4月22日,北京科技大学迎来70周年校庆。
主楼的石碑上,四个敦实的大字“钢铁的摇篮”在沉寂的岁月里沉淀成古铜色,透着几分厚重。
70年来,26万“钢铁小伙”和“铁姑娘”从这里出发,奔赴祖国的四面八方,追逐着富民强国的梦想,留下了璀璨银河的印记。
“钢的摇篮”养育了梁
1952年春,在北京北郊的满静旁边,有天津大学(原北洋大学)、清华大学、唐山铁道学院、山西大学、北京理工大学、西北工学院等六所全国著名大学。中国共产党创建了3354北京钢铁学院,这是新中国成立后第一所钢铁工业高等学府。
中国成立不久,一切都是废墟,钢铁是当时最紧缺的物资之一。为了实现钢铁强国的梦想,一大批来自国内外的名师和巨匠齐聚满静村。
从一穷二白到钢产量世界第一,魏守昆、柯俊、肖基美等代表为新中国钢铁工业的起步培养了大批人才。
1953年,柯俊带着妻子和年幼的儿子,从英国绕道,几经周折到达广州。他谢绝了国内科研院所的邀请,来到了处于起步阶段的北京钢铁学院。
柯俊在回忆录中写下了这样一段话:“我已将前途与祖国人民紧紧联系在一起,我将永远心向社会主义,永不回头。”后来,他成为中国冶金史的奠基人。
1953年,柯俊的弟弟柯伟和李依伊考入北京钢铁学院。毕业不久,他们就成了情侣,从事金属材料和金属腐蚀与防护的研究,后来分别当选中国工程院院士和中国科学院院士。“三院士”是一段佳话。
1960年,学校更名为北京钢铁学院,并被批准为全国重点大学;1988年更名为北京科技大学。
北京科技大学自建校以来,以“钢铁强国、科教兴国”为己任,积淀了“严谨学风、崇尚实践”的优良传统,融合了“实事求是、勇于创新”的精神品质,培养了26万多名学生、41名两院院士和一大批社会各界的栋梁和骨干。
科技创新硕果累累。
北京市海淀区学院路30号,北京科技大学的校址从未变更。
世界上第一台曲面连铸机、中国第一颗人造地球卫星“东方红一号”的壳体材料和第一枚洲际发射导弹、第一台国产工业机器人都诞生在北京科技大学。
这样的故事依然在校园里发生。
2019年,“嫦娥四号”在月球背面成功着陆,这是人类探测器首次实现月球背面软着陆。在国内空白、国外垄断的背景下,北科大教授韩研发的滚筒式吊臂机构技术,保证了探测任务的顺利进行,中国成为世界上第三个掌握该技术的国家。
目前,100多艘中外航天器上装载了320多套弹射卷轴式吊臂机构,定位准确,展开成功率100%。在韩看来,“‘崇尚实践’是刻在北科大人骨子里的东西”。
连续六年担任蛟龙号海试总指挥、北京科技大学79届校友刘峰说,“我清楚地记得我的导师在毕业设计中是如何教我进行实验的。这种‘师徒制’的人才培养方式对我影响深远。”
北京申办冬奥会成功后,北京科技大学教授李晓刚接到一个任务,研制不涂融雪剂的耐腐蚀钢。盐s
是北京科技大学86级校友王惠棉啃下了自产笔尖钢的硬骨头,安装了几百亿支“中国笔尖”的圆珠笔。他说,“大学要培养工匠精神,安身立命,坚持创新,创造优秀的产品。”
北京科技大学校长杨表示,学校始终面向世界科技前沿和经济主战场。
面向国家重大战略需求,瞄准“卡脖子”问题,多项核心技术应用于生产实际,产生巨大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建设特色鲜明的世界一流大学”
近年来,北科大人才培养质量稳步提高,以研为峰,深化科教融合、产教融合、国际融合,提升研究生教育质量。
“每当我有各种疑惑,都会去咨询我的导师。不管是在生活、学习还是科研上,他都能给我指明方向。”北科大2019级本科生贾俊泽说。
北科大以“本”为本,全面推行本科生全程导师制,共有1609名专任教师担任14473名本科生的导师,其中包括院士、长江学者、国家杰出青年科学基金获得者等众多高层次人才。
在新一轮“双一流”建设学科名单中,该校科学技术史、材料科学与工程、冶金工程、矿业工程四个学科入选。
北科大坚持“突出优势特色、凝练领域方向、优化结构布局、注重内涵发展”,积极构建“传统优势特色学科世界一流、工科主干学科国内一流、理科特色鲜明、人文社科在国内具有一定影响力”的学科布局。
“我们将始终胸怀国之大者,抓实抓好立德树人、科教兴邦具体实际,努力建设特色鲜明的世界一流大学。为建设教育强国,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作出无愧于时代的北科大新贡献。”北科大党委书记武贵龙说。
雄关漫道真如铁,而今迈步从头越。北科大全体师生正以百倍的信心、昂扬的姿态,走向崭新的明天。
(本报记者 陈 鹏 本报通讯员 薛 浪 邢华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