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华社北京6月17日电(记者王鹏、柯高阳)98万个创新创业项目,连接255多万农民和6.1万多家企业.这是五年来中国国际互联网大学生创新创业大赛“青春红色筑梦之旅”活动交出的答卷。
2017年,第三届中国“互联网”大学生创新创业大赛期间,举办了首届“青春红色筑梦之旅”。五年来,“红色旅”将思想政治教育、专业教育和创新创业教育深度融合,将大学生创新创业实践与精准扶贫、乡村振兴紧密结合,实现了党史教育、国情思想政治教育、创新创业、乡村振兴、红色梦想建设的融合。
澎湃青春热血 传承红色精神
深入福建、江西、广西、广东四省62个村落,发掘、挖掘、记录红色文化,形成62个数字博物馆,构建红色文化遗产信息链.这是厦门大学“数字乡村建设3354信息服务平台,振兴美丽乡村”团队2018年以来参与“红色出行”活动的成绩单。
从延安到井冈山,再到西柏坡.五年来,“红色旅”活动已推动483万名大学生走进革命老区、贫困地区、城乡社区,用专业知识和创新创业成果精准对接基层需求。
在“红色旅”活动的带动下,全国各地高校不断组织各种活动,引导青年学生感受和传承红色精神。
上海用好红色资源名片,举办“汇创青春”3354上海大学生文化创意作品展览,征集上海及长三角60余所高校9大类近万件创意作品。
福建着力打造“双百三级三创联动”活动模式,通过在项目上共建党支部,带动百校百乡、千校千村、千队千户融合共创;
……
“‘红色旅’活动牢牢牵住了立德树人的牛鼻子,成为高校思政课创新发展的显著标志,树立了全新的人才培养理念。”四川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院长曹萍说。
奉献青春力量 回应时代需要
浙江台州黄岩区,同济大学“棕榈‘智’村3354乡村产业振兴综合智能服务系统”项目组进驻的地方。
2016年,项目组在当地积累实践经验,进行数据研究,整合案例库、算法库、模式库,形成乡村产业振兴一体化智能服务体系。如今,“掌上智慧村”已与17个县市政府合作,间接带动7000多名返乡大学生和农民工就业。
五年来,“红旅”顺应时代需求,有效促进了高校智力资源尤其是大学生创新创业成果在基层的转化。
南昌大学“爱惜蚌,爱惜美”项目组首创“鱼蚌”生态净水模式,以珍珠蚌的过滤功能为核心,混养多种鱼类,净化富营养化水体,实现生态效益和经济效益双丰收。
吉林大学“冯亮满仓——液化农业废弃物改良盐碱地,建设‘第二粮仓’”项目组帮助吉林省白城市通榆县增加粮食收入。村民们称赞道,娃娃们的金点子真的可以变成真金白银。
重庆大学“氮肥先锋”项目组从原料和工艺两方面解决生产污染,帮助农民改良粮食种植,帮助乡镇企业提高肥料产品质量和效益.
在过去的五年里,年轻的学生们注重于应用他们所学的知识,并成立了“科技创新”小组
“‘青春红色筑梦之旅’汇聚了巨大的青年力量,培育形成了新型‘双创’大军,促进了高校智力、科技、文化资源的紧密对接,助力乡村振兴。”教育部高等教育司司长颜屋表示,“青春红色筑梦之旅”将在更大范围、更高层次、更深层次开展,带动和引导广大青年学生勇做先锋、争做事业带头人,展现新时代美好的青春风采。
(编辑:李、熊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