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标题:今年春季学期,看“双减”如何更上一层楼。
“双减”后的第一个寒假,各地中小学迎来了春季开学。春季学期“双减”怎么上?记者在多个省份采访了解到,一些学校将从作业设计、课后服务、家校沟通等方面继续巩固提升“双减”工作水平。
作业设计更注重“个性化”
采访中,很多学校的校长和老师都提到了“个性化”这个关键词。新学期,在作业设计方面,改革创新的步伐会更大,更多“脑洞大开”的作业内容和形式等着孩子们“解锁”。
“新学期将继续提高作业的针对性,充分发挥差异作业的有效性。”辽宁省丹东市第五中学副校长何秀兵说,具体来说,一方面,不同学习能力的学生可以通过作业的难易程度或作业的数量来体现差异,从而达到符合自己现阶段学习需要的目标;另一方面,不同类型的作业可以满足学生的学习风格或兴趣差异,激发学生对作业的兴趣。
江苏省阜宁县阜宁师范学校附属小学香港路校区校长周华东认为,应该从提高学生能力、有利于学生健康和长远发展的角度来设计作业。“学校将进行广泛的研究,并征求学生对家庭作业的建议。"
除了作业设计,评价体系也是新学期教学改革的重点。陕西省实验小学副校长赵露表示,对学生的评价不应该在学期结束时进行,通常会从习惯养成、上课说话、与同学相处等方面进行评价。“新学期学校要在这方面全方位探索,对学生进行综合评价。”
课后服务引入更多资源。
“孩子可以利用课后服务时间发展兴趣爱好,学校也可以利用这些机会培养孩子的学术素养。”广州市越秀区文德路小学校长黄丽芳表示,通过学科素养的培养,提高了孩子们的学习能力和兴趣,让他们从兴趣爱好中主动学习,热爱学习。
山西省实验小学四年级语文老师牛小妹说,“双减”后,不仅要教学生书本知识,还要鼓励学生个性发展,有点压力。“教师的专业性是短板,学校的音乐、体育、美术等方面的师资力量略显不足。"
“课后服务在‘全覆盖、广参与’的基础上,还要注重‘高水平、强保障’。”江苏省阜宁实验小学十字路校区校长周表示,要进一步挖掘学校潜力,统筹利用科普、文化、体育等社会资源,增强课后服务的吸引力和有效性。
很多受访老师也表示,希望一些教育机构或者专门的社会机构能够走进校园,或者为学生提供研究服务。牛小妹说,在一个新的环境里,孩子的感官会完全打开,学习会特别快!
家校合作巩固“双减”效果
上学期,辽宁省丹东市第五中学分别在9月和12月进行了问卷调查。数据分析显示,家长对“双减”政策的支持率从35%上升到92%,大部分家长的态度从一开始的焦虑和怀疑转变为支持和配合。
但与此同时,一些家长对“双减”仍心存疑虑。江苏省阜宁县实验初级中学长春路校区高一24班沈子洋的母亲左告诉记者,身边仍有家长希望看到具体的“数字”成果,从而知道自己的孩子不擅长什么,否则会觉得自己没有“手”。
父母是“双减”的重要参与者。如果家长没有正确理解,实施效果会很差
辽宁省本溪市实验小学学生家长李秋莎说,通过参加学校的“家长学校工作坊”、“家长资源专家库”等活动,他体会到孩子的教育不能操之过急,应该家校互动,让孩子全面健康成长。
“要引导家长在支持和配合学校工作的基础上,做好‘加减法’。——在减轻课业负担方面做‘减法’,在育人和培养良好习惯方面做‘加法’。”何秀兵说。
(记者郭宝江柯高阳李晓婷陈田弘刘威葳)
(编辑:鲁文、吴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