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学咨询网

小学咨询网

小学咨询网

小学咨询网 咨询热线 15617622773
首页 > 资讯分享

开放学科边界 学科交叉融合助力哲学社会科学人才培养

作者: 2022-05-17 浏览:

[专家观点]

习近平总书记指出,一个国家的发展水平不仅取决于自然科学的发展水平,也取决于哲学社会科学的发展水平。一个自然科学不发达的国家不可能走在世界前列,一个哲学社会科学不繁荣的国家也不可能。高校是我国哲学社会科学事业的重要力量,必须承担起培养哲学社会科学拔尖人才的责任和使命,培养扎根中国大地具有世界眼光、寻求世界贡献的人才。把握时代机遇,以当前学科交叉融合的强大动力创新和完善哲学社会科学人才培养机制,是高校加快建设中国特色哲学社会科学命题的回应,也是面向国家重大战略和经济社会发展主战场实施人才培养的必然举措。

跨学科融合在哲学社会科学人才培养中的实践进展

从单一学科向多学科推进是科学发展、知识创新和人才培养改革的重要趋势和强大动力。1985年,全国跨学科科学研讨会召开。与会专家、时任中国社会科学院院长马洪指出:“综合就是穿越。任何重大的当代经济问题,如国民经济计划的制定,科学技术、人口、交通、城市等问题的研究,都必须综合运用多学科知识,这就表现出各学科的交叉渗透,成为一个创造性的整体。”事实上,封闭的学科设置和过于精细的专业划分造成了哲学社会科学的内部分化和与自然科学的差距,不适应经济社会发展的新要求。这一阶段的改革一直面临着专业化与综合化的张力,侧重于复合型创新人才的培养。北京大学、武汉大学等高校率先设立跨学科机构和人才培养实验区,创新课程,调整专业设置,探索培养模式转型。比如武汉大学,就突破了传统的学科划分,根据国家战略需求和学术前沿,建立了多个交叉学科平台。其中,成立较早的中国边界与海洋研究所以国际法为核心,融合了世界经济、测绘、遥感等多学科领域。跨学科招收研究生,培养精通法律、历史、外语、技术的人才。

新时期,国家战略升级,学术共识加强,相应的学科调整、科研创新和人才培养改革推进,学科交叉融合进入黄金期。003010提出“优化学科和研发布局;d,促进学科交叉融合”。在现阶段的改革中,学科交叉融合不是目的而是方法和路径,核心是推动中国特色哲学社会科学创新发展和人才高地建设。在宏观战略和政策工具的支持下,高校在实践中表现出前所未有的探索和改革热情。一些顶尖大学在推动跨学科教育平台和跨学科建设方面取得了良好进展。一是以马克思主义为指导,以问题为导向,面向国家战略需求,立足学校优势和特色,建设跨学科的教研平台和机构。因为自然科学有物理、数学等层次分明的基础学科,而社会科学被认为没有明确的学科层次,所以跨平台主要是基于问题导向的相关学科融合。比如,中国人民大学围绕国家安全、数字经济、乡村振兴等领域,设立了“双一流”跨学科重大创新规划平台,成立了统筹发展的跨学科研究院。研究院正在建设以数据算法、区块链、人工智能为底层结构的“数字社会科学”集群,在数字经济、数字治理、数字人文三大板块开展少数但优秀的跨专业研究生培养工作。第二,交叉学科是在原有学科深度交叉融合的基础上产生的新学科。近年来,交叉学科的设置取得了突破,其人才培养与国家急需领域密切相关,为新兴学科和交叉学科的发展培养了后备力量。截至2021年,我国高校自主设置、由两个学科管理的交叉学科达到616个。比如北京大学开设的中国学,涉及哲学、应用经济学、法学、政治学等学科。同年,国务院批准建立国家安全一级学科,北京师范大学、吉林大学等。被授予博士学位授权点,旨在培养国家安全与应急管理领域的领军人才。

在学科的深度交叉融合中,也出现了一些新的困难。第一,长期以来,高校的人才培养是以学科和专业为基础的,体制惯性和既定利益造成了以院系为基础的学科组织单一、保守甚至封闭,形成了“思想壁垒”和“碎片化”的状态。其次,多学科交叉融合的人才培养需要整合不同学科和利益相关者的力量,进行综合改革和全方位的培养机制改革。但目前这种整合并不彻底,仍存在课程堆砌、简单叠加、混杂、止于表面的情况。三是哲学社会科学与自然科学的差距依然存在,理论与实践脱钩现象依然严重,人才的知识创新和理论创新,以及充分利用大数据、云计算、互联网等现代信息技术和实验手段实现研究范式和方法创新的能力欠缺。

关于促进多学科交叉融合和人才培养的建议

随着科学技术的进步和经济社会发展的加速融合,一个跨学科融合的时代已经到来。为了培养优秀的哲学社会科学人才,高校需要深化改革,充分发挥学科交叉融合的教育功能。

第一,在文化理念层面,打开学科边界,打破传统学科的限制和壁垒。打破认知概念中的学科壁垒与打破认知概念中的学科边界同样重要

靠那独当一面的通才。”知识之间没有不可逾越的鸿沟,关键要消除思想上的壁垒与行动上的隔阂,打破故步自封的心态与陈腐封闭的学科界限,在古今中外的知识与理论中自觉求索、比照借鉴,为卓越的学术奠定基石。交叉融合的题中之义在于开放与创新,唯其如此,才能使学科发展与人才培养永葆生机。当今世界进入新的动荡变革期,迫切需要回答好“世界怎么了”“人类向何处去”的时代问题。哲学社会科学人才培养需要在多学科交融中夯实知识基础,实现思想碰撞,直面综合性与复杂性的社会问题,面向时代之问,探索学术创新。

其二,在组织制度层面,打通关键环节,落实多学科交叉融合的育人功能。当前,很多高校已经通过建立学科交叉融合的平台机构、打造人才培养特区等方式开展改革,陆续出台专项招生、导师遴选、评价考核等配套制度。然而,多学科交叉融合的育人机制不能仅仅体现在少数独立建制的培养特区里,走“少而精”的改革路线;而是亟须从根本上打破封闭性模式,创建并保障开放性、共享性的课程平台、实训平台、知识空间。系统规划与协调传统学科院系间的合作共享,增强管理效率与育人服务职能,创造条件激活各方联合研究与育人的动力。学校在招生条件与名额分配、学术资源配置、多学科导师团队搭建、培养过程质量保障、学术成果认定等关键环节应着力清除制度障碍,创造促进多学科交叉融合育人、有利于人才潜心科研并追求创新的制度环境。

其三,在知识创新层面,服务国家战略,统一布局、协同创新育人机制。习近平总书记4月25日在中国人民大学考察时的重要讲话中指出,加快构建中国特色哲学社会科学,归根结底是建构中国自主的知识体系。要以中国为观照、以时代为观照,立足中国实际,解决中国问题,不断推动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创造性转化、创新性发展,不断推进知识创新、理论创新、方法创新,使中国特色哲学社会科学真正屹立于世界学术之林。多学科交叉融合的科研与育人工作,是推动哲学社会科学知识创新与拔尖人才培养的重要途径。哲学社会科学领域的知识创新通常依赖于博约兼长的学者们的钻研探索与独到贡献。相对于单兵作战,统一布局与协同合作是更加有效的知识创新组织方式。当前,应协同政府与高校等各方力量推动学科体系调整和人才培养机制改革,联动人才队伍、学术资源、项目平台,加强人才培养与经济社会发展需求之间的联系,形成合力推动改革。要瞄准国家重大战略和学科前沿发展方向,加强顶层设计,统一布局跨学科、跨学院、跨学校的协同创新平台与人才培养机制。尤其是在关键与前沿领域,应不遗余力整合资源力量,打造优质资源共享平台,提供高效的管理模式,完善人才激励机制,创造有利于高水平创新人才脱颖而出的育人机制。

(作者:谢梦,系中国人民大学教育学院讲师)

(责编:何淼、郝孟佳)
THE END

相关资讯

欧陆平台-网站|首页
国际古地理学会在中国石油大学(北京)成立
今日开笔!陕师大连续16年毛笔手写录取通知书
四川高校外籍师生走进“彩灯之乡”自贡制作传统宫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