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标题:超过90%的被调查大学生认为体育运动非常重要
三年前的夏天,刚到浙江财经大学的李,一个学期还在忍受着二三十次“早刷”“晚刷”。她怎么也想不到自己变成了一个“跑刷狂”,一周不“刷”几次就会“觉得恶心”。“早刷”“晚刷”是浙江财经大学为学生制定的校园办学规划。学生可以在校园里沿着特定的路线慢跑,每周需要完成两到三次。学校没有大三“早刷”“晚刷”的教学计划,但她还是坚持“如果没有‘早刷’计划,我可能会睡懒觉,上课赶时间,没时间吃早饭。整天精神状态不够好。”
大学生受益于体育,这与国家重视体育和大力发展体育教育密切相关。2020年,中共中央办公厅、国务院办公厅发布《关于全面加强和改进新时代学校体育工作的意见》号文件,强调学校体育是实现德育建设和提高学生综合素质根本任务的基础工程,也是加快教育现代化、建设教育强国和体育强国的重要工作。“建设体育强国”也被列入“十四五”计划纲要。
像李一样,在日常运动中充满收获的大学生还有很多。近日,《中国青年报》青年媒体对全国1000名大学生开展了问卷调查。结果表明,92.97%的受访大学生认为体育运动重要,48.25%的大学生认为参加体育运动非常重要。81.02%的受访者认为运动带来的收获是增强体质,66.18%的人期望通过运动控制体重,58.15%的人将通过运动和休闲放松和缓解压力。
大学生在体育运动中获得“身心双丰收”
李和体育的命运不仅仅是“晨刷”或“晚刷”。游泳是浙江财经大学每个学生的必修课。“一开始,我觉得如果我学不会游泳,我就毕业不了。我很担心,也很害怕。但现在我真的感谢学校,教我这个‘北方旱鸭子’学会了这么重要的技能。”学会游泳后,李每周都要花一个晚上在学校的游泳池游泳。“尤其是夏天,游泳真的很舒服。”
浙江财经大学体育系主任黄建华表示,大学生在从事体育运动之前,需要掌握一定的运动技能。否则,学生会发现很难感受到运动的乐趣,另一方面,他们可能会在不规则的运动中受伤。“我们希望学生至少掌握两项运动技能。除了依托能满足大型比赛需要的游泳场馆和师资力量开设特色游泳课程外,我们还开设大学生喜欢的传统体育课程,如体育舞蹈、健美操等。随着体育运动的发展,我们还开设了飞盘、气排球等新课程。”
据中国共青团中学媒体调查,74.72%的大学生体育场景在体育课上,另有56.96%的大学生自发参加日常体育活动。学校组织的早操、体育活动、社团活动、邀友运动分别占大学生运动场景的34.24%和33.92%。
许多高校体育协会也在引导大学生参与体育运动方面发挥着重要作用。2006年,北京大学教授何发起成立了北京大学学生滑雪协会,这是中国最早的大学生滑雪协会。张是北京大学滑雪队双板队队长。让他特别自豪的是,校雪协会在10多年的时间里发展了数万名会员。“北大滑雪队是在雪协的基础上成立的,我们这群热爱滑雪的人会利用业余时间不断学习滑雪技术,提高自己。北大滑雪队成员多次获得全国比赛冠军,也希望带动更多人了解滑雪,爱上滑雪。”
在校园和整个社会氛围的影响下,许多大学生不仅参加体育运动,而且加入了传播体育文化的行列。今年5月,鲁东大学的韩参加了由《中国青年报》和中国青年学校媒体主办、上海市公益基金会资助的“我和我的体育+”活动。作为一名校园媒体人,他拍摄学生参加跑步、踢足球、打篮球等运动的照片。他还精心制作了特效动画,提交给“我和我的运动+”活动,并在个人微博上发布视频。“我希望尽自己最大的努力,用自己的力量来展示年轻人对体育精神的坚持和追求。”韩对说道。
今年是中国青年报、中国青年学校媒体、商河公益基金会开展大学生体育短视频征集活动的第二年。近两年来,“年轻人眼中的体育精神”短视频征集大赛和“我和我的体育+”媒体征集活动相继举行。尚和公益基金会主席陈奕迅在谈到支持活动的初衷时说,他深深地感到,没有体育的教育是不完整的。“体育不仅是增强年轻一代体质的主要手段,体育精神也是塑造年轻人奋斗、团结、进取素质的动力来源之一。有体育精神的年轻人可以更好地面对工作压力和各种挑战,减少负面情绪的发生。”据悉,在这两次活动中,全国各地的大学生提交了近1.5万个体育短片,题目#青春眼中的体育精神#和#我和我的体育+#共阅读了3860万条。
对于体育的减压功能,李朝金已经有了深刻的理解。正在备战考研的她,每天几乎从早到晚都会埋头学习,但她的运动手环里有一个下午4点50分的闹钟,每天都会提醒她“可以出去放飞一会儿了”。闹钟一响,她和室友准时从自习室出发,开始两公里的“晚刷”。“让一整天的学习有个插曲,心情也会被调节好。‘晨刷’呼吸新鲜空气,‘晚刷’缓解疲劳,会觉得自己一天都很有活力。”
引导大学生运动需为其“把好脉”
就读于四川一所高校的王怡然不太喜欢跑跳、球类运动,但她也找到了自己喜欢的体育运动——跳舞。“在视频App看到好看的舞蹈,我就总想收藏起来。”迈出开始跳舞的第一步后,她结交了很多和她一样喜欢跳舞的朋友,享受到体育带来的快乐,所以即便课业很忙,王怡然还是总能抽出时间来运动。
但戴媛与运动有些“绝缘”。今年是她在郑州一所大学就读的第四年,即将毕业的她回顾起四年大学生活。“运动”二字一直处于缺席状态。“尤其是到大三、大四后,每天唯一的运动就是从宿舍走到教室,再走到食堂。”戴媛不是感受不到不运动的后果。“明显感觉自己身体素质不如大学刚入学时好了。以前我跑800米能得满分,现在体测最怕的就是800米,只要想到它就倒吸一口凉气。”
中青校媒调查显示,一些大学不喜欢参与体育运动的最大原因,是缺少运动伙伴、不愿一个人运动(44.04%),其次是课业繁重、没有时间(39.17%),害怕运动太累(33.82%),以及更愿意把空余时间花在其他休闲方式上(24.33%)。此外,调查数据显示,越到高年级,基本不运动的比例越高,大一到大四分别为9.27%、13.70%、19.44%、20.59%。
戴媛很少运动的重要原因是缺少外力的督促和合适的运动场地。本来就不会主动运动的她,身边也没有什么喜欢运动的朋友。“希望学校能面向高年级同学组织一些有意思的体育活动,可以带动我参与运动。”
黄建华坦言,体育是“五育并举”的重要维度,要激发学生的运动热情,除了学校通过课程和活动引导,还需要在学生综合评价体系中,提升体育的地位,从而让大学生、乃至整个社会认识到体育在育人中的重要作用。“我们不仅把体育作为学生培养方案中重要的一环,还把体育作为评奖评优的刚性要求。”
中青校媒调查显示,大学生认为,便利的运动场地(70.78%)、专业的运动指导(56.04%)、来自外界的督促(48.31%)等,能够提高他们的运动积极性。
此外,体育要吸引大学生,还要真正做到给学生“把好脉”。“我们有针对性地给学生提供他们需要的课程。比如有一些学生有肥胖的烦恼,也有一些想减脂塑形,这是学生真正的诉求。针对这类学生,我们开设减肥班,通过科学运动配合科学饮食来帮助学生达到减肥塑形的目标。这样的课程非常受到同学们的欢迎。”
体育参与的引导和体育文化的传播,对大学生认识体育、认同体育的价值同样重要。陈以勳介绍,支持举办“青年眼中的体育精神”“我和我的体育加”等一系列征集活动,也是希望通过挖掘运动员的拼搏故事,为青年学子树立良好的学习榜样,让更多的人关注赛事、爱上运动、通过运动强健体魄,用健康的身心为社会贡献自己的力量。
大学生自发当起体育精神传播者
今明两年,北京冬奥会、杭州亚运会、成都大运会等国际体育赛会将陆续在我国举办,在黄建华看来,在建设体育强国的道路上,大型赛会举办和全民健身相辅相成。“这是大学生密切关注和参与体育的契机。在这些大型赛事上,学生运动员参赛,大学生作为志愿者服务比赛,或者作为观众近距离接触比赛,能够深刻地感受到民族自豪感和体育的魅力。”
距离北京冬奥会还有不到250天,响应国家“三亿人上冰雪”的号召,张远鹏期待可以将冰雪运动、体育锻炼推广给更多人。“我们会定期组织滑雪活动,‘装备免费借,零基础教学’,降低大学生参与滑雪的成本。我们还会不定期举办系列沙龙讲座,介绍单双板入门技术,普及运动损伤防护知识,为同学们提供装备选购指南等。”
“起初,我加入滑雪协会是源于我自身对滑雪的热爱,后来,这份热爱扩展到了整个协会,扩展到了以滑雪为代表的冰雪运动的普及工作。”张远鹏提到了2022北京冬奥会的官方宣传口号,“‘纯洁的冰雪、激情的约会’,滑雪作为一项富有挑战性的运动,在让人享受速度与激情的同时,也能让人不断突破自我,磨炼意志。我由衷地希望有更多的同学、更多的青年能够爱上体育锻炼,同时了解、感受、热爱冰雪运动。”
李朝金没想到自己大学期间会学习这么多体育技能、参加这么多体育活动。“应该说我的母校‘钱塘江女子体育专修学院’功不可没。”李朝金笑言,因为学校重视体育,体育活动特别丰富,所以很多同学都会把学校的这个“雅号”挂在嘴边。让李朝金开心的是,运动确实改善了她的身体健康。“我高中的时候有胃病,现在因为早晚有运动习惯,生活作息很规律,几乎不会胃痛,每天都觉得精神满满。”也正因为如此,李朝金成了运动的“自来水”,平时没事就爱拉着朋友和同学去“晚刷”。
“体育对人的益处远不止于增强体质,它对于‘五育’都有促进作用。”黄建华介绍,让越来越多的人参与到体育锻炼中,对整个社会有重要的意义。“在‘健康中国’战略中,全民健身是至关重要的一环。“青少年在价值观形成阶段,有非常强的可塑性。体育塑造人的规则意识、对公平原则的认可和坚韧不拔的意志,对个人素养的提升和正确价值观的形成,以及对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弘扬有重要意义。”黄建华说。
陈以勳认为,推进“全民健身”,社会机构同样应该发挥力量。他期待通过更多的社会活动,唤起青年一代的体育运动热情与青春活力,为青年学子的个性成长与体魄强健持续助力。“同时,尚赫作为热衷公益事业、立足于履行社会责任的企业,希望用体育精神唤起全民对体育运动的热情,为‘健康中国’蓄力加油。”
(应受访者要求,文中戴媛为化名)
中青报·中青网见习记者 毕若旭 罗希 实习生 张宇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