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标题:关于新一轮本科教育教学审核与评估的三个问题
随着2014-2018年审计和评价的全面完成,新一轮审计和评价已经到来。教育部7日发布了《普通高等学校本科教育教学审核评估实施方案(2021—2025年)》(以下简称《方案》),明确了评估对象、周期和分类,首次提出了两种类型、四个方向明确的“评估包”,可由高校自主选择。指标体系应突出本科教育教学重点,考核重点应是教授对本科生的教学。
之所以备受关注,在于审计和评估总能戳中大学建设和发展过程中的痛点和难点。——大学“软、弱、破”,科研评估、人才评估存在“五大顽疾”.这些将在新一轮的审计评估中进行评估诊断,最终促进本科教育教学质量的整体提升。
新一轮审计评价有哪些突出特点?高校如何诊脉强筋骨?
为何评:夯实本科教学的基础性地位
“新一轮评估有利于夯实本科教学在高等教育中的基础性地位,把人才培养质量要求落实到课堂、教师,特别是学生的学习成效上。”
为什么要进行本科教育教学的考核评价?
“大学的办学水平和人才培养质量如何?你达到自己的目标和国家、社会的期望了吗?这是所有高校都应该回答的问题,也是不可回避的义务。定期在内部评价的基础上接受外部评价,一方面回应国家和社会各界的关切;另一方面,这也是学校总结自身成绩和不足,深入反思以便继续前进的机会。”彭钢说。
据教育部相关负责人介绍,上一轮考评在引导高校“强化内涵、提升特色”方面发挥了明显作用,考评理念和标准形成了广泛共识,成为高等教育评估的品牌,在国际上产生了积极影响。“但仍存在评价不足以推动高校李德树人实施机制的建立、评价分类不清、评价结果刚性不强、评价整改不力等不足。在继承经验的基础上,改革和创新审计评价工作迫在眉睫。”该负责人表示,“新一轮审计评价不是新火炉,而是对上一轮审计评价的延续、改进和升级。”
负责人补充说,新一轮评估指标体系突出了本科教育教学的重点。设定思想政治教育、本科生教学、生师比、每生课程数、优势特色专业、学位论文(毕业设计)指导、学生管理与服务、学生参与社会实践、研究生发展、用人单位满意度等审核重点。促进高校教育教学改革的深化。
彭钢认为:“新一轮评估有利于巩固本科教学在高等教育中的基础地位,有利于落实人才培养对课堂、教师特别是学生学习成效的质量要求。”
怎么评:两类四种“评估套餐”高校自主选择
“尊重高校的办学自主权和阶段性发展特点,有利于引导和激励高校各展所长,力求有效遏制‘千校一面’。”
《方案》要求国家批准的所有独立院校都要参加考试评估,其中新建院校首先要参加高校本科教学工作资格评估,原则上五年后取得“通过”结论才能参加本轮考试评估。
“在坚持‘用自己的尺子量自己’方面,上一轮审计评价有个问题,国家尺子太粗,大学自己的尺子不清楚。”彭钢坦率地说。
对此,新一轮审计评估采用灵活的分类方法,根据类型进行标尺细化,提供两种类型和四个定位明确的“评估包”,由高校自主选择。
有什么不同
根据负责人,根据不同层次和类型高校的办学目标和服务定位,实行分类政策和准确评估,突出评估诊断功能,做好医生和教练,加强评估结果的使用,促进高校内部质量保证体系的建立和完善。
原大连理工大学副校长李
志义把分类标准进一步细化:第一类高校评估方案侧重于评价教育教学质量保障能力,设有党的领导、质量保障能力、教育教学水平、教育教学综合改革等指标,第二类高校评估方案侧重于评价教育教学要素和能力,设有办学方向与本科地位、培养过程、教学资源与利用、教师队伍、学生发展、质量保障、教学成效等指标。李志义发现,这是首次提出两类四种评估方案,通过模块化设计定性指标,首次设置统一必选项、类型必选项、特色可选项、首评限选项,由高校根据要求和办学实际自主选择;增加定量指标,设置必选项和可选项,必选项对标国家底线要求,可选项引导高校办出特色和水平。
“这些举措,充分尊重了高校的办学自主权和阶段性发展特点,有利于引导和激励高校合理定位、各展所长、特色发展,力求有效遏制‘千校一面’。”李志义说。
该负责人还强调:“同类型常模比较长短,高校可以自主选择不同类型的常模数据作比较分析,从而进一步找准所处坐标和发展方向。”
“新的评估指标中对‘近三年新增专业数’‘近三年停招专业数’两个指标的连续监测,既能客观反映我校专业的动态调整情况,也能避免对专业数量监测过于单一片面的评价,符合新时代专业建设的要求。”汕头大学副校长陈敏结合学校实际还发现,“对‘升学率’‘应届本科生初次就业率及结构’两个指标的客观监测,采用与同类高校、他类高校间对比的方式,能够协助我校在复杂环境下进一步洞察危机、多元判断,推动科学决策。”
啥亮点:减负担、“长牙齿”
“坚决杜绝让参评高校重复统计数据、重复编制材料,确保高校集中力量做好自评自建工作。”
“指标多、环节多、时间长”,上一轮审核评估中,不少高校都有这样的困扰。“这一次会好吗?”
对此,教育部相关负责人明确指出,《方案》坚持减轻评估负担,增强评估效能。充分利用信息化手段,实行线上线下评估“一体化”,精简入校评估专家人数、天数、环节,采信已通过教育部认证(评估)并在有效期内的专业(课程),让评估负担“减下来”。
评估负担持续减轻,也是王稼琼关注的重点之一。“专家组入校考察坚持问题导向,直奔现场、直面主题,以明快、高效的节奏完成评估工作,不影响高校正常教学秩序。同时,评估技术更加先进。用好‘高等教育质量监测国家数据平台’,运用大数据、人工智能等信息化技术手段对国家数据平台数据进行整理分析,坚决杜绝让参评高校重复统计数据、重复编制材料,确保高校集中力量做好自评自建工作”。
“打造菜单式、可定制的评估工具,与学校一起制定‘个性化’评估考察方案,让组织实施选择权‘落下来’。”这位负责人认为,这样的方式也可大幅减轻评估负担。
让审核评估“长牙齿”,同样也是《方案》的重点之一。该负责人最后强调,新一轮审核评估要监督高校把握办学“红线”,增设教师、学生出现思想政治、道德品质等负面问题能否及时发现和妥当处置情况,教材选用工作出现负面问题的处理情况等“负面清单”,加强对思政教育成效的审核评估。
同时,还要把上轮评估整改情况作为申请受理门槛条件,列出问题清单,咬住问题清单一纠到底,建立“回头看”随机督导复查机制,对整改期内突破办学规范和办学条件底线的高校,采取约谈负责人等问责措施,切实让评估整改“硬起来”。
本报记者 杨飒 晋浩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