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标题:“当你拿着手机,你会开始‘六个家长不认’”——一个沉迷手机的家长的自述。
目前各地中小学生寒假已经开始。由于疫情零星,培训机构的线下培训和小组活动在许多地方暂停。面对这个特殊的节日,郑先生的焦虑升级了。“手机和手机游戏改变了我的孩子。”他在电话那头无法掩饰自己的愤怒和无奈。
以下是郑老师的自述。
尖子班乖小孩,也没有逃脱网络游戏
我们是一家三口,爱人是大学老师。我13岁的儿子小星初二,在北京朝阳区某学校实验班读书。他成绩一直名列前茅,是个很听话的阳光男孩。他喜欢在业余时间踢足球,经常和我们一起去郊游。
疫情爆发前,我对小星做了严格的规定,每天用手机半小时。但疫情爆发后,情况发生了变化。从去年2月开始,学校开始线上授课,一边是手机和电脑。我发现孩子们开始玩网络游戏。
渐渐地,他开始“失控”。玩手机的时间越来越长,和他交流也越来越难。有时候我们一天打5个多小时的游戏,把自己锁在卧室里,不允许进去。一旦我们碰了他的手机或者限制他玩手机的时间,他就会翻脸。
后来学校复课,不允许带手机进学校,他就每天晚上6点回家,玩游戏到9点。虽然开学后他的游戏瘾有所缓解,但我在去年11月份发现,他通过我们的微信给自己转了一万多元。
这是我发现的。学校一般会给家长发作业。孩子回家会通过我的手机查作业。他用这段时间给自己转账,这笔钱用来给他找游戏玩。
我发现他把钱转给了山东福建的几个游戏玩家,然后我联系了这些游戏玩家,问他们是不是不知道对方是小孩。游戏代说,知道吗,这样的孩子多着呢。
我们还在家长小组讨论了孩子们玩游戏的问题。我了解到他们班有20个男生,20个女生。基本上男生都玩网络游戏,还成立了学生游戏小组。后来社会上也有一些人加入进来,满是游戏而不是玩和练。
这次期末考试,小星的成绩降到班里三十多名。
心力交瘁,手游成为亲子关系“杀手”
现在亲子关系已经到了冰点。一家人被折腾得筋疲力尽,但全家人却无能为力。
前几天下课,小星从五点一直玩游戏到深夜。也许他输掉了比赛。晚上九点脱衣服的时候,他看起来很生气。我说冷,他说关你屁事。孩子沉迷于虚拟世界,很多同班的孩子也有同样的表现。有的家长说有时候孩子输了,甚至不吃不扔东西。
为了阻止他沉迷网络游戏,这一年我想了无数办法。开学后,我停止了家里的网络,尽可能的全天候陪着他,减少了用手机的时间。手机基本静音,拿起书看。但是,一放假,网络一定要恢复。
我和他谈了很多次,甚至给他写了一封四页的信。当我们不玩游戏的时候,我们家是“慈父孝”,但一拿起手机,就开始“否定六亲人”。为此,我甚至气得掉了他的三部手机。
去年六月,他再玩游戏的时候,我问他要手机还是要父母。他一生气就砸了手机。之后就开始不吃了,说不想活了,整个人好像都疯了。幸运的是,大约一周后,他慢慢康复了。
那个暑假一过,我就打算带他离开大城市,回到他乡下的老家。但是他通过亲戚给的零花钱买了一部二手手机,开始玩游戏。现在孩子获得手机的门槛太低,100多块就能买到一部二手手机。回到家乡后,我找到了另一个
和学校沟通过,经常和父母交流经验。很多家长说不监管手机游戏会毁了孩子,但是怎么管理呢?正因为如此,一些家长进行了心理咨询,甚至生气住院。
游戏沉迷谁之过?
我问小兴,这样的结果以后会怎么样
办?他说可以打游戏为生。这是我最怕的,游戏把他的人生观、价值观全扭曲了,让他觉得读书这么累,为什么要读书?虽然学校也教育,但是孩子们并不觉得沉迷游戏是一件羞耻的事情,反而以游戏打得好为荣。之前有家长实在没办法了,为减少孩子打游戏时间,自己花了8000元钱把孩子的游戏账号升到了最高级。可孩子却觉得不是自己打的没成就感,自己又重新打了一遍。
有些游戏上线了防沉迷系统,可是系统却漏洞百出、形同虚设。小星每天能用3个不同的号玩6个小时,一个微信号不行,可以注册第二个,我现在心力交瘁,防不胜防。甚至一些家长发现,有些游戏聊天室还充斥着色情、暴力内容。
面对庞大的未成年用户,游戏开发企业是否也该负责任?
从去年5月起,我给游戏平台拨打了上百次电话,希望他们解决平台漏洞。前两天我继续打这个热线,可直到两天后才打进去,热线一直占线。寒假来了,全国各地投诉电话让他们应接不暇。
首先,微信号、QQ号是不是应该实名认证?这样才能有效防止孩子登陆玩游戏,才不会让防沉迷系统形同虚设。其次,聊天室里色情、暴力的聊天内容为何不管理?还有,如果企业做不到监管,能否在晚上10点后就不允许未成年人登录?
但我得到的答案,只有电话那头的抱歉和安慰,并不能解决问题。
寒假又来了,有家长看到孩子放假的消息都在“颤抖”,线下辅导班也暂停了,这个假期,“手机大战”还会继续吗?
新华社“中国网事”记者白佳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