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标题:谁来帮助孩子摆脱“无声的噩梦”
焦虑、自卑、恐惧、抑郁.作为国内第一位从事校园欺凌研究的心理学家,山东师范大学校园欺凌研究中心首席专家张文新教授带领一个团队,调查了数万名在过去23年中遭受校园欺凌的中小学生。这些相似的表达伤害了研究人员的心。
只有少数孩子的经历被发现和制止,但很多孩子的经历却没有被看到和重视。国内外学者将此形容为“无声的噩梦”。
在校园欺凌事件中,需要帮助的孩子太多了,不仅包括被欺凌者,也包括被欺凌者,以及大量的旁观者。
为了掌握我国中小学校园欺凌的现状,在教育部哲学社会科学《预防和治理中小学校园欺凌对策研究》重大项目的资助下,从2018年开始持续了3年。作为该项目的首席科学家,张文新带领团队对校园欺凌进行了大规模的系统调查,来自全国各地的13346名中小学生参加了调查,结果并不乐观。
“在中国,反对校园欺凌,建设一个安全、健康、阳光的校园环境,一切才刚刚开始,任重道远。”张文新说。
那些伤害一直都在,网络欺凌等新形式愈加明显
根据本项目的调查结果,19.9%的学生参与了校园欺凌事件,其中16.2%被欺凌,0.9%被欺凌,2.8%被欺凌和被欺凌。
如今,校园欺凌事件越来越多,是否意味着中国的校园欺凌现象越来越严重?
1998年,张文新带领团队开展了中国第一次校园欺凌调查,选取了山东、河北的9200多名中小学生作为调查对象。与本次调查结果类似,当年的数据也显示,有19%的学生卷入了校园欺凌事件。
时隔23年后的两次调查结果也显示出更大的一致性:中小学生欺负行为的发生率随着年级的升高而降低,但欺负他人的比例总体稳定,初中略有上升;男生比女生更容易欺负别人,更容易被欺负;欺负发生最多的地方是厕所,在上学和放学的路上.
“在没有人为干预的自然学生群体中,校园欺凌的发生率在各个时期都是稳定的。”张文新认为,公众对校园欺凌事件增多的印象“表明,现在每个人都更加关注儿童的健康、尊严和权利,这是社会进步的表现”。
随着时代的发展,在校园欺凌事件中,除了言语欺凌和身体欺凌之外,网络欺凌的新形式越来越明显。
网络欺凌,即利用信息技术进行欺凌,包括社交软件、手机短信、网络论坛等。这项调查显示,2.4%的中小学生参与了网络欺凌。
山东师范大学校园霸凌研究中心曾经接到一个高中男生的求助电话:因为他在网络游戏中与对方吵架,对方找到了他的IP,“挖出”了他父母的工作单位、联系方式等家庭信息,并威胁他。随着中小学生频繁接触电子设备,类似案例并不少见。
关系欺负作为一个新概念出现在本次调查中,即通过社会排斥和散布谣言破坏他人人际关系的行为。根据这项调查,9.1%的学生遭受过关系欺负。
关系欺负很隐蔽,但危害持久。一个典型的案例是,一个成绩优秀的女生,从初三开始就被关系欺负,很想和同学融合。然而每次她出现,大家一哄而散。这种情况一直持续到二年级,最终女孩患上抑郁症,甚至试图割腕自杀。
此外,在这次调查中还“发现”了一大群旁观者。调查结果显示,在每一次校园欺凌事件中,都有80%以上的学生知道这件事,超过一半的学生要么起哄煽风点火,要么默默看完就走。学校的教授陈光辉欺负研究人员
孩子被欺负怎么办?根据这项调查,只有大约40%的孩子会告诉父母或老师,大多数孩子会选择独自默默承受。
接下来,让选择告诉别人的孩子对自己信任的人进行排名。调查结果显示,他最有可能告诉同学朋友,然后是父母。“但糟糕的事实是,被欺负的孩子通常缺乏真正能提供支持和帮助的朋友。”团队核心成员,山东师范大学校霸
研究中心教授纪林芹说。令人大跌眼镜的结论是,受欺凌的孩子最不可能告诉的人是老师。“受欺负的孩子通常感到不安全或受威胁,他(她)觉得告诉老师后,老师很可能不会有效制止,反而让事情被曝光,继而引来其他同学的嘲笑,甚至可能激怒欺凌者,导致欺凌行为的加剧。”纪林芹补充道。
此次调研中针对老师的问卷结果从另一方面对孩子们的上述选择给出了合理解释。当班里有欺凌事件发生时,90%以上的老师表示会去制止,但同时,70.3%的老师却坦言无法有效应对。
对每一名遭受欺凌的孩子而言,身心所受的伤害无疑是巨大的,“我们通过追踪发现,绝大部分欺凌行为具有重复性,往往持续一年甚至几年时间,很多遭受欺凌的孩子终生难以走出阴影。”张文新提到。
而欺凌者同样也是受害者。此次调研显示,经常欺负别人的孩子,一年之后共情能力会遭到严重损害,他们的学习成绩明显下降,而且会遭到其他同学的拒绝和排斥,大部分同学不想和他交朋友。
“这些孩子会因欺凌行为被其他同学排斥,老师说他(她)是坏孩子,慢慢地,他(她)的情感受到影响,行为缺乏约束,犯罪的可能性会很大。”陈光辉进一步援引挪威的一项研究结果称,小学和初中时经常欺负别人的孩子,二三十岁以后犯罪的可能性是其他孩子的4倍以上。
显著减少并非奢望
校园欺凌能否根除?现实并不乐观。“目前,为国际学界公认的是,校园欺凌无法根除,将其降为零只能是美好的向往。”张文新解释。
无法根除并不意味着无力作为。
早在2000年,张文新曾选取济南一所小学三年级和五年级各3个班级进行干预实验,每个年级有两个班作为实验班,一个班作为对照班。结果显示,经过专业干预,实验班学生欺凌行为发生率和程度均有明显下降,受欺凌学生比率减少50%以上。
让校园欺凌事件大幅减少,需要政府、专业机构及学校、家长等各方协同努力。
团队干预小组开展工作时,曾接触过这样一个班级,其中一名学生性格强势,其家长总因一点小事找学校麻烦,班主任对这个孩子和其家长没有办法。恰恰在这样的环境中,这个孩子每天打身边同学。经过干预,打人的孩子最终认识到自己的错误并改正,此后该班的班风明显好转。
项目课题组建议,从政府层面,应确立教育行政机构的责任主体地位,以及立法机构、法院、检察院、公安、民政等多部门的协同工作机制;制定国家层面的反校园欺凌政策,并细化到不同年龄段、不同严重程度;建设校园欺凌监测平台,为相关部门的决策提供基础数据。
“校园欺凌的防治是一项高度专业性和科学性的工作,必须依托专门的团队研发科学的系统性防治方案。”陈光辉说。
该项目的研究目的就是研发针对我国校园欺凌问题的系统性科学方案体系,目前已研发完成包含普遍预防策略、定向干预策略及专门的反校园欺凌课程在内的校园欺凌防治体系,并正在尝试进入校园。
从2018年起,张文新团队在济南市14所中小学引入该套校园欺凌防治体系。经过一个学期的干预,这些学校的欺凌事件发生率显著下降。
2020年9月,该团队研发的15节反校园欺凌课程体系进入济南6所中小学。该课程包括对欺凌的认识、情绪控制、同伴关系、社会交往、规则建立5方面内容。经过半年的实验,相比未经过干预的班级,接受干预的班级学生的共情能力、干预欺凌行为的责任感、积极帮助受欺凌者的意愿都显著提升,班级中欺凌事件发生率显著下降,而且学生反映认为班级生活更积极愉快了。
对卷入校园欺凌事件的每一个人,艰难的自我重建更为漫长:对欺凌者而言,要改变行为方式,学会以亲社会的方式与人打交道;对受欺凌者而言,要敢于对欺凌说“不”,并真正拥有摆脱被欺凌困境的勇气和能力。
“校园欺凌防治,没有人是局外人。”张文新始终坚信。
中青报·中青网记者 邢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