朱有勇院士。新华社
李天来院士(中)。新华社
【践行总书记回信精神深入实施新时代人才强国战略】
编者按
伟大的事业呼唤人才,伟大的时代造就人才。党的十八大以来,Xi金平总书记多次致信各领域人才群体,对他们给予鼓励和期望。短暂的感受和回信的精神,极大地激发了广大人才的创新创业热情,激励着他们不断书写多彩的爱国奋斗乐章。
即日起,本刊将开设“践行总书记回信精神,深入实施新时代人才强国战略”专栏,重温总书记回信精神,展示新时代深入实施人才强国战略新征程中,各领域人才群体铿锵的足迹。
“新时代,农村是充满希望的田野,是创业者创业的广阔舞台。中国高等农林教育大有可为。”2019年9月5日,Xi金平总书记在给全国涉农高校校长和专家代表的回信中指出了这一点。
农业现代化的关键在于科技和人才。2021年,中国实现了粮食产量18年连续增长,粮食产量连续7年超过1.3万亿斤,从而稳定了中国人的饭碗。这背后是一代又一代农林教育工作者的心血和智慧。
春天,只要播下一粒种子,秋天就能收获很多食物。三年来,全国各地涉农院校把总书记的嘱托转化为干事创业的强大动力,以德育为根本,以强农兴农为己任,着力培养懂农业、爱农业的新型人才,让更多科技成果在乡村振兴的沃土上绽放。
肩负兴农报国使命
“总书记的回信是动员令,让涉农高校面向世界农业科技前沿、国家重大需求、现代农业建设主战场,吹响了起跑前的号角。”中国农业大学校长孙其信作为给Xi金平总书记写信的中国农业大学代表之一这样说。
2019年6月28日,中国新农科建设安吉研讨会在浙江省安吉县召开。会后,与会的全国50多所涉农高校的100多名校长和农林专家代表130万农林师生致信Xi金平总书记,表达了肩负起发展农业、报国使命,为农业农村现代化而奋斗的决心。
2019年9月5日,Xi金平总书记致信全国涉农高校书记、校长、专家代表,希望他们继续以立德庶人为根本,以强农兴农为己任,多出科技成果,培养出更多懂农业、爱农业的新型人才。
“总书记的回信让涉农高校的师生深受鼓舞。”西北农业大学校长吴普特;f大学表示,“这份回信坚定了我们扎根西部、办好农林高等教育的使命。”
高校涉农师生,根在田间,魂在农村。“我们把创新科技成果推广到农村一线,把创新知识和技术传播到千家万户。”云南农业大学党委书记李素梅介绍,由中国工程院院士、云南农业大学名誉校长朱有勇研发的“冬种马铃薯技术”在澜沧县得到广泛推广应用
贫攻坚战、推进乡村全面振兴作贡献,是新时代赋予涉农高校的光荣使命,更是总书记对师生们的期望和嘱托。“我们第一时间制定方案,切实把回信精神转化为推动学校教育改革发展的强大动力。”沈阳农业大学校长陈启军介绍,学校立足东北地区特色,针对农业领域共性关键技术和生物炭、黑土地保护等“卡脖子”问题开展攻关研究,科技创新成果显著。“在我校科研团队帮扶下,‘北镇葡萄’成功入选中国农业品牌目录,品牌价值提升66.67亿元。”陈启军说,“还有‘新民的草莓’‘法库的牛’‘昌图的猪’‘黑山的鸡’‘西丰的鹿’‘盘锦的河蟹’等农业品牌,都是我校科学研究成果转化为现实生产力的具体体现,有效助力了东北地区农业产业发展。”
在数千公里之外的西南地区,云南农业大学积极开展“把论文写在大地上,科技兴农,培养知农爱农新型人才”的教学实践,成就了作物多样性控制病虫害、冬季马铃薯、林下有机三七、冬早蔬菜等一批科技创新成果,推广应用上亿亩。
云南省虽然自然资源禀赋独特,但也面临旱地多水田少等困境,客观上影响了山区人民的口粮安全。“我校稻作研究所成功研制出旱地杂交水稻高产优质栽培技术,并已开始大面积推广应用。”黎素梅强调,该项成果可在与云南生态环境类似的广阔山区推广应用,对保障国家粮食安全意义深远。
为农业现代化提供人才支撑
中国农业大学教授赖锦盛带领团队实现关键核心技术突破,开发出具有自主知识产权的基因编辑器Cas12i、Cas12j,并于2021年获得专利。“基因编辑技术是颠覆性育种技术,这一突破对促进我国农作物种业发展创新具有重大战略意义。”孙其信介绍,“近期,该团队继续开发更多新型基因编辑工具,具有很好的应用前景。”
种子是重要的农业资源,更是农业现代化的基础。
河南省荥阳市广武镇白砦村村民丁永和种了一辈子庄稼。提起“西农979”,他赞不绝口:“不倒秆、产量高,磨出的面筋白,好吃!”
“西农979”,是西北农林科技大学教授王辉率团队历时15年育成的小麦新品种,已成为我国优质强筋小麦主导品种,推广面积超过2亿亩,成功减轻国家对优质强筋小麦进口的依赖性。
“西北农林科技大学始终坚持‘经国本、解民生、尚科学’的办学理念,以强农兴农为己任,扎实履行支撑和引领干旱半干旱地区农业可持续发展的重任。”吴普特介绍,学校在育种领域经过80多年的探索,先后育成了90多个优良小麦新品种,主导黄淮麦区六次大面积品种更新换代中的四次,为保障国家粮食安全作出了巨大贡献。
乡村振兴,人才是关键,教育是必由之路。“乡村振兴需要涉农高校提供强大的智力支持。”孙其信说,深入践行总书记回信精神,将极大激励涉农高校持续推进新农科建设,为现代农业和乡村振兴提供更加有力的科技和人才支撑。
践行总书记回信精神,把论文写在大地上,把青春挥洒在田野间,正成为广大涉农高校师生的共同行动。正是因为有这支知农爱农的人才队伍,古老的农业农村才得以涌动新时代的澎湃活力。
●心声
中国农业大学校长孙其信:
我们将持续深入学习贯彻落实总书记回信精神,在中国特色、农业特色世界一流大学的建设目标中奋力追梦,用实际行动迎接党的二十大胜利召开。
西北农林科技大学校长吴普特:
兴农报国,时不我待。在乡村振兴主战场上,我们定将牢记使命担当,积极抢占农业科技制高点,着力解决制约干旱半干旱地区发展的“卡脖子”难题。
云南农业大学党委书记黎素梅:?
我们将继续扎根西南边疆,建设区域性农业高层次人才培养高地、科技服务与创新园地、乡村振兴示范推广基地,把学校建设成为特色鲜明的高水平教学研究型农业大学。
沈阳农业大学校长陈启军:
立足东北地区的资源禀赋,我们将坚持发挥学科专业优势,聚焦乡村产业振兴、人才振兴、文化振兴、生态振兴和组织振兴,做好科技创新和人才保障工作,为推进乡村全面振兴不断作出新的更大贡献。
(本报记者 罗 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