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年来,校外教育行业蓬勃发展,校外教育活动内容丰富多样,满足了学生的不同需求。然而,校外教育也存在一些问题,如课堂教学倾向严重、传统内容单一等。那么,校外教育应该如何适应时代的新需求,在转型升级中调整教育模式呢?近日,《人民日报》记者采访了中国儿童中心教师培训部主任高云、广东省妇女儿童活动中心发展促进会会长顾芳、中国福利院少年宫校外教育研发部主任杨晨,讲述了快速发展的时代我们需要怎样的校外教育。
注重兴趣培养 丰富生活世界
“校外教育是以美育、体育、科技教育等为基础的。并有丰富的兴趣活动,为孩子提供多样化的独立选择,帮助他们发现自己的兴趣和才能。”高云认为,儿童的学习往往从兴趣开始,直接兴趣可以转化为间接兴趣,短期兴趣可以导致稳定的兴趣。校外教育不仅丰富了孩子的生活世界,也为未来社会提供了多样化的人才。
同样,古人也认为校外教育可以有效整合教学内容和活动形式,校外教育多以艺术、体育和科技项目为主,有利于文化传承。同时,校外教育内容丰富、形式多样、兴趣丰富、教育理念多样、教育模式多样,可以根据学生的喜好和个人需求进行选择,学习效果明显。
杨晨表示,校外教育更加开放和灵活,不受统一课程标准的约束,有利于发展青少年的兴趣和爱好,培养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满足差异化和提高校外教育的需求。“与社会培训机构相比,少年宫等校外教育单位不仅可以在教育理念和教学质量上发挥主导作用,还可以以其公益性和包容性在稳定培训市场价格方面发挥作用。”
建设综合课程 融化学科边界
“校外教育兴趣小组活动面临着课程标准化和活动创新的双重任务,迫切需要改变“重技能轻素养、课堂教学倾向严重、内容传统单一、活动教育优势弱化、教学无课程、教师无教研”等突出问题……”。”高云说,“一方面,迫切需要完善教学活动和管理的基本规范;另一方面,要保持活力,不断创新,突出校外教育的主动性、全面性、开放性和文化性。标准化和创新是两个同时提高我们教育质量的系统工程。两者并重,任中任重道远。"
在谈到如何应对校外教育转型升级的挑战时,高云表示,近年来,中国儿童中心努力优化和转型课程建设的分级分类:一是致力于推进课程内涵的优化:“一科切入,多元融合”,建设综合课程,全面育人。对于传统专业项目,课程内涵拓展,实施途径多样化,体现了课程建设中教学与活动的一体化设计。二是促进课程形式的转变:“多学科整合”。以研发为主,引进新的更积极全面的素质教育项目,融学科界限。课程形式转向专题教育和项目研究,注重实践能力和创新能力的引导。
按照古人的说法,校外教育面临的普遍问题是资金分配不足,场地使用效率低。前沿院校的教育价值无法定位,教育优势无法发挥,发展方向不明,只能依靠培训项目来维持
“校外教育的转型要在教育综合改革的范围内进行。随着时代的发展,中国越来越重视培养学生的综合素质和能力。校外教育需要在宏观上寻求转型升级空间,在弱化应试教育的基础上找到符合社会、家庭、学校三位一体的教育模式,形成新时代的教育改革与进步。“古人认为,学生的能力培养包括社会能力、生存能力和适应能力,要想把孩子培养成独立思考者和社会建设的参与者,全社会都应该给予足够的重视和支持。
以健康人格为核心 调动学习兴趣
"以健康人格为核心的教育应该体现现实性与超越性的统一."高云说,我们不仅要面对现实,给我们的孩子生活在现实世界中的生存技能,而且要超越时代的局限,面对未来,给他们终身受益的品质和应对未来生活问题的能力。
“校外教育可以开阔学生的视野,调动学生的学习兴趣,让学生有自己追求的目标,体验团队的力量和智慧。”古语有云,让学生在探究的过程中找到最好的自己,是思维方式和生活方式转变的最终目的:敢于思考,做好事,解决问题。
“核心素养”目标为少年宫暨青少年活动中心进一步思考和确立自己的办学理念、教育目标、完善教育管理提供了新的契机。杨晨认为,“核心素养”的培养还必须以优质课程为载体。每一个兴趣小组项目和每一项活动都应该由老师自己开发和设计。所有校外教育机构都应加强课程教学的理论和技术
术的培训,建立专门的课程管理组织,规范总体课程规划。在各门课程的开发与实施过程中,练好课程这项最重要的教育“内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