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标题:哈工大:让大学生站在科研的“C位”
“没想到大一就听韩杰才院士的课!”
来自哈尔滨工业大学自动化专业的吴。参加过三次大一研讨班:《材料科学十大基础问题》、《图像处理与我们的生活》、《探索控制之谜》。在他入学的第一个学期,他被韩杰才院士等一批著名学者和教授选中。
在上海长大的吴从小就对科学技术感兴趣。他在高中的时候就已经参加了青年科技创新大赛。他一直想“做点什么”,于是申请了哈工大。
吴童年的梦想已经在刚过一年的大学生活中生根发芽。与他合作做这个项目的是学校无线电协会的成员,而唐对视觉处理技术情有独钟。三个小伙伴把大一项目学习的问题延伸到大二学生身上,业余时间还在一起做事。大二了,他已经有了自己的学术导师。当他遇到困难时,总能从导师蒯副教授那里得到启发和启发。
和吴一样,大一的时候,他就开始研究项目。他有专门的老师作为导师,可以去自己感兴趣的实验室参观学习,选择自己喜欢的大一研讨班、创新实验课、创新培训课、创业实践课、文化素质课,现场听院士、教授、名师的学术报告或讲座。这几年,他在哈工大已经不算“新闻”了。
近年来,哈尔滨工业大学不断优化本科、硕士、博士一体化人才培养方案,实施大规模招生培养改革,不断完善课程体系建设,全面实施教学方法和考试方式改革。人才培养质量稳步提高,学生学习和发展的个性化需求也得到了较大程度的满足。
屈华仁大一就读于机电学院。尽管成绩很好,但他对经济和管理方面的知识也充满了渴望。大一结束,他选择转专业,进入经济管理学院学习大数据管理与应用,辅修人文社科法学院社会学。现在大三,他笑称自己是“复合本科”。
20岁了,能怎么办?能成就什么?
在哈尔滨工业大学,20岁的泰米尔人为龙江2号卫星安装了一个微型CMOS相机。2019年2月,这台小相机在太空拍摄的照片发表在《科学》杂志上,被称为“最美的月相”。
泰米尔因为“最美的月照”成为同学中的“明星”。哈工大丁香花学生的微纳卫星团队是星光熠熠的一个团队。2020年五四青年节,这支由90后、00后学生组成的队伍获得了第24届“中国青年五四奖章集体”。参与“龙江一号”、“龙江二号”、“珠海一号”和新技术试验卫星E等的研发。“丁香2号”卫星是中国大学生自主设计、开发和控制微纳卫星的首颗此类卫星。
翻看机电学院研究生王中山的简历,本科学习四年后被送进了研究生院,从大一到大二参加了学校智能车创新俱乐部项目,从全国大学生机械创新大赛到全国本科工程训练综合能力大赛,从全国大学生节能减排社会实践与技术大赛到中国工程机器人大赛.他的经历也是“四年连续”实践教育教学的真实写照。
据悉,哈工大不断完善“四年不中断”的实践教育教学体系。围绕学生成长过程中不同阶段的学习和成长的关键点,一个四年环环相扣、始终如一的实践教育
据悉,学校大力推进教学科研共育,完善高水平科研支撑拔尖创新人才培养的机制,适时将高水平科研成果植入教学内容,使教学科研“两个轮子”齐头并进、相得益彰,形成了教学科研相互支撑、相互依赖、相互补充的局面, 逐步完善课程体系、培训体系、平台体系和保障体系的“四位一体”创新创业教育体系。
“坚持教学科研两轮驱动,让学生做中学,加强科研和实践教育机制建设。”哈工大校长周瑜多次强调这一命题,成为哈工大科研优势、工程优势、实践优势、学科优势等办学优势向人才培养转化的指导方针。(叶雨婷张伟)
“把教学和科研作为驱动人才培养中心任务的‘两个轮子’,让这‘两个轮子’一起转动。”周瑜说。(记者叶雨婷通讯员张伟)
(编辑:李、熊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