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标题:扬州大学:打造国际质量标准认证的“就业厨房”
“四年前,我残废,带着一个破旧的背包来;四年后,作为一家年利润过百万的教育机构的创始人,我带着同届的三位毕业生,并肩创业。”对于今年扬州大学的学生卢俊浩来说,海投的简历没有烦恼,等待面试通知也没有焦虑,反而有创业的激情和对未来的无限憧憬。他认为“这很大程度上是因为学校开的‘就业灶’”。
“就业灶”是扬州大学针对家庭经济困难的学生推出的一系列就业指导服务。——为大一新生提供职业经历入门课程,为大二大三学生分析职业规划大数据,帮助树立正确的就业观,为大四学生提供专项技能培训。
“政策偏向是为了实现教育公平。学校制定了国内首个经ISO9001国际质量管理体系认证的就业指导标准,用标准化规范取代了传统的贫困学生经验性就业指导。”扬州大学党委副书记叶百森告诉《中国青年报》和《中国青年网》记者,“连续五年,全校贫困生就业率达到97%以上。”
兜底保障,帮扶经济和就业“双困生”
2017年的叶(音译)是来自山西农村的一名测控专业学生,他的专业成绩在大学里名列前茅。但是由于他今年择业的时候沟通不畅,在参加很多应聘的时候都卡在面试里。
“对于很多经济困难的家庭来说,一个人就业等于全家脱贫。”扬州大学电气与能源动力工程学院辅导员陈蓉表示,这些学生大多在政府和社会的帮助下完成了大学学业,他们的家庭寄希望于摆脱贫困。
扬州大学学生处主任徐磊表示,贫困学生很少有机会提高自己的知识视野和能力,缺乏特殊技能,沟通能力差,这导致他们与资源丰富的大学和城市生活形成强烈对比,也使他们在就业和专业竞争中处于劣势。
为此,扬州大学为来自经济困难家庭的学生设立了就业指导的“小火炉”,制定了精确的政策,尽一切努力防止一名贫困毕业生在就业中掉队。三年前,学校为经济困难家庭的学生建立了就业数据分析系统。该系统集成了学术、心理、管理等其他系统数据,能够全面跟踪记录毕业生就业情况,为毕业生提供就业建议。
今年5月初,通过大数据筛选发现了叶的就业困难。学院立即针对叶等就业困难学生启动就业援助计划,通过大数据筛选出6名在求职过程中遇到人际交往问题的学生。
为此,学院开设了“就业迷宫”就业能力提升班,一下子培养了他们的语言组织能力、应用能力和人际交往能力。虽然课程只持续了一周,但精准个性化的帮助和指导迅速提升了他们的就业核心竞争力。目前六位毕业生都已经报名参加工作。
拉长战线,建立就业指导长效机制
大一的时候,卢俊浩对自己的职业规划很迷茫。但是学校举办的一个职业体验周改变了他的职业规划。
这是一项系统的体验式活动,包括场景模拟、心理评估、专业分析等。经过多次模拟,卢俊浩对自己的性格特点和职业优势有了更深入的了解。大一春季学期,他在教育培训领域确立了自己的业务定位,经过系统的学习和调研,创办了“一棵树”教育咨询服务公司。
考虑到卢俊浩是家里经济困难的学生,学校为他量身定做了一个“补贴套餐”:从资助资金到技能培训,再到“托儿所孵化”,全程陪护他创业
“就业指导服务不是拍着脑袋介绍一个岗位那么简单,一定要有‘生态思维’。”学校团委副书记刘思雯解释说:“我们必须继续实施全面、持续、综合和先进的就业指导培训,采用系统、协作和发展的思维习惯和生态科学工作方法。”
“不同困难家庭的学生在困难程度和类型上有很大差异,他们自身的特点和发展需求也有很大差异。用同样的援助手段,‘大洪水灌溉’还不如‘精准滴灌’,因为人民政策。”扬州大学就业指导中心主任陈益群表示,学校对困难学生进行案例分析,以弥补他们在就业和创业知识、能力和意志品质方面的不足。
跟踪问效,扶上马更要送一程
p>该校水文专业学生韦东一来自贵州山区,因父母身体欠佳,希望找一份离家近的工作,但他发现所学专业与老家的招聘信息匹配度不高。辅导员陶金沙联系学校为他在招聘企业数据库寻找合适的就业信息,最终圆了韦东一的“回乡梦”。
“要看到他们在社会资源、家庭背景上的劣势。”徐蕾介绍说,该群体在就业发展中的挫败率普遍高于其他学生,学校要在就业资源匹配等方面提供更多精准化帮扶。
为避免毕业生与应聘企业间出现“就业倒挂”和信息错位情况,学校定期赴各企业对接招聘需求,组织学生提前参加专业实践。目前,累计建立社会实践基地、就业实习基地等校企职业能力培养机构400余家,聘请政府、企业、媒体、校友1000余人次担任“校外导师”,有效缩短毕业生初入职场的适应期,为其减缓就业压力。
多年来,扬州大学在资助创新实践上的精耕细作取得了优异成绩,包括:由该校报送的“大数据助力贫困学生工作精准化”项目获省高校辅导员工作精品项目一等奖;2020年,该校立案建档的家庭经济困难学生就业率达到97%;学校连续9年被评为全省学生资助育人工作绩效评价“优秀单位”;生源地助学贷款诚信还款率连续5年在全省及全国名列前茅。
中青报·中青网记者 王姗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