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标题:空军医科大学:讲述新时代的张华故事
“张华!”“这里!”每当夜幕降临,张华团队的同学们就会在空军军医大学学生广场齐声为英雄答疑解惑。烈士张华的雕塑矗立在广场对面,仿佛在与他们进行一场时空对话。空军军医大学基础医学院“张华队”队长王静告诉记者,从2018年开始,学校将后期命名活动固定为仪式,旨在引导学生纪念英雄,争做英雄。
空军军医大学青年学生张华。1982年7月11日,他在危难时刻挺身而出,用生命托起了掉进化粪池的老人,在救人的那一刻,永远定格了他24岁的青春。从此,张华“充满理想、勇于奉献”的精神成为学校育人为德、育人为战的一条主线。“这条主线的核心内容是对党和国家的真挚热爱,对崇高价值观的不懈追求。”空军军医大学政治理论教研室主任张莉说。
今年是张华牺牲40周年。四十年过去了,张华带给人们内心的激荡从未改变。2009年,张华被评为“感动中国100人”;2019年,张华成为“最美奋斗者”。
“身为张华传人,我们充满干劲”
“作为空军医科大学特有的红色基因,张华精神是培根铸魂的最佳养分。它的文化基因和价值意蕴,是我们培养时代新人的宝贵资源和生动教材。”空军军医大学基础医学院政委王国政说。
多年来,空军军医大学官兵在张华荣誉室组织班会、演讲比赛、观看红色影视作品、拍摄“张华”纪录片、举办评论员大赛.大家形成合力,重点挖掘张华精神的时代价值,共同探索如何在新时代讲好张华故事。
2021年10月,在空军军医大学建校80周年之际,装修了半年的张华荣誉室如期开放。仪式结束后,在学生队伍中专门召开了座谈会,烈士张华的母亲现场给学生们讲述了张华童年的故事,让学生们深受教育。
在张华精神的激励下,他孕育了强大的——的正能量。
第900联勤医院,第990联勤医院.在为人民抗击新冠肺炎疫情的部队中,总能看到张华的后人。2021年暑假,刚回到江苏老家的学生孙一博立即加入志愿者队伍,为乡亲们进行核酸检测。今年1月,在安遏制疫情期间,学生林等20名队员积极报名参加了张华志愿服务队,为学校隔离在家的群众送水送菜。
“隔离袍上写着‘张华队’几个字,大家都很有荣誉感。作为张华的后代,我们精力充沛。”林对说道。
争当卫勤尖兵,练就过硬本领
“班长,等等我,我马上就打完静脉注射了!”“放心,我们在等你。我们一个班都不能少!”今年“五四”青年节前夕,“张花板”组织宣誓活动时,患重感冒的学生杨宇轩不愿缺席。5月3日下午,“张华班”全体学员在张华烈士雕像前庄严宣誓,青春的声音响彻晴空。
多年来,“张花板”设立了“张花铺”。新兵的第一堂课是参观章华荣誉室,他们学的第一首歌是《章华队》的队歌。“张华班”班长张永军告诉记者,赶超别人的氛围越来越浓。争创一流、率先垂范,始终是“张花板”的追求。他本人去年被表彰为该校优秀共产党员。
从“张华班”、“张华队”到每个学员大队,全体学员在学习训练的各个环节都牢固树立了学会备战、学会打赢的意识。这些顶级医疗服务士兵和
根据医学院校的特点,结合毕业生的需求,学校积极鼓励学生参加科学研究、学术活动和各种竞赛。1995级“张华团队”的学生张健,在生命科学的海洋中探索真理,成为肿瘤学国家重点实验室和军队医学创新中心的研究员。
在这个充满荣誉的军事医学大厅里,每个人都渴望在实践张华精神中攀登科学高峰。2021年初冬,郭征教授获得国家科技进步一等奖。几天后,该校成为全军唯一拥有两位院士的大学。窦克峰教授和赵铱民教授分别当选为中国科学院院士和中国工程院院士。
“到基层去,到祖国最需要的地方去”
40年来,在张华精神的感召下,一代又一代张华后人在重大任务的考验中淬炼成钢铁,成长为无愧于担当重任的新时代“四有”革命军人。党的十八大以来,空军军医大学涌现出余、张西京、钟等全军先进典型。
“对于军队,就是爱军,才能打胜仗;当医生就是要努力学习,努力实践,救死扶伤。强军,青春,苦练,不屈不挠的训练,在战场上奋勇作战。”在学校组织的强军论坛上,学生刘明表达了大家的热切愿望。
“我们始终坚持围绕实战训练,着眼打赢精兵。”空军军医大学“利剑军事医学特战队”队长邢北峰说,战场救援需要有非常高的军事训练水平。为了在未来战场上发挥出它的最佳作用,我们的训练将不分节假日,风雨无阻。日复一日的高强度技战术训练,磨练了特战队员敢于吃苦、乐于奉献的品质,也使他们更好更快地适应了部队工作。
2018年7月,学生二大队21名毕业生主动申请进入新疆去西藏。2015级2021年8月
员、优秀特战队员代表魏金龙面临毕业分配,个人综合排名第一的他主动申请奔赴艰苦边远地区。“人生的选择有很多样,戎装是最不会后悔的那一项。我要到基层去,到边疆去,到祖国最需要的地方去,因为那是人生最有意义的事情。”不久前刚刚提交支边申请书、志愿赴艰苦边远地区工作的学员穆春欣说。卫国戍边、砺兵沙场、科研攻关、抗击疫情……张华精神的火种,燃遍全国。
(记者 章文 通讯员 张静 王志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