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学咨询网

小学咨询网

小学咨询网

小学咨询网 咨询热线 15617622773
首页 > 资讯分享

培养和激发孩子们的好奇心 让更多青少年仰望星空

作者: 2021-02-22 浏览:

原标题:让更多青少年仰望星空(从科技角度)

首都师范大学附属高中机器人学会的学生正在制作机器人作品。

通过人工智能算法和神经网络训练,输入一张矿石图片来区分是什么样的矿石。这不是某高科技公司开发的新产品,而是首都师范大学附属中学几个高中生设计的“火星基地矿物采集自动识别分选系统”。“也许这在专家眼里算不了什么,但在这个过程中我们对算法模型产生了浓厚的兴趣,希望以后继续研究。”大二学生王说。

这是我国加强青少年科技创新教育的一个缩影。如何激发青少年的科学好奇心?如何培养一批有科技创新能力的年轻人?青少年科技创新教育面临哪些困难?记者前几天采访了这些问题。

培养“创客”,为创新人才培养提供平台

走进首都师范大学附属中学的青牛Maker Space,不禁眼前一亮:600平米的空间被分割成“机器人广场”、“智能控制广场”、“创相汇”等子空间,拥有3D打印机、电路板雕刻机、数控雕刻机、新型喷墨打印机等先进设备。每天下午4点以后,Maker Space是孩子们最喜欢的地方。

王和他的同学们的许多想法已经从“异想天开”变成了触手可及的作品。

初二,学校组织科技——主题活动“发现并解决生活中的不便”,旨在培养学生提出问题、学习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王和他的朋友们开始琢磨:他们通常放学回家都要拿钥匙开门。有时候忘了钥匙打不开门,还要等父母下班。能否把机械锁改造成智能锁,用手机开锁?

作为学校知识分子控制协会的成员,王的这一主张得到了该协会顾问李玲的支持。在她的指导下,学生们用3D打印机制作了智能锁,安装了步进电机来控制锁的旋转,并为手机应用程序编写了解锁程序。最后,智能锁项目获得2018年青年制造者奥斯卡国防展一等奖。

在李玲看来,最可喜的不是获奖,而是孩子在这个过程中理解了智能控制的内涵,对科学产生了浓厚的兴趣,探索精神、创新能力、合作意识都有了不同程度的提高。

制造者空间充满了学生的创造性作品。它有模拟北斗导航原理的“北斗小卫星”装置,能射击和对抗的机器人,能监测气体浓度的自动报警安全帽,学生自己设计的智能控制音乐盒那么大.神奇。

首都师范大学附属中学校长申杰介绍说,学校将创新人才培养融入教育实践,率先在中学开展创造教育。2016年建成的青牛Maker Space配备了先进实用的硬件设备,为激发和增强学生的创新能力提供了更广阔的平台。

丰富课程设计,激发孩子的好奇心

培养和激发青少年的好奇心不仅需要空间和平台,还需要一系列丰富有趣的课程设计和科技活动来引导创新。

在北京育才学校,科技老师陈宏成将日常教学与科技活动有机结合。“根据我们在学生中进行的‘好奇心’问卷调查,儿童对宇宙天体最感兴趣,其次是生命体。”陈宏成表示,在每周的科技创新选修课中,除了教授基础科学知识外,他还根据孩子的兴趣爱好将孩子分成不同的研究小组,鼓励他们提问和学习。

“一个小孩在野外抓到一只蝉,发现虫子牢牢地挂在衣服上,就对蝉的‘脚’产生了兴趣。”陈宏成介绍说,在好奇心的驱使下,当时的五年级学生王青石开始观察各种昆虫的脚,发现蜻蜓、苍蝇、蝴蝶等昆虫的脚是不一样的。他还改进了昆虫脚的传统分类方法,写了一篇稚气未脱的“小论文”—— 《昆虫“脚”的那些事儿》。生物课结束后,陈洪成还带孩子们进入陶然亭公园、北京自然历史博物馆等场所,让孩子们近距离实地观察,自己动手做实验,在实践中体验科学的魅力。

在首都师范大学附中,一个叫“拆客”的活动也很受欢迎。

“其实很多人都有这种经历。小时候,我对家里的收音机和闹钟很感兴趣。我特别想打开看看里面是什么。”机器人学会的导师朱说:“让孩子们用手拆旧电器,从了解原理开始,慢慢培养和激发他们的兴趣。我通常把东西拆开,

学生都会感叹‘原来这么简单’,然后会参与更多的探索活动。”

朱安琪告诉记者,在一次社团活动中,一个外观破损的吹风机成为大家拆解和学习的对象。孩子们一边拆、一边看,电热丝的发热原理、电机转动的控制方法统统在玩中就学到手了。拿着拆下来的电热丝和电机,学生们转身就制作了一个棉花糖机。“孩子们围在一起吃棉花糖,比吃火锅还热闹。”

“我们设计‘拆客’活动,就是想通过项目式学习,让学生在活动中学习设计理念、理论知识。”沈杰表示。据了解,首都师大附中“拆客”活动已经实现了系列化,“我拆我快乐”“我拆我懂得”“懂后再创造”“物理轻松学”等主题,极大激发了学生的创造热情。

培养科技创新后备军,还需社会各界形成合力

记者在采访中发现,培养青少年科技创新人才,仅靠学校自身力量远远不够,还需要校园内外共同推动,在硬件投入、课程设计、师资力量培养等方面形成合力。

据北京青少年科技中心有关项目负责人介绍,在众多科学家的倡议和支持下,北京市科协充分利用高校资源,大力发现和培养有志于科学研究的优秀青少年,建设科技人才后备梯队。通过北京青少年科技后备人才早期培养计划等平台选拔一批中学生走进高校和科研院所的重点实验室,促进中学与大学教育的有机衔接,建立起高校与中学联合发现、培养青少年科技创新人才的有效模式。

首都师大附中入选拔尖计划、进入清华大学医学院的实验室学习的高二学生袁正家在日志中写道:“我跟着导师和学长们一起做科研,不仅学到了知识,更重要的是接触了真正的科学,叩开了生命科学的大门。”在这个全国顶尖的实验室里,她得到了饶子和院士、娄智勇教授等导师的细心指导。

但能在中学阶段走进高校、科研院所的学生毕竟是少数,如何让更多的学生了解科学知识,掌握科学方法,成为具备科学家潜质的青少年群体?专家表示,这其中科技教师的作用十分关键。我国近年来下大力气提高全民科学素质,从2017年秋季起,小学科学课程起始年级调整为一年级,科学教育纳入我国基础教育各阶段。但在一些地方,科技教师的水平参差不齐、缺少培训,教育内容难以满足学生的学习需求。此外,一些专职的科技老师在职称评定等方面相对困难,也在一定程度上影响了从事科技教育的积极性。

北京青少年科技中心、北京青少年科技教育协会曾在2018年面向全市100所中小学开展了“北京市科技教师职业发展需求与科技教育现状”的调查。综合调查结果和专家建议,北京市科协确定了支持科技教师队伍建设的主方向,以“科学思想与科学方法”为核心,推进专业化科技教师队伍、信息化科技教育手段、前瞻性科技教育研究等三项基本建设,并与有关单位成立了北京科技教育创新研究院,共同探索青少年科技创新人才的多种培养模式。

中国科学院院士、中国科普作家协会理事长周忠和表示:“虽然只有很少数学生最终会走上科学探索之路,但科学作为人类主要思考方式之一,对大多数从事其他职业的人们成长也大有帮助。”期待更多各界人士行动起来,为青少年科技创新教育添薪助力,为国家科技创新人才队伍培养更多后备力量。(记者冯华)

《 人民日报 》( 2021年02月22日 19 版)

(责编:郝孟佳、熊旭)
THE END

相关资讯

欧陆平台-网站|首页
国际古地理学会在中国石油大学(北京)成立
今日开笔!陕师大连续16年毛笔手写录取通知书
四川高校外籍师生走进“彩灯之乡”自贡制作传统宫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