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日,10名大学生被中宣部和教育部评为2020年“最美大学生”。他们把青春的梦想融入中国梦,展现大学生的风采,在党和人民最需要的地方绽放绚丽的花朵。
不怕风雨,挑重担
“青春是经得起考验的”
“我是‘准博士’,共产党员。我要战斗!”
离开武汉还是留下?2020年初,面对这个问题,武汉大学第一临床学院2018级博士生赵东毫不犹豫。
留在武汉,参与临床一线诊疗,连续奋战120天,参与会诊,成功治愈新冠肺炎肺炎确诊病例130余例;课间加班进行临床研究;下班后,他参加了网上志愿服务,为200多名与家人隔离的患者提供网上医疗咨询和帮助.赵东递上一份沉甸甸的成绩单。
“我会在救死扶伤的岗位上继续努力奋斗,让我的青春在党和人民最需要的地方绽放。”赵东坚定地说道。
当赵东在武汉大学人民医院光谷校区忙碌的时候,南京医科大学2018级博士生倪洁也在武汉第一医院重症监护室里奋战。2020年春节期间,看到她所在的培训单位成立医疗队支援湖北的消息后,她放弃了与家人团聚,第一时间主动向医院党委登记。
到达湖北后,倪洁在武汉市第一医院重症监护室工作,与同事一起制定、执行并监督医院感受流程的实施,检查病人,开医嘱,调整呼吸机.在多次夜班中,她一边安慰患者,一边带值班护士抢救,评估患者病情,主动承担动脉抽血、血气分析、插管治疗等任务。
佩戴防护用品,头晕,胸闷,汗湿衣襟,手脱皮,护目镜,眼周淤青.倪洁没有抱怨。“青春就是经得起考验,救死扶伤,这是义不容辞的!”这是倪洁的座右铭,也是她行为的见证。
在疫情防控方面,很多大学生带头。北航飞行学院的本科生余汉明就是其中之一。“00后”是武汉人。疫情期间,他在武汉中山社区报名成为防疫志愿者,为100多个家庭提供买菜送药等服务。
每当电话铃响,余汉明就拿起笔,把居民的信息和需求一个个写下来。第二天,他在门口完成警卫任务后,穿了一件红色马甲,把他购买的日用品送到了居民楼。“我们年轻的学生要在党和国家最需要的时候挺身而出!”余汉明每天44天10小时的志愿服务,用自己的热情和力量为武汉疫情防控做出了贡献。
“看到广大党员在冲锋第一线,我也想成为他们中的一员。”余汉明在志愿服务期间提交入党申请,经北京市委组织部批准。2020年4月1日,他成为北京航空航天大学第一个入党的大学生。
坚强有为,自强不息
“直立是一种性格”
只有人才,德国的首都也是;德行只有帅。大学生在追逐梦想的道路上,加强道德修养,脚踏实地地修复道德品质,努力成为大爱大德的人;保持勇于奋斗的精神,乐观的生活态度,努力做到轰轰烈烈,有出息,自强不息。
其中,有一位勇敢的崔翻译。2019年3月,在桂林电子科技大学华江校区,崔屹在晚自习后和同学梁潇回到宿舍。当一个人经过操场时,他试图对梁潇犯罪。崔屹用他瘦弱的身体紧紧地保护着梁潇,但是他被枪击了八次。
在医院恢复期间,崔屹总是坚定地说:“我不疼,真的,一点也不疼”。她没有
其中有余婷婷,他和病重的养父一起上了大学。养父患有肝硬化和布加综合征等。十几岁时,余婷婷承担起照顾生病的养父的重任。艰苦的环境磨练了她坚强的性格和不屈的坚韧。
考入重庆财经职业学院后,她决定和养父一起上学,开始了学校、出租屋、医院的“三点一线”生活。每天中午下课,回家给养父做午饭,然后赶去学校;下课后,吃完饭照顾养父,然后回学校。尽管时间很紧,但余婷婷从未缺课,取得了班上最好的成绩,并加入了公益社团。“挫折之后,站直是一种性格。我会以斗志迎接每一次挑战。”她说。
其中有把青春定格在深山的沙里。沙莉,2019年毕业于华南理工大学新闻与传播学院,21世纪研究生教育集团成员。生前在广西龙胜自治县龙胜小学任教。她翻越群山,走了两个小时崎岖的山路去看望她的家;关爱班上每一个孩子,打开留守儿童的心扉.
沙莉把她的生命留在了她深爱的土地上,她的精神将永远延续下去。在她的身后,成千上万的研究生教育小组成员正在这个青年接力中不断前进。
胸怀大志,脚踏实地
“去祖国需要的地方”
“如果你早一秒钟拿到抗体,就能多打非典-CoV-2!”清华大学医学院博士生单思思,一直在科研和疫情一线与时间作斗争,与困难作斗争。
单思思所在的张教授课题组,在疫情爆发初期,立即成立了科研小组。刚放了一天假回家的单思思第一个报名,赶回实验室上班。“利用研究结果制服病毒,保障人民生命,年轻的研究人员责无旁贷!”
加入团队以来,单思思每天都在实验室“浸泡”,生产抗体,测试抗体功能,进行动物实验,重复实验操作上千次,基本每天都在转。现在,单思思仍在努力,用科学武器继续抗击新冠肺炎肺炎疫情。
“希望能把个人的理想追求融入到党和国家的事业中去,努力获得更多的科研成果,以保障人民的生命健康,为祖国贡献青春的力量。”单思思说。
哈尔滨工程大学海洋工程学院博士生李的志向与“海上强国”的梦想息息相关。他在科研中紧紧围绕国家高端装备和国防建设的需要,依托学校船舶与海洋工程一级学科,对船舶结构振动与噪声的预测与控制进行深入研究。“我要坚定自己的信念,攀登科学的高峰,写出青春的乐章。”他说。
“西方需要我,草根需要我,那我就去祖国需要的地方!”腾格里沙漠的绿色见证了上海交通大学环境科学与工程学院研究生刘的理想。几年来,他组织了近800人参与治沙行动,制作了10多万个广场,固定了2000多英亩黄沙,种植了3000多棵树,“焦大森林”开始在沙漠中扎根。刘还推广了一种新的治沙模式,将肉苁蓉种植与防风固沙相结合,帮助当地人民脱贫。
“我是驻藏军人,西藏是我梦想开始的地方。”武汉科技大学计算机科学与技术学院的学生文健情绪激动地说。几年前,他志愿去西藏服役。退役返校后,志愿服务成为文健新的“战场”:他是军事运动会的志愿者;应征入伍,他是宣传员;他在农村教书的时候是个好老师;献血52次,他拯救了生命.“我将永远是真实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