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32年,学校更名为西北第二小学,有200多名学生和16名教师。教学内容主要是普通文化课程,辅之以阿拉伯语课程。
随着学生人数的增加,雷佳胡同的校舍已经不能满足办学的需要。学校董事会决定花1500元买下东华街的枣君庙遗址。由于寺庙破旧不堪,决定从社区筹集资金建造一座新的校舍。周围的回民不遗余力地为学校筹集资金,并发起了“一品捐赠”运动。“捐一便士”不到一便士,而且更多是不受限制的。由于起点低,一般回族人的负担并不沉重,但收集更多是很有用处的。一些回族商人尽可能多的捐赠,一些人捐赠了他们从房产中得到的所有租金,一些人捐赠了自制的古董给学校出售,作为学校建设的资金。著名徽剧演员马作为学校的管理者,利用慈善演出为学校筹集资金。他经常轮流在长安、明凯、华乐、吉祥、广和等剧院演出。他在演出合同期内表演了自创剧目,自创剧目经常演出两次。他的一部戏剧当时以400元卖给了国王。然而,他不需要任何钱来表演志愿戏剧。除了一些必要的戏剧费用,他还剩下300多元,全部捐给了学校。马不仅选择了演唱自己的拿手曲目,而且表演起来也很认真、细致、努力,赢得了观众的高度赞扬。著名徽剧演员侯、哈巴山、姜绍奎、薛雁琴等也参加了慈善演出。著名的汉剧演员肖长华、尚晓云、叶盛兰、荀慧生等也积极参加了慈善演出,所得资金全部用于学校建设。在回族人民的共同努力和支持下,新校舍于1941年1月建成。学校建筑由三栋两层教学楼组成,总建筑面积480平方米,有12间教室。同时,平房如校长办公室、办公室、储藏室等。已经建成。操场建成了。学校门口有一对铁狮子,建于清朝康熙,已有近300年的历史。当新校舍于1941年1月竣工时,学校更名为穆德小学(由伊斯兰教创始人穆罕默德的第一个也是最后一个音译组成)。马西元先生和马厉安良的父亲李秋农先生先后担任穆德小学的校长。
1956年,政府接管了穆德小学。同年,大华小学和木星小学合并。学校购置了书籍、各种教具、仪器和运动器材,更新了桌椅,改善了办学条件。
1960年4月2日,学校更名为北京市崇文区东华小学。
1979年,政府投资修复和加固了历经近40年的校舍。
1988年,为了贯彻党的民族政策,学校更名为“崇文回族小学”。李秋农被任命为名誉主席。
1989年4月3日,在市政府的支持和关心下,鲁玉成副市长和市政府领导到现场工作。他们决定翻新已经过了近半个世纪的旧民族学校。市政府仅用一年半的时间就投资200万元,建成了一所具有民族特色的现代化学校。(见右图)今天惠民小学的教学楼是一座绿色建筑,拱形装饰结构。新教学楼的建成表明党对民族教育的高度重视。它改善了学生的学习环境,振兴了民族教育,美化了东华社区,加快了进一步改革的步伐,回到了小学阶段。宽敞的走廊里挂着壁画昭和
2001年,为了办好崇文区唯一的民族寄宿制小学,区教委再次投入近200万元进行校舍的改建和扩建。当扩建工程在年底完成时,学校不仅会有宽敞明亮的教学楼,还会有舒适温馨的学生宿舍楼,成为具有一定规模的日常教育和住宿的双轨学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