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学咨询网

小学咨询网

小学咨询网

小学咨询网 咨询热线 15617622773
首页 > 资讯分享

耕读教育:从土地和自然中汲取成长的力量

作者: 2021-03-18 浏览:

原标题:农业教育:从土地和自然中汲取成长的力量

新时期的农读教育,要面向青年学生的种田情怀,面向农业、农村、农民情怀,汇聚强大动能,推动农村全面振兴,为农业和农村现代化贡献智慧。

——江苏农林职业技术学院党委书记吴建华

近日,中共中央办公厅、国务院办公厅印发《关于加快推进乡村人才振兴的意见》(以下简称《意见》),指出要完善高等教育人才培养体系,全面加强涉农高校农科教育。这份文件中的农业教育引起了网民的热烈讨论。

所谓“种地”,就是从事农业生产;“读书”就是接受文化教育。耕读教育是农业生产和文化教育的结合,在中国农耕历史和文化中有着悠久的历史。对农民和学者来说,“以农养家”、“读书成家”、“耕读传家”已经成为中国社会几千年来盛行的优良文化传统。

传统教育精华在当下的新延续

“中国是一个农业大国,也是世界上唯一拥有5000年不间断文明的国家。在这五千年里,我相信农业教育发挥了核心作用。”东北农业大学副校长刘告诉《科技日报》记者:“从这个意义上说,农耕教育是中国传统教育的精髓,或者说是传承传统文化的主要方式和途径,推动了中华文明的发展。”

早在先秦时期,就有学者努力的记载。农场学校的徐航主张同时培养和阅读。东汉时,袁弘把农事和读书同时放在一起。《意见》年,他住在一个简陋的地方,以务农为业。北宋时,宋仁宗颁布了劝农科举的政策,规定农民应回乡读书,各地普遍设立学校。将学者、农民子女和故乡土地紧密结合起来,耕读结合的理念逐渐普及,成为一种重要的文化传统。

农书教育逐渐从学者的生活方式演变为治国的教育哲学、家训和选材政策。它集物质生产和精神生活于一体。晴天耕雨读书和夜读,不仅成为了古代中国人崇尚的物质和精神自足的诗意生活,也成为了古代中国人治国的秘诀。耕读文化在岁月的长河中逐渐融入了中华民族的血液,最终推动了中华文明经久不衰,成为世界上最悠久的古文明之一。

“‘种田读书养家,诗书不断成长’是中国传统价值观的生动体现。”从事中国文化诗学与美学研究的扬州大学文学院博士张强说,农耕教育蕴含着中国人特有的世界观,蕴含着中国古代“做人”的智慧。从天地的运行中,中国古人不仅发现了为农耕服务的天文科学,如获得世界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二十四节气学说,还看到了天地的“道”与“德”,以及天地所承载的精神与文化。

扬州大学文学院创新班班主任张强每年秋天带领全班同学进行秋忙生产的实践。他去附近的田野了解麦田,采摘庄稼。“向农民学习,学习文学”已经成为班级的特色实践活动。

“传统文化与学生的文化心态结构有关,会直接影响当前的文化传承。农耕教育可以视为传统文化教育的新延续。在农业中,学生不仅可以积累知识,而且可以通过实践了解和理解自然和生活,进而对社会、民族和国家有更深的了解,并培养

可能有人会认为种地是高强度低收入的劳动。特别是随着智能机器人的发展,人力将大大解放。那么,这个时候提出农耕教育是否值得呢?“其实现代智能机器人取代的是工业时代对人类有副作用和异化的劳动。”中国农业机械专家、扬州大学教授张瑞红表示,在农业机械化的背景下,当人们从满足生计的高强度农业劳动中解放出来时,农业劳动并不是没有价值的。相反,在21世纪,人类正在走向生态文明。在这种背景下,农业劳动的价值将比以往任何时候都高

大。离开生计后,农耕劳动所承载的文化价值、精神价值和生命教育的意义将更加凸显。

“在我看来,在我们的教育之前,我们主要吸收了全球教育的有益经验。农业教育可能会被削弱。目前,随着时代的发展,统一的教育理念已经不能满足现代教育发展的需要,我们需要找到一种符合自己特点的教育模式。这时候就要重新审视农耕教育了。”刘说,“农科教育在新时代的意义更大,因为农科教育和国家对人才的培养目标和要求是完全一致的。”

江苏农林职业技术学院党委书记吴建华认为,新时期的农业教育应该面向年轻人

生厚植家国情怀和三农情感,汇集起推进乡村全面振兴的强大动能,为农业农村现代化发展贡献智慧力量。

以耕读精神锻造新时代农业人才

“这是粗毛纤孔菌。”吉林农业大学教授、菌类作物博士点学科带头人图力古尔结合在课堂上讲过的知识点,仔细为学生们讲解粗毛纤孔菌所属的科属、生长条件、分布地等相关知识。

把大自然当教室,拿着野生蘑菇讲课,这既是图力古尔的讲课特色,也是吉林农业大学一直以来的传统。“什么是农业人才?就是给你一把锹、一块地、一袋种子、一堆肥,能种出好庄稼才算好。”中国工程院院士、吉林农业大学教授李玉告诉记者,在20世纪80年代,吉林农业大学就坚持在田间地头搞科研、育人才,把广袤田野作为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大课堂。

河北农业大学创建初期,时任校长郝元溥提出“农业教育非实习不能得真谛,非试验不能探精微,实习试验二者不可偏废”的办学理念,120年来该校始终传承着耕读文化,坚持着耕读实践。该校教授李保国35年如一日,把脚步踏遍太行山区,直至生命的最后时刻。经他直接帮扶的村庄有三四十个,间接带动发展起来的村庄有上百个,受益群众达10万多人。

2018年,中共中央、国务院印发《关于实施乡村振兴战略的意见》,对乡村振兴战略进行了全面部署,指明了乡村振兴战略的方向和三步走的阶段目标。“实现乡村振兴现阶段最大的问题就是人才资源短缺,特别是一懂两爱、扎根三农的农业人才。耕读教育是培养上述人才的教育方式与途径,提出‘开展耕读教育’的时机恰到好处。”巫建华说。

“多年来,吉林农业大学始终注重对耕读精神的价值内化、资源深化、实践转化,将耕读文化作为学校的文化底色,以耕读精神砥砺学生品质,用耕读教育培育新农科人才,担好强农兴农使命,助力乡村振兴。”吉林农业大学学生处处长刘伟介绍,吉林农业大学把“耕读精神”教育与思想教育、社会实践、科技创新等结合起来,让学生在“学与读”之外深“耕”,大力培养美丽乡村规划、农产品深加工、特色产业发展、现代乡村治理等方面人才,持续为国家粮食安全和乡村振兴战略提供坚实支撑。(本报记者 过国忠 李丽云 刘廉君 杨 仑)

(责编:郝孟佳、熊旭)
THE END

相关资讯

欧陆平台-网站|首页
国际古地理学会在中国石油大学(北京)成立
今日开笔!陕师大连续16年毛笔手写录取通知书
四川高校外籍师生走进“彩灯之乡”自贡制作传统宫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