香港特区政府教育局最近进行了一项关于优化高中四个核心科目的问卷调查。
中国新闻社图片
通识教育的改革方案备受关注,调整后的课程内容约为原来的一半。
图片来自香港媒体
香港特区政府教育局近日进行了为期一个月的高中四大核心科目优化问卷调查,其中通识教育改革方案最为引人注目。教育局发言人表示,若计划获得接纳,可在新学年尽快实施,并于2024年文凭考试中生效。教育局将加强相关支持工作,通过培训使教师做好适当准备。
香港励志教育青年基金创办人兼主席李子峰告诉记者,香港的通识教育多年来一直备受争议,特别是在“修学案”中,揭露了一些教师利用监管的漏洞和制作教材的自由,通过教育毒害学生对国家的仇恨和误解,误导思想,抹黑国家。
李子峰说,普通教育原本是一门多方面启发的学科,但却被别有用心的人用来黑国家。通识教育改革的意义在于拨乱反正,从而形成“国情通识教育”的新格局。
推动普通教育回归正轨
香港民主建港联盟副主席陈勇告诉记者,过去的通识教育存在很多问题,包括教材不规范,导致学生不知所措,经常出现混乱。此外,一些老师故意误导甚至抹黑,甚至美化日本侵华的试题都有可能成为考试内容,部分香港青年被诱惑参与暴动。
前香港特区政府信息协调员冯伟光认为,轻视国家、崇洋媚外都是通识教育的老师的错。老师们关上教室门,打着“多角度论证”的幌子贬低国家,用“普世价值”美化西方,拒绝承认大陆取得的成功。通识教育改革必须打破这种局面,让学生真正从多个角度思考问题。
特区政府教育局于去年11月公布改革措施,并于近日成立课程发展议会-香港考试及评核局更名学科委员会,旨在今年9月推行改革。香港《大公报》称,通识教育新课程框架由目前的六大单元转变为三大主题,与香港情况和国情相关的内容大幅增加,与特区政府早前公布的教育改革目标相吻合,也是走出现有通识教育弊端的一条出路,对培养香港青少年的国家认同大有裨益。
根据相关建议,三大主题分别是:一国两制下的香港、改革开放以来的国家、互联互通的当代世界。三个主题各占45到50课时,相当均衡,背后的逻辑一目了然:立足香港,背靠祖国,面向世界。
除了内容结构,改革还包括将课时从目前的250小时减少到150小时,放弃多选题和简答题的长论文,采用“达标”和“不达标”的分数。值得一提的是,新课程有内地游学,问卷列出了一些内地游学团的课题供学校选择,包括中国文化与现代生活、文物保护、科技与创意等。相关课程不纳入考试,减轻学生负担。
培养学生爱国爱港的精神
陈勇表示,教育局的优化改革,让普通教育重回正轨。教材内容清晰、客观、实用。同时,课时缩短,选修课增加
李子峰说,香港回归祖国已经20多年了,年轻人对国家的了解仍然不足。如今,通过改革,通识教育的特点更多地与中国文化和现代关系相结合,并融入到国家安全理念、国家与香港的宪政关系、当代中国的影响等之中。这些都填补了香港尚未完善的教育制度的重要部分,培养了中国人必须具备的基本民族观念,并从多方面帮助香港青年正确理解和诠释国情。
《大公报》评论说,通过学习这些课程,香港的年轻人将清楚他们的身份、位置、权利和责任。不仅可以培养正确的价值观、积极阳光的生活态度和民族认同感,增强辨别是非的能力,还可以开阔视野,增强竞争力。
帮助年轻人找到发展机会
香港
《文汇报》评论道,增加国民国情教育是通识课程应有之义,可以帮助学生正确认识国家与香港基本制度,懂得国情民情、国家发展成就与香港的密切关系,看清世界、国家和香港发展的大势所趋,是香港教育正本清源、拨乱反正的重要一步。评论指出,通识科改革更需根除打着批判思维旗号、鼓吹偏颇政治谬论的流毒,杜绝在校园纵“独”煽暴对学生洗脑的乱象,建立青少年对国民身份及“一国两制”的价值认同,培养建设国家和香港的未来栋梁。
香港立法会教育事务委员会主席梁美芬认为,香港学生对国家发展的认知,对于他们筹划未来有至关重要的影响。放眼世界,香港和内地是命运共同体,未来香港的发展需要依靠内地,要搭上国家经济快车。
香港通识教育会副会长李伟雄说,改革后的通识科,主题清楚点明“一国两制”下的香港,紧扣和确立香港与祖国的关系,其中更点明了法治精神的意义,包括遵守法律、司法独立、法律面前人人平等。“这些都是香港的核心价值,每个香港人都应认识和珍惜,有助于令学生免受误导,避免所谓‘违法达义’歪理重现。”
梁美芬说,通识科最重要的是培养学生的法治精神,让他们了解基本法、“一国两制”等,确保他们不会“行错路”。新通识科必须帮助学生了解国家,帮助他们寻找未来机遇。建议课程配以具有针对性的教材,教育局也要为教师提供合适的培训,并安排考核,确保教师群体的素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