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标题:推动高校后勤服务企业高质量发展
近日,教育部办公厅、工业和信息化部办公厅、国家知识产权局办公厅联合发布《关于组织开展“千校万企”协同创新伙伴行动的通知》。围绕“千校千企”组织,本报记者采访了教育部科技和信息化司司长雷超子、工业和信息化部中小企业局局长梁志锋、国家知识产权局应用促进司司长雷霄云。
记者:能否简单介绍一下“千校万企”行动?
雷朝滋:“千校千企”是近年来首个由教育部牵头,工业和信息化部、国家知识产权局共同组织实施的专项行动。以构建服务发展新格局为目标,以推进校企深度融合为重点,提出了推进高校与龙头企业、中小企业产学研合作的“七个一批”重点工作。力争用5年时间,聚焦国家重大战略需求和产业发展共性问题,新增30个左右关键核心技术集成平台和100个左右教育部工程研究中心,推进一批校企创新联合体建设,优化整合教育部工程研究中心,联合部署一批协同研究任务,支持高校和企业探索协同创新新机制、新模式。根据龙头企业、专业化创新型中小企业和创新型中小企业的特点,与高校实现精准对接,开展不同形式的创新合作,突破一大批制约行业高质量发展的关键核心技术和共性技术,强化企业需求牵引和市场化知识产权布局,组织1000所高校支持1万家以上企业高质量发展。
与以往通过科研项目推动校企合作的模式相比,“千校千企”行动更加全面和系统,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第一,更加注重促进高校和企业的双向努力。3.各部门要充分发挥行业主管部门职能,充分发挥有效市场作用,更好发挥有为政府作用,着力调动高校和企业积极性,增强产学协同创新内生动力,促进创新链产业链深度融合。
第二,更加注重高校的科技和人才双重优势。“千校千企”活动在支持校企合作攻关关键核心技术和共性产业技术的同时,注重发挥高校人才聚集优势,采取特殊措施组织高校科研人员和优秀博士生,深入企业开展技术服务,解决企业问题。
三是更加注重供需的精准对接。“千校千企”活动综合考虑龙头企业、专业化创新型中小企业、创新型中小企业等不同层次的需求,组织专家、教授、青年教师、博士生等不同类型的创新人才,通过联合研究和技术服务为企业提供针对性服务,实现企业需求与高校创新资源的精准对接。
记者:三部门为什么联合开展“千校万企”行动?
加快 雷朝滋:产学研深度融合,是深入实施创新驱动发展战略的重要环节,也是推动经济高质量发展的必然要求。三部门联合实施“千校千企”行动,这是为了加强
梁志峰:中小企业是推动创新的重要力量。中国70%以上的发明专利来自中小企业。校企合作是提高中小企业创新能力的重要渠道,是推动高校创新成果惠及中小企业的重要举措。三是该部“千校千企”行动有利于发挥高校基础研究和企业产业创新优势,通过加强合作提升创新效率和质量,充分发挥高校基础研究主力军和企业创新主体作用,支持创新型中小微企业成长为重要创新发源地,为深入实施创新驱动发展战略提供有力支撑。
雷筱云:知识产权是高校创新成果的重要载体,也是连接创新与市场、促进创新成果转化为现实生产力的桥梁。近年来,国家知识产权局、教育部出台促进高校知识产权高质量发展的政策文件,工信部实施中小企业知识产权战略推进工程,财政部实施专利转化专项计划,多措并举,以转化实施为目标,加强知识产权运用。据统计,2021年,全国高校专利转让许可量达到2.7万件,同比增长33%,是全国专利转让许可量整体增速的近两倍,其中向中小企业转让2.4万件,占比89%。此次三部门联合发起“千校千企”活动,将进一步加快高校知识产权和科技成果向企业转移转化。
记者:“千校万企”行动如何更好推动高校科技创新,助力企业核心竞争力提升?
为充分发挥 雷朝滋:,高校的科技和人才优势,“千校千企”行动主要围绕以下三个方面展开。
一是充分发挥高校基础研究的主力军和重大科技突破的源头作用,努力提高校企合作攻关能力。以服务国家重大战略为目标,建设一批关键核心技术集成平台,加强与行业龙头企业的协作,加快关键核心技术突破,为关键领域自主可控提供保障。以需求为导向,组织建设、优化和整合教育部工程研究中心,吸引中小企业参与共建,加快技术创新。
和成果转化,为行业高质量发展提供支撑。二是发挥高校高水平创新人才聚集的优势,组织专家教授为中小企业发展提供技术服务。探索实施“校企双聘”制度,遴选一批专家教授担任专精特新中小企业技术导师,为企业提供“一对一”的技术咨询、指导等服务,提升中小企业创新核心竞争力。在合作过程中,促进高校科技成果产业化,助力培育卓越工程师。
三是发挥高校人才培养主阵地作用,派驻博士生为企业解决实际问题。组织优秀博士生深入企业一线,为企业提供技术服务,协助或组织开展技术难题攻关,解决企业实际问题,并发挥派驻博士生纽带作用,帮助企业对接高校创新资源,开展更深层次合作。同时,在服务企业过程中,实现博士生科研能力和解决技术问题能力的提升。
记者:“千校万企”行动如何推动企业与高校加强协同创新?
梁志峰:中小企业是推动创新创业的重要主体,特别是以专精特新“小巨人”企业为代表的优质中小企业,在推动创新发展、支撑产业链供应链补链固链强链方面发挥了重要作用。“千校万企”行动将重点从以下几方面推动企业与高校加强创新合作。
一是聚焦企业创新需求,分层次开展对接合作。针对专精特新“小巨人”企业、专精特新中小企业与高校对接的不同需求,探索建立“揭榜挂帅”机制,帮助中小企业与高校专家团队进行对接,聚焦发展的瓶颈和难题,协同开展技术攻关,加快补齐短板弱项,助力提升产业链供应链现代化水平。
二是聚焦建立长效合作机制,推动打造一批创新联合体。面对新一轮科技革命的机遇,引导鼓励一批高校与中小企业组建不同形式的创新联合体,以加强常态化合作,提升协同创新的效率和质量。
三是聚焦支持创新创业,培育孵化一批优质中小企业。加大对包含高校师生创办企业在内的中小企业的支持力度,通过小微企业创业创新示范基地、中小企业公共服务示范平台、国家中小企业发展基金等平台的“输血”,推动中小企业成长为专精特新中小企业和“小巨人”企业。
记者:“千校万企”行动如何更好发挥知识产权作用促进校企合作?
雷筱云:为更好发挥知识产权作用,“千校万企”行动将推进实施一批高校专利开放许可项目。专利开放许可是专利法第四次修改创设的新制度,是简便快捷的“一对多”许可方式,有助于促进供需对接、降低制度性交易成本。开放许可与体制机制改革、政策资金引导等措施协同发挥作用,有利于高校盘活专利资产,破解科技成果转化难题。“千校万企”行动将组织各省高校积极参与专利转化专项计划,降低中小企业技术获取成本,推动高校专利技术向现实生产力转化。
此外,“千校万企”行动还提出探索专利所有权共享、收益权让渡等机制,指导做好知识产权归属和收益分配工作,鼓励参照使用《产学研合作协议知识产权相关条款制定指引》,防范知识产权纠纷风险。
记者:为推动“千校万企”行动取得扎实成效,有哪些保障措施?
雷朝滋:“千校万企”行动的落实,需要各方面协同发力、共同推进,才能真正取得实效。一是部门层面。三部门将研究制定七条重点任务的具体实施方案,扎实推进行动实施。同时,运用信息化等手段建立完善校企对接常态化机制,提升对接效率,促进协同创新。二是地方层面。鼓励各地结合区域产业发展,制定政策措施和具体举措,加强资金支持力度,有力促进产业高质量发展。三是高校、企业层面。优化调整评价评估体系,把高校科技人员面向企业开展“四技服务”以及校企协同创新成果、知识产权转化运用作为重要内容,将开展校企合作对接服务情况作为国家小型微型企业创业创新示范基地认定的重要参考,加大激励引导。
(记者 唐芊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