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学咨询网

小学咨询网

小学咨询网

小学咨询网 咨询热线 15617622773
首页 > 资讯分享

幼小衔接靠报班能解决问题吗

作者: 2021-05-18 浏览:

原标题:年轻的人脉可以通过报班解决问题吗

北京义务教育招生政策近日出台,一批新的“准小学生”即将入学。但少年衔接的特殊阶段也让很多家长担心:是应该让孩子提前学点拼音,还是在入学前20年内学会加减,还是干脆报个少年衔接班全学?报班真的有可能解决问题吗?

问题1

大班孩子有必要退园转报幼小衔接班吗?

根据教育部门的规定,越来越多的幼儿园杜绝“小学”,不教小学课程内容,不安排阅读和写作作业。但也有家长认为,如果不提前学习小学知识,孩子可能跟不上老师一年级的教学进度。所以很多家长会在孩子上大班的时候离开园区,转到社会上的年轻衔接班,提前学习高一的课程内容。这真的有必要吗?

学前阶段没必要“拔苗助长”

丰台一幼园长 朱继文

随着每年招生季的到来,入园入校的问题影响了家长的心。最近我们幼儿园总能接到家长的咨询电话,很多都是关于老少联系的。比如孩子想上幼师班,去哪里上幼师班,或者不去幼师班,在幼儿园能学到什么.父母的话里有一种焦虑。

从实践来看,学前阶段提前学习小学课程内容,会违背儿童身心发展规律和认知发展特点。所以教育部在2011年发布了《关于规范幼儿园保育和教育工作,防止和纠正“小学化”现象的通知》。到目前为止,许多幼儿园已经结束了“小学”的趋势。但也正因为如此,有些家长一开始并不淡定,因为他们听了很多社会培训机构的宣传,担心孩子不会提前学习拼音、加减法,一年级就跟不上老师讲课的节奏,导致孩子缺乏自信,甚至厌学。

是继续上幼儿园班,还是离开幼儿园去社会上的青年联系班报到?这个问题需要从不同的方面考虑。

首先,早期教育让孩子无法跟随自己的内心。幼儿受到众多要求和学习任务的影响。评价指标是“听话,完成任务”,衡量标准是“学会了”。这样的思维方式,孩子不可能成为主动学习者、有效学习者、创新学习者,只能成为成人的附属品。

其次,童年是个体成长发展过程中的独特阶段,是为终身发展做准备。成人应该尊重和尊重儿童认识和探索世界的方式方法,采取符合儿童身心发展特点的教育方式,让儿童获得有益的经验。

第三,现在媒体发达,学习的途径很多。很多家长的教育理念来源于网络上支离破碎的学习资料,很容易形成“只看树不见林”的育儿观念。比如很多家长认为孩子提前学习小学知识可以在一年级后学会自信,但不知道超出孩子规律的知识会让孩子产生学习上的怨恨,导致注意力不集中等问题。一旦发生这种情况,很可能会导致“三级断层”现象。

其实,幼儿衔接问题不仅是家长关注的焦点,也是我们幼儿园工作的重点。家长不需要太担心,尤其是学龄前阶段。当然,我们反对“小学”,不提倡小学之前的“零准备”。听力、专注力、生活习惯、自我规划对孩子来说很重要。例如,当孩子们进入大班时,我们的幼儿园会组织这些孩子开展以“了解小学”为主题的活动,包括参观小学、手绘小学、在脑海中设计小学、听附近小学的课、体验小学课间10分钟、打包小书包

从教育学的角度来看,幼儿园注重培养儿童的心理适应能力、情感能力和长期发展能力,使幼儿能够无痕迹地被渗透。为了实现这一目标,幼儿园将培养儿童的听力理解、听力广度、听力记忆、视觉辨别、视觉跟踪、视觉记忆、视听整合等能力。三年内通过游戏。这是一个长期的积累过程,不是参加一个短期的衔接班就能完成的。比起外在化可见的知识或技能,内在化的良好学习品质更重要。

问题2

早上学或者晚上学好不好?

虽然一年一度的入学政策明确规定了孩子应该在什么年龄上学,但总有父母被早晚学习的问题所困扰。想让孩子早上学的家长,觉得年初没多大区别,同时可以解决家里没人的问题;想让孩子上晚自习的家长认为孩子幼稚,情商不如同龄人,不如晚一年上小学。上学多大?

适龄入学才是正确的选择

北京第二实验小学副校长 宿慧

每年招生季节,家长都会让孩子在早上或晚上学习。什么年龄适合上学?我们来分析一下。

有些家长认为孩子不能输在起跑线上,所以希望孩子早点上学,这样可以比别人早一点开始,但这种做法对孩子的学习和发展极为不利。从医学的角度来看,五六岁的孩子智力发育差异很大,注意力、自制力、沟通能力甚至小肌肉群的发育都有很大差距。我带了很多一年级新生。经过一段时间的学习,一些孩子将很快能够适应学校生活

面表现突出,这些孩子往往是同龄人中月份稍大的,他们自理能力强,善于倾听、会沟通。有的孩子这方面的能力稍弱,他们多属于同龄人月份偏小的孩子,常是班里的“小尾巴”。如果过早上学,孩子可能因为不自信丧失学习动力,甚至产生厌学情绪,进而影响孩子个性发展。六岁之前是孩子行为能力、自我控制能力和心智成熟的关键期,研究表明,男生的发育会比女生慢,因此,男孩更不要提早入学。

  还有一部分家长,特别是一些男孩子的家长希望孩子晚上学,家长们的心情可以理解,毕竟,男孩在生活自理、心智成熟等方面普遍要晚于女孩的发展。但是,我们不仅要关注孩子各方面能力的发展,还要关注孩子的身体发育。有的男孩晚一年上学,个头较高,在和同伴交往时,也会产生难以和谐相处等一系列问题。

  其实,家长不必焦虑孩子是否应该早上学或者晚上学的问题。入学的条件很简单,就是身体协调、喜欢运动、懂得交往以及会自我管理、控制情绪等。对于低年级的学生来说,与人交往能力、运动能力、自我管理能力、适应新环境的能力与学习能力是一致的。到了小学懂得倾听与交流,这才是迈向学习的重要一步。孩子的零起点学习也并不可怕,学前培养好习惯比学习知识更重要。这种习惯主要是孩子的自我管理习惯,涉及对自己物品的管理、对时间有概念、对情绪的管理、能否尊重他人等等。老师们都知道,教会学生知识并不难,如果没有良好的配套习惯,孩子后续的发展就会动力不足。

  就拿我们学校来说,在一年级新生入学阶段,老师会充分尊重孩子存在的各种差异,从零起点教起,把重点工作放在“适应”二字上,让学生能够顺利完成从“小朋友”到“小学生”角色的转化。在我们看来,知识的准备不是重点,主要是意识的准备、能力的准备、意志品质的准备。低年级是养成教育培养的关键期,所以,我们把好习惯的养成教育作为一年级的核心内容,通过细致入微的指导和学生喜闻乐见的童谣形式,开启学生儒雅举止的第一步,帮助“在路上”的学生不断前行。

  至于孩子究竟应该几岁上学,我国《义务教育法》有明确规定:凡年满六周岁的儿童,其父母或者其他法定监护人应当送其入学接受并完成义务教育;条件不具备的地区的儿童,可以推迟到七周岁。适龄儿童、少年因身体状况需要延缓入学或者休学的,其父母或者其他法定监护人应当提出申请,由当地乡镇人民政府或者县级人民政府教育行政部门批准。在此,我建议家长们最好按照国家规定,遵循科学规律,让孩子按部就班地入学。

  问题3

  学校怎样设置入学适应期?

  教育部近日印发的《关于大力推进幼儿园与小学科学衔接的指导意见》中提出,一年级上学期要设置入学适应期,改革一年级教育教学方式,在班级环境、作息安排等方面与幼儿园相衔接。今秋,新一批“小豆包”入校后,学校怎样帮他们适应新一阶段的学习和生活?

  适应期让幼小衔接从“陡坡”变“缓坡”

  史家教育集团一年级教师 翟玉红

  孩子从幼儿园升入小学,步入了一个全新的环境,为了帮助他们顺利进行幼小衔接,按照教育部要求,我们教育集团把小学一年级上学期设置为入学适应期,孩子们在这段时间的过渡将从“陡坡”变为“缓坡”。

  首先,校园、教室会布置得有意境。环境对于人的发展有重要作用。校园里绿茵茵的草坪,槐树下、花坛边的小座椅,操场旁的游乐设施,会让校园充满童真童趣;教室窗台上的花草、鱼缸里的小金鱼,壁报上孩子们的笑脸照片,和蔼可亲的老师,友好相处的同伴会让教室充满家的温暖。刚刚离开幼儿园的孩子们,看到这些布置,会把校园当成乐园、家园,减少心理反差,对上学产生强烈的期望感。

  第二,教师教育教学方式会有情境。对于刚步入小学校门的“小豆包”们来说,开学之初的这段时间是良好习惯养成的最佳时期。比如,学校创编了“韵化儿歌”“小童谣”,让学生“曲”不离口,边说边做,潜移默化地规范自己的行为。在教学中,学校会创设真实的、有趣的、拟人化的学习环境,启发学生的好奇心。比如,在拼音教学中,老师会让学生用身体摆出一些容易混淆的拼音字母,活跃课堂气氛,使原本枯燥的拼音教学变得有趣。在识字教学中,老师会穿插“小小邮递员”“火眼金睛”“摘果子”“猜字谜”等游戏,让学生在玩儿中认读生字、辨析字形、了解字义。

  第三,教师对待学生会有平和的心境。学生之间存在个体差异,老师不会生硬地用统一标准要求每个孩子,而是“心平气和”地看待他们的差异,善于发现每个人身上的闪光点,适时把他们学习的热情放大、点燃,帮助他们树立自信心,提供个性化指导。亲其师,信其道,渐渐地,学生就会爱上学习、爱上学校。

  第四,学校要求家长多与老师沟通。和新入学的“小豆包”们一样,家长们最初也很焦虑,如果控制不好情绪,难免影响孩子。所以,学校会建议家长多与老师交流,密切配合学校教育。同时,指导家长做好后勤保障,培养孩子养成规律作息的好习惯,保证孩子的睡眠时间,并有意识地培养孩子的生活自理能力等。家校共育,凝聚家校合力,营造一个和谐的成长环境,有助于“小豆包”们快乐成长。

  按照教育部要求,国家将修订义务教育课程标准,调整一年级课程安排,合理安排内容梯度,减缓教学进度。一旦方案确定,我们教育集团会严格遵循。

  总之,在入学适应期内,学校会以学生为本,把身心准备、生活准备、社会准备和学习准备等方面有机融合、渗透,从而令幼小衔接的“陡坡”变成“缓坡”,让孩子在宽松、愉悦的环境中适应学校、平稳过渡,让校园成为孩子愉快学习、生活的乐园。

  问题4

  寄宿制学校招什么样的学生?

  无论公办学校还是民办学校,都存在寄宿制。一些家长认为,如果能把孩子送到寄宿制学校,由老师管孩子的学习和生活,自己就可以省心了,但不知寄宿制学校在招生方面有什么要求?

  并非所有孩子都适合寄宿教育

  北京小学校长 李明新

  我们学校自1949年建校就是一所寄宿制学校,后来有一段时间取消,1995年,这项制度重新恢复。多年来,学校对住校生实行食、宿、学一体化服务和管理,以“生活自理、学习自主、行为自律、健康自强”作为寄宿教育的宗旨,从小培养学生良好的生活习惯、自主的学习能力,以及自觉遵守秩序的公德意识和刻苦锻炼、不怕困难的意志品质。

  在按照国家课程管理要求开设课程的同时,我们学校开设了地方课程和校本课程,其中,按不同年级开设的四季课程、传统文化经典诵读,以及生活、心理、交往、健身、动手实践等寄宿教育课程都是特色课程。为了丰富学生的课余生活,我们学校组织了几十种兴趣小组活动,涉及科技、艺术、体育、语言、实践等多个类别,并有金帆舞蹈团、金帆合唱团、体育专业队等专业性较强的社团活动,为学生的个性化发展创造条件。应该说,寄宿教育锻炼了学生的自理自立能力,扩大了学生的交往能力,培养了学生的自律品质,为学生的成长成才起到了积极的推动作用。但是,作为一名在寄宿制学校工作多年的教育工作者,我认为,寄宿这种教育方式,并不适合所有的孩子。

  时代在发展,寄宿的内涵也在发生变化。从当下的教育理念来看,寄宿的内涵不是“寄养”,而是“教养”,所以,不能把寄宿教育简单理解为家里没人看护孩子而选择住校。家长不要因为自己忙于工作,就推卸自己作为家长的监护、教育责任,盲目把孩子送到寄宿制学校;家长更不要为了图自己轻松,就不顾孩子的实际情况,非让孩子上寄宿制学校不可。

  事实上,属于下列情形的孩子是不适合上寄宿制学校的。有的孩子在幼儿时代没有养成基本的良好生活与交往习惯,或者患有较为严重的疾病,如心脏病、自闭症、多动症、哮喘、心理障碍等,就很难与寄宿制学校的管理与教育对接,这样的学生还是走读为好。有的孩子不能约束自己的行为,喜欢做危险游戏,性格执拗,不服从管理,也不适合上寄宿制学校。此外,如果孩子的身心健康存在一定问题,就需要家长格外精心呵护,不宜送到寄宿制学校。还有一些孩子来自特殊家庭,他们放学后特别渴望亲人的陪伴,这种情况下家长也不应该把孩子送到寄宿制学校。

  无论寄宿还是不寄宿,家长都不能推脱对孩子的监护、关爱与教育。如果确定需要选择寄宿制学校,家长要从孩子的实际出发,不要盲目决策。(王萌萌)

(责编:温璐、李依环)
THE END

相关资讯

欧陆平台-网站|首页
国际古地理学会在中国石油大学(北京)成立
今日开笔!陕师大连续16年毛笔手写录取通知书
四川高校外籍师生走进“彩灯之乡”自贡制作传统宫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