说,借助一些实验装置,能让科普取得“眼见为实”的效果。比如我们会使用“云室”模拟装置,让地球上看不见摸不着的“宇宙射线”现形,当孩子们直观了解到磁场和大气层对地球的保护作用,便对人类生存环境和宇宙奥秘多一分认识。
常年活跃在科普一线,我发现科普不仅能帮助青少年掌握基础的科学知识,还能提高他们自主学习的积极性。就像刚过去的寒假,各地纷纷出台多项服务,丰富学生假期生活,为科普工作提供了更加深厚的土壤。有学生表示,假期参加讲座和体验等一系列活动后,学到很多有趣的知识,在无形之中养成了主动探索科学奥秘的兴趣和能力。例如我们之前通过高温实验,向孩子们展示气凝胶材料神奇的隔温效果,这个“改变世界的神奇材料”激发了他们好奇心,很多孩子之后还积极了解气凝胶在航天和民用领域的使用场景,并大开脑洞畅想它未来应用于日常生活的更多可能。
曾经有位学生在科普活动结束后来信说:“迷茫了很久,这次我终于找到了人生的方向!”漫漫人生路,能乘着科学的翅膀,在探索生命的旅程中收获关于未知的答案,是多幸运的一件事。很多人在这过程中,能够把自己的理解融入对周围环境和事物的认知体系,形成独特观点,这或许也是科学普及的意义所在。
参加校外“体验课”
“双减”的初衷是为了减轻学生的课业负担,保护孩子们的学习兴趣和创造能力,我感觉机会来了,如果能把航天科普工作转化成一堂别开生面的“体验课”,相信是个吸引更多青少年关注的好机会。于是,在日常的科普工作中,我还参与策划了中国科协携手央视频出品的《多YOUNG科学夜》,在节目策划过程中,我积极分享心得,后来,我谨慎地提出“在火星过新年”这样一个主题,把“天问一号”火星探测器,特别是“祝融号”火星车在神秘红色星球上开展的探测,与青少年关心的未来结合起来。这种寓教于乐的形式,不同于侧重传统知识的教学课程,看着舞台下孩子们那一双双求知若渴的眼神,我仿佛看见了自己小时候。
因此,如果你问我假期怎么过,我的回答是:不如以兴趣为舟,徜徉科学海洋。
(作者:贾阳,系“天问一号”探测器系统副总设计师、火星车设计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