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学咨询网

小学咨询网

小学咨询网

小学咨询网 咨询热线 15617622773
首页 > 资讯分享

高校如何发力交叉学科研究

作者: 2022-05-17 浏览:

编辑评论/注释

推进交叉学科研究是世界高水平研究型大学的共同发展趋势和重要发展战略。近年来,随着我国高校“双一流”建设的深入,国家政策层面越来越重视高校的交叉学科研究。00301《统筹推进世界一流大学和一流学科建设实施办法》10301《关于高等学校加快“双一流”建设的指导意见》等文件明确提出,高校要优化学科布局,打破传统学科和专业之间的壁垒,突出学科交叉融合和协同创新,大力推进科研组织模式创新,加强组织创新,鼓励跨校、跨机构、跨学科的高质量合作。跨学科研究是跨学科形成的基础,也是跨学科概念、理论和方法深化发展的必然路径。然而,目前我国高校跨学科研究的广度和深度仍然十分有限。究其原因,跨学科研究仍然面临着深层次的多重障碍和制约。因此,识别并打破相应的障碍是进一步推动高校跨学科研究努力的关键。

无形的“界限”造成了三重障碍。

跨学科研究是整合视角、概念、理论、工具、技术等的跨学科研究活动。两个或两个以上学科的,针对单一学科以外的重大前沿和复杂问题。本质上是一种跨越传统学科无形“边界”的跨学科研究活动。传统学科之间长期存在的隐形“边界”成为阻碍交叉学科研究高质量发展的根源。

跨学科研究缺乏组织载体是第一个障碍。

长期以来,我国高校的科研活动主要在各个学院进行,学院通常是在单一学科的基础上组建的。因此,单一学科研究主导着高校的科研活动。随着学院的发展壮大,科研机构如研究中心、研究所、实验室、基地等。将在学院内部逐步建立。这些科研机构的研究领域更加集中,更加专注于单一学科下的某一个研究方向。这种单一的学科科研组织体系遵循知识分化的逻辑,在学科知识内部不断“分裂”,导致学科共同体的研究越来越窄。传统的学科组织为单一学科研究提供了组织载体,学科组织载体成为学科成员(个人或团队)的组织归属。但很明显,单个学科组织无法独自开展跨学科研究,与其他学科组织的跨学科研究面临学科间严格的组织壁垒,难以有效开展跨学科交流与合作。因此,高校跨学科研究缺乏相应的跨学科组织作为载体。组织的缺失直接制约了高校多学科研究资源的整合和跨学科研究的发展,使得学者难以对跨学科研究产生认同感和归属感。

第二个障碍是缺乏适应跨学科研究的体系。

目前,支持高校跨学科研究的内外系统是缺位的。对内,传统学科组织主导的高校学术体系是应学科组织的需求而生的。与此相对应,现有的学科组织体系强调单一学科研究,形成了涵盖教师聘任、考核、晋升、资源分配、奖惩等内容的传统学术认可机制。带动教师沿着所在学科成熟的学术职业轨道“攀登”。跨学科研究不同于传统的单一学科研究模式,而是一种新的知识生产模式,具有多学科、跨学科和应用性的特点

在外部制度上,我国现行的学科评价体系主要是按照学科分类来评价高校的学科发展水平。这种定位强化了教师在其学科中的“狭隘的”科学研究活动。在国家学科评估的指挥棒作用下,高校科研组织的评估也是以学科为导向,根据学科评估结果分配学科建设的资源,进一步固化了学科的封闭发展模式,使得资源分散在各个学科下,难以实现资源的有效聚合。在内外部评价的综合作用下,高校的科研模式强调学科知识的增长,相对忽视了科技发展和行业的实际需求。高校开展的科研未能满足行业企业的实际需求,科研成果转化率低,导致行业企业缺乏向高校投入科研资源的积极性,久而久之,科技、教育、产业互动不畅。这也是解决“卡脖子”的技术难题,实现科技自力更生需要解决的问题。

鼓励跨学科研究的组织文化没有形成,这是第三个障碍。

学科文化是我国高校的主导组织文化,学科之间存在文化差异。学科文化的差异使得学术共同体更注重共同体内部的群体“繁衍”,即坚守自己的学科领地,而不是多学科的融合。高校不同学科组织(部门)相互割裂,学科间互动的动力和机制不足;学科联系松散,学科成员习惯“单打独斗”,主要以类似“个体户”的形式开展科研。

局限于各自研究领域。学科指向的科研组织形式及与之匹配的组织制度造成高校学术研究组织各自为营、分化发展,甚至出现门户林立的现象。各自为营的学科组织文化不鼓励跨越学科界限的研究活动,制约着高校多学科力量的充分整合,无形中抑制着交叉学科研究文化的形成,也阻碍了交叉学科研究的顺畅开展。

高校发力交叉学科研究的策略

习近平总书记在科学家座谈会上的重要讲话中强调“要发挥高校在科研中的重要作用,调动各类科研院所的积极性,发挥人才济济、组织有序的优势,形成战略力量”。面对科技领域、现实社会问题日趋复杂化的局面,交叉学科研究的重要性日益彰显,高校应发挥组织能力,着力夯实促进交叉学科研究的组织、制度和文化根基。

一是创新交叉学科研究组织形式。

高校交叉学科研究的深入开展需要依托专属的组织载体,即交叉学科科研组织。高校要着力破除传统学科组织壁垒,创新组织形式,创建新型交叉学科科研组织。首先是创建“特色型”实体交叉学科科研组织。高校应结合本校优势学科资源及关键领域技术创新需求,高效聚合校内分散于各学院(学科)的资源,在学校层面打造特色鲜明的实体交叉学科科研组织,采取独立建制,逾越传统学科组织的阻隔,在校级层面建立统筹开展交叉学科研究的组织载体。其次是创建“任务型”虚拟交叉学科科研组织。高校可充分发挥多学科资源汇聚的优势,组建非实体交叉学科科研组织。虚拟交叉学科研究组织以交叉学科项目团队的形式运作,主要承接国家及区域重大战略项目、企业产学研合作项目等,以项目任务为依托组成不同的交叉学科科研团队。“任务型”虚拟交叉学科科研组织极具灵活性,可以根据科研任务的实施情况进行动态调整,若项目任务完成可解散团队,根据新的项目任务组建新团队,若项目任务完成后衍生出新的研究课题待攻克,可通过交叉学科科研团队持续开展研究。发展成熟的“任务型”虚拟交叉学科科研组织可建设成为“特色型”实体交叉学科科研组织。

二是加强制度建设保障交叉学科研究组织运行。

交叉学科研究组织若无适切的制度予以支持,便难以有效运行。一方面,国家层面应改革外部评价导向,加强制度引导。优化完善现有学科评估机制,在学科评估之外,制定适切交叉学科及交叉学科研究组织的评估方案,扭转对高校科研成果评价一味偏重学术性的导向,突出对科研成果促进国家战略实现、助力经济社会发展、推动科技进步的考量。同时,加快建立交叉学科研究成果评价机制,探索建立组织全国高校多学科专家协同评定交叉学科研究成果的制度,制定评价流程、评价标准的国家范本,并引导高校内部建立相应评价制度。此外,支持新创一批交叉学科期刊,为交叉学科研究人员提供共同体交流平台。另一方面,高校层面应探索构建适合交叉学科研究组织的制度体系,为教学科研人员从事交叉学科科研活动提供制度保障。首先,学校层面针对从事交叉学科教学科研活动人员制定专门的交叉学科研究成果评价、工作量计算、职称晋升制度;其次,针对虚拟交叉学科科研团队等兼职参与交叉学科研究的人员制定联合聘任等灵活聘任制度,打通与其原聘任制度之间的衔接通道;再次,设立交叉学科科研组织专项建设资助及激励制度,尤其在组织初创时期通过种子基金等形式提供资金支持与孵化扶持,对争取到国家、区域、行业企业关键领域科研项目的交叉学科团队给予配套经费支持。

三是促进高校形成跨学科、跨界交融的组织文化。

新时代我国高等教育改革应以新质量观和新发展观引领高校实现组织文化的转型与创新。首先,加快推进高校交叉学科建设,制定交叉学科建设专项计划,促进高校学科交叉融合,逐步丰富交叉学科门类下的交叉学科体系,扩大交叉学科试点范围,实现高校多元学科文化兼容互促,为学科融通创新营造组织氛围。其次,高校应塑造主动契合国家战略、经济社会发展、科技进步、行业企业发展需求的外适文化,打破仅关注学科自身发展需求的内隐文化,支撑高校开展服务于外部现实需求的交叉学科研究行为。高校可广泛邀请政府相关部门人员、行业协会代表、企业专家等多元主体参与交叉学科交流与科研合作活动,促进高校内外部组织文化深度融合。再次,高校要将塑造跨学科、跨界融合组织文化纳入发展战略,加强学科交叉理念自学校顶层至基层学术组织的传导;借助交叉学科研究组织及制度建设孕育制度文化,促成交叉学科行为;建设开放式交叉学科研究大楼、交叉学科研究实验室等有助于交叉学科交流合作的物理空间,塑造鼓励学科交叉融合的校园文化氛围。

(作者:焦 磊,系华南理工大学高等教育研究所研究员)

(责编:何淼、郝孟佳)
THE END

相关资讯

欧陆平台-网站|首页
国际古地理学会在中国石油大学(北京)成立
今日开笔!陕师大连续16年毛笔手写录取通知书
四川高校外籍师生走进“彩灯之乡”自贡制作传统宫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