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标题:回应准研究生“酷派”,过重处罚不是最优解
近日,湖南大学研究生院发布公告称,今年该校69名新生因各种原因未能报到。学生在高校里站出来也不是什么稀奇的事。然而,湖南大学这次站出来的学生很多,引起了社会的关注。有人建议应该采取措施约束学生的行为,比如把那些“记录但不阅读”的人列入失信名单。但是,为了解决“录而不读”造成的教育资源浪费问题,对个人选择进行处罚并不是最好的选择。
其实有些人“录而不读”,对高校来说并不是一件令人寒心的大事。但是对于学生来说,每一个选择都和自己的人生方向有关。
“录而不读”的原因有很多,但最常见的原因是有更好更合适的选择。如果候选人在开学前找到了自己喜欢的工作,他们就不必走曲线来救国了。说白了,对于一些研究生来说,考研并不是唯一的目标,它只是众多选择之一,甚至是一种替代。
当然,“录而不读”确实会带来问题。每个大学的研究生人数几乎是固定的。当年招生季过后,很难再做补充记录。大学的研究生指标就废了,那一年的教师研究生人数可能空缺。值得注意的是,那些当年考试失利,稍有劣势的考生,本来是可以有机会读研的。
但是,这个问题并不需要通过惩戒学生来解决。毕竟录取通知书不是说“一定要来读”,而是“欢迎来读”。更温和合理的做法是加强学生与大学的双向沟通,允许学生在一定时间内放弃学历。是的,应该允许学生反悔,高校也要补上记录。
读书不读书不是一次性的交易。大学和学生是双向选择的。应该给高校一定的自由裁量权,让高校建立更灵活的补充记录机制。录取后,与学生充分沟通,给他们时间做“来”或“不来”的最终决定。一旦学生选择放弃,学校立即启动补充录音程序,尽量减少“不看书录音”的影响。当然,如果学生在反复确认后仍然信守承诺,可以考虑采取一些限制性措施。
在目前的制度下,没有必要急于立法,在“记录而不阅读”的学生个人信用记录上加一条注释。只要制度设计得当,“录而不读”不会造成社会危害,也不会损害学校或公众的利益。找工作,你可以不去就接受录用,谈恋爱也可以“一走了之”。在这种情况下,你应该给学生留下足够的“忏悔”空间。对于这些“毁约”,我们要更加宽容,要克制惩罚的冲动。大学和社会在不影响教学秩序的前提下,应尽可能尊重学生的自主选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