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标题:激发人才活力,点燃创新激情
实现从二氧化碳、氢气到淀粉分子的人工全合成!
不久前,这一来自中科院天津工业生物技术研究所的重大成果入选2021年中国十大科学进展。面对成绩,研究所所长马琰和研究员表达了这样的感受:“我们经历了太多的失败。是什么让我们坚持下来的?是因为我们科研人员有一种韧劲,也是因为学院给了我们一个相对宽松的创新环境,不以最后的结果来谈成败,让我们有信心去做。”
宽容失败,鼓励探索,更多从“0”到“1”的突破,是科研人员“松绑减负”的浓厚氛围,是种下创新的沃土。
总书记强调,科技管理改革不仅要做“加法”,更要善于做“减法”。要拿出更大的勇气推进科技管理职能转变,转变工作作风,提高能力,减少分钱、分料、立项等直接干预,加强规划政策引导,给科研单位更多自主权,给科学家更大的技术路线决策权和经费使用权,把科研单位和科研人员从繁琐、不必要的体制机制束缚中解放出来!
党的十八大以来,从扩大科研经费管理自主权到加大科研人员激励力度,从减少“填表”“贴票”到将科技人员科研时间上升为法律、清除障碍、打破藩篱,为科研人员减负放权的“政策红包”密集发放,激发了人才活力,点燃了创新激情!
1.科研经费改革:尊重规律 给予更大自主权
“我喜欢这个为科研人员减负放权的政策!”作为一线农业科研人员,国家小麦产业技术体系首席科学家刘鲁祥深有感触。他记得2021年8月,《国务院办公厅关于改革完善中央财政科研经费管理的若干意见》向社会公开发行。随后的三个月,科技部出台了新的国家重点研发项目综合绩效评价财务管理办法。d项目。此后,“曝光名单到顶”的项目也启动了。“落实国家计划,科技部不仅行动迅速,给出了具体的政策‘套餐’,还形成了有效衔接的一揽子解决方案,服务基层落实计划,真正为科研人员‘松绑支持’。”刘鲁祥说。
用好科研经费对促进科技创新发展至关重要。
回溯到2016年,在全国科技创新大会、中科院院士大会、中国科协第九次全国代表大会上,总书记强调,要努力改革创新科研经费的使用和管理方式,让经费服务于人的创造活动,而不是服务于人的创造活动。
也是在那一年,《关于进一步完善中央财政科研项目资金管理等政策的若干意见》出台,提出坚持“简政放权、放管结合、加强监管、改善服务”,进一步简政放权、放管结合、优化服务。
“2016年的科研经费改革,解决了经费管理过程中的不完善、不合理之处,比如大家一直担心的‘年度经费来得晚,收得早’的问题。”暨南大学化学与材料学院副院长陈天峰说。
2018年,国务院发布《关于优化科研管理提升科研绩效若干措施的通知》,提出建立健全基于信任的科研管理机制;自2019年起,在获批的国家杰出青年科学基金中试点实施“合同制”,给予项目负责人更大的自由度;2021年,中央政府进一步改革科研经费管理,从扩大科研院所自主权等7个方面提出了25条“松绑鼓励”措施
预算曾经是科研人员的一个庞大工程,甚至科研界流行一句话:“做完一个国家级项目,就能成为财务专家。”而各种与科研相关的琐事,如填表申报、评估鉴定等,都成了科技人员挠头的现实问题。
科技创新离不开科技人员持久的时间投入。保障时间就是保障创新能力。2018年12月,科技部、财政部、教育部、中科院联合发布《贯彻落实习近平总书记在两院院士大会上重要讲话精神开展减轻科研人员负担专项行动的通知》,部署在全国范围内开展减轻科研人员负担七大行动(简称“减负银行
动1.0”),直指“表格多、报销繁、检查多”等突出症结。2020年10月,科技部、财政部、教育部、中科院联合印发《关于持续开展减轻科研人员负担 激发创新活力专项行动的通知》(简称“减负行动2.0”),针对科技成果转化、科研人员保障激励、新型研发机构发展等方面暴露出的一些阻碍改革落地的桎梏,再次发力。
“‘减负行动2.0’的出台,进一步放权于项目负责人,是一场及时雨!”江苏省质量和标准化研究院物联网标准化研究所所长胡冶这样感慨。他认为,新政策充分放权于项目负责人,让科研人员有了更多的时间和精力投入到科研工作中。
最近,清华大学、浙江大学、中国科学院等高校和科研单位的科研助理岗位招聘公告陆续发布,为科学家配上好助手,也为高校毕业生打开一扇窗。“科研助理能有效调动科研人员积极性,满足高质量完成科研项目任务的需要,推进科研项目经费结构调整,解决高校科研人员‘有钱买米,没功夫做饭’等问题。”科技部相关负责人说。
“各类应景性、应酬性活动少一点科技人员参加,不会带来什么损失!决不能让科技人员把大量时间花在一些无谓的迎来送往活动上,花在不必要的评审评价活动上,花在形式主义、官僚主义的种种活动上!”2021年5月,习近平总书记在两院院士大会、中国科协第十次全国代表大会上发表重要讲话,再次强调为科研人员减负。大会现场,掌声如潮,诉说着广大科技工作者的共鸣和感动。
3.加大人才激励:完善制度 让科研人员安心探索
“在我和青年科技工作者、学生们的接触中,深刻地感受到,要让科研人员安心进行科学探索,稳定支持不仅仅指科研经费的稳定,也要能让科技工作者的生活有稳定保障。”中国科学院院士周忠和的一番话,传递出青年科研人员的心声。
为进一步加强对青年科研人员的保障支持力度,科技部“十四五”国家重点研发计划首批启动的53个重点专项中,有80%设立了青年科学家项目,将支持230多个青年科学家团队举青春之力集智攻关。
2021年,中国农业科学院北京畜牧兽医研究所研究员张军民倍感振奋,他所在研究所育成的新品种白羽肉鸡和华西牛,均通过国家畜禽遗传资源委员会审定,这样的成绩得益于科技部对破“四唯”等完善科技成果评价机制政策的出台。“对于专门做畜禽资源、牧草资源评价的科研人员来说,如果用论文指标评价,他们很难晋升。改革后的综合评价体系能让这些科研人员的成果得到认可,科研经费的持续支持也得到保障。”张军民说。
据统计,2020年2月以来,全国各省市共出台60余项涉及科技评价改革的文件,对破“四唯”特别是破除“唯论文”提出要求。瞄准科研人员普遍关注的“唯论文、唯职称、唯学历、唯奖项”问题,科技评价不良导向正加快扭转。
改革行至今日,科技创新与体制机制创新“双轮驱动”,我国国家创新能力综合世界排名已从2012年的第34位上升至2021年的第12位。
减负放权,松绑激励,正如科技部部长王志刚所言:“我们改革的核心关键,始终是为科研人员搞科研、搞创新提供好的政策、环境、条件,让他们切实感受到在中国开展科研工作的成就感和获得感;始终围绕科研人员遇到的困难和烦恼进行整体考虑,真正落在细微之处,真正让国家创新体系更加科学、更加完整、更加系统。”
(本报记者 杨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