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标题:制造课程智慧课堂理论与实践的“无缝链接”
走进长春理工大学“机械工程”国家级实验教学示范中心,一个集知识创新、设计实验、验证体验、项目牵引、价值塑造于一体的“KEEPS Development Room”有些与众不同:桌子上整齐地摆放着近千个机械精灵,轴承、齿轮、平衡带、气门弹簧、缸盖螺钉等。都是可用的,四周墙上贴满了材料微观结构图,让人瞬间被一种浓厚的机械制造氛围所包围。
课堂上,老师讲机械零件的组成和材料的力学性能时,学生可以伸手去找相应的实物来研究讨论,第一时间理论联系实际。这个制造课程智能教室,是长春理工大学国家一级本科课程“工程材料”负责人、国家教学成果一等奖获得者黄根哲教授带领八年探索的成果。
近年来,教育部积极推进新型工科课程建设,指出具有优势工科课程的高校要在工程科技创新和产业创新中发挥引领作用,完善合作办学机制,加强理论与实践教学一体化平台建设。
“保持发展空间”源于黄根哲2014年进行的教改项目《工程材料与机械制造基础课程现状及主要问题》。黄根哲带领制造业系列课程教学团队考察了东北老工业基地相关的25家企业和全国34所高校,发现了当前制造业系列课程存在的问题,其中最主要的是理论课程和实践课程不能有效衔接。
对于制造系列课程来说,知识转化为能力的唯一途径就是实践,实践的缺失会导致学生理论和实际应用的碎片化。那么,如何才能将理论教学与实践教学“无缝链接”?“唯一可行的改革思路是将理论课程与实践课程完全融合,将教师的科研项目变成教学手段和教学内容,让学生实现‘做中学’、‘做中学’,从而加强学生工程创新能力的培养。”黄根哲说。
因此,黄根哲决定打造一个集理论教学和实践教学于一体的智慧课堂,并命名为“KEEPS Development Room”。
自《保持发展空间》完成以来,黄根哲根据制造类系列课程的特点,采用了新的教学模式。他将90分钟的课堂时间分为两部分:70分钟由老师讲授核心知识点并进行课堂测试,剩下的20分钟由学生参与互动小组讨论。
为了方便老师和学生之间的交流和互动,“保持发展空间”并不像传统的教室,而是以多组圆桌的形式布置。在讨论环节,每组通过组内讨论选出代表阐述自己的观点,然后其他组的学生和老师一起讨论。“教学改革要以学生为中心,最终目的是让学生受益和发展。”黄根哲认真地说。
为了让学生真正深刻地理解知识,黄根哲在课程设计中创造了开放式作业——“留”综合作业。说起“留着”的综合作业,同学们感触良多。该校学生吴深有体会地说:“老师让我们从展示的零件中选取一个,通过课堂上学到的理论知识,结合网上查阅的资料,准确说出零件的名称和工作状态,并与教室墙上的显微组织图进行对比,预测材料热处理后的组织特征。我们必须查阅大量文献,仔细思考,才能完成作业。”
经过长时间的建设和发展,“KEEPS”模式的探索和应用取得了丰硕的成果:基于“KEEPS”模式的教学研究孵化了“机械微加工技术与产品”等7个国家级教研课题和“兴趣驱动的机械工程侵入式教学模式实践研究”等9个省级教研课题;2020年,“工程材料”课程被教育部认定为“首批国家一流本科”建设项目,“机械设计制造及其自动化专业”和“机械电子工程专业”被批准为国家一流本科专业建设点,通过了我国工程教育专业认证。(通讯员李成记者杨伦)
(编辑:郝、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