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标题:特岗教师的星海
孔令锋仍然记得十多年前他在庐山小学时的“盛况”:一个班有90多名学生,孩子们从教室前门坐在教室后门,甚至课桌之间的过道都很拥挤。
2004年,孔令锋第一次来到贵州省威宁彝族苗族自治县的这个乡镇中心学校工作时,学校有37名教师。他粗略算了一下,一个班平均要有1.7个老师负责全部教学任务。
但这是过去的事了。自2006年特岗教师计划实施以来,威宁县已迎来数万名特岗教师。大部分是刚大学毕业的年轻人。他们由中央政府补贴,在中西部地区的农村学校教书。这些年轻人给教师短缺的农村学校带来了新鲜血液,同时也对未来感到困惑。西部县威宁15年来的变化,也是观察中西部农村教育的一个小窗口。
落差
在庐山中学报到之前,陈芳芳认为自己已经做好了心理准备。
她是福建福州人。她在贵阳读了4年书,没去过贵州农村。2018年,这位贵州师范大学大四女生和男友应聘特岗老师。她的男朋友是威宁县人,他们商量去男孩的家乡工作。
当陈芳芳报名参加考试时,他清楚地知道这意味着将来要去农村和城镇工作。但是第一次看到老师宿舍,陈芳芳震惊的发现,333.5410平米左右的房间只有一张床,他要去附近的公厕上厕所;宿舍没有自来水,她每天都要去附近的水龙头接水。后来,她买了一个带盖子的大塑料桶,装满水后可以用一周。
这个乡镇中学有150多名教师,其中130多名是特岗教师。庐山中学所在的庐山镇距县城约一小时车程。威宁县教育局一位负责人告诉记者,在离县城较远的乡镇,特岗教师比例较高。
陈芳芳的男朋友在另一所乡镇中学教书,他的生活条件比这里好。陈芳芳自称“佛教徒”,她决定来了就定居下来。她知道学校已经尽力提供最好的条件了。来自陈芳芳等其他省份的教师可以单独住在宿舍里;住在当地的特岗教师共用一个房间。
2014年袁隆超去庐山中学的时候,条件更加艰苦。当时他住在学校的“特岗楼”,几乎所有的三层楼都住在特岗教师,故名。“特港楼”每层有五个房间,一间小屋有两个铺位和三四个人的床。袁隆超结婚后,住在学校分配的公租房里,一套三十多平米的公寓,和袁隆超一家三口住在一起。虽然很拥挤,但条件比普通教师宿舍好得多。
庐山中学校长孔令锋注意到,大多数特岗教师来自农村家庭,能够吃苦。但是对于不熟悉农村生活的陈芳芳来说,半夜去厕所仍然让她害怕。她总是快步走过。
陈芳芳不得不面对的另一个差距是一些家长和学生对学习漠不关心。“我经常在网上看到,老师要回去写作业,家长要辅导,要给孩子改错。我们想都不敢想。”
在这个城市女孩的印象中,她从来没有想过一条超越学习的人生道路。但是她很惊讶地听到一些孩子在和她班上的学生聊天时表示他们打算退学。在家访中,她也发现有些家长并不认为让初中生辍学打工有什么不好。
贵州山区,连绵群山。陈芳芳有时会故意问孩子们:“山的另一边是什么?”孩子们很真诚:“老师,山的那一边还是
孔令锋已经工作了20多年。他感慨地说,特岗教师给农村学校带来了巨大的变化。过去师资紧缺,很多农村学校都是代课老师授课,很多编校老师素质参差不齐。特岗教师计划实施后,学历高、年龄小的新教师逐渐成为教学的主力军。
陈芳芳进入工作状态后,开始意识到农村教师工作的繁杂。作为班主任,她每个月都会检查留守儿童。此外,每当她注意到孩子有异常行为或打算辍学时,她总是去她家。去年是脱贫年,学校所有老师都负责劝学生返校。
孔令锋估计,每天有几十名教师在山里寻找儿童。他记得一个担任班主任的特岗老师多次给学生家长打电话,让他们送孩子回学校。因为老师打电话太多,也被学生家长标为骚扰电话。
在与孩子们朝夕相处中,陈芳芳逐渐意识到农村孩子的可爱之处,并真的很喜欢他们。
2019年是陈芳芳工作的第二年,也是她第一次当班主任。陈芳芳对这些孩子倾注了更多的感情,她决定给每个孩子一封关于平安夜的信。
陈芳芳经常给孩子们买小礼物,但他从不写信。
她不想用同样的方式写,太敷衍了。她写信的时候,一边写一边回忆每个同学的特点。一封信虽然只有四五百字,但是要花很多时间。在那两个月里,陈芳芳几乎把所有的业余时间都用来写这50封信。
那天晚上,陈芳芳一个接一个地读他同学的名字,并要求他们收集自己的信件。她没想到的是,许多孩子一看到信就哭了。说到这里,她有些感慨:“这么一件小事,却能激起学生最深的感情。”
和孩子打交道的一些细节让陈芳芳知道孩子渴望爱情。开家长会,一个同学的家长没来。这孩子向他父亲哭诉
打电话说:“别人的爸爸妈妈都来了,就你没来。”孩子父亲给陈芳芳打电话道歉说,自己在外打工,确实回不来。陈芳芳这才知道这个孩子受了多大的触动。改变
一批又一批特岗教师,缓解了乡村学校师资匮乏的燃眉之急。
陆建宁在威宁县教育局基教股工作多年,他记得,2006年“普六”(即普及小学六年义务教育——记者注)、2009年“普九”(即“普及九年义务教育”——记者注)完成之后,威宁县迎来了小学生、初中生人数的爆发式增长。尤其是农村学校,师资匮乏情况更为严重。
威宁县有上百万人口,是贵州的人口大县。县教育局特岗办主任赵昆告诉记者,2006年,威宁县招聘了1000名特岗教师,2008年招聘了3000名,此后十余年,特岗教师招聘人数少则五六百,多则一两千。
威宁县也是贵州省最后一批宣布脱贫的县,特岗教师计划实施十余年以来,威宁县义务教育阶段的新教师都是特岗教师。他们在3年服务期内由中央财政提供工资补贴,服务期满入编后才由县财政支付工资,这为威宁县极大地减轻了财政负担。
这些年来,国家和贵州省对师生比的要求逐渐提高。孔令锋说,如今初中每班人数不允许超过55人。威宁县的乡村教师再也不必面对上百名学生,不必身兼多科,只有学生人数较少的村小,还需要由一名教师教多个学科。
赵昆在威宁县教育局特岗办工作了10年,他注意到,最初几年,招聘学科多为语文、数学、英语等主科,英语教师尤其难招。近年来,主科教师匮乏的情况基本消失,威宁县开始倾向于招聘音乐、体育、美术教师。如今,想招人的学科都能招到满意的人选。
赵昆观察历年招聘数据时发现,实施特岗计划的最初几年,威宁县的特岗教师留任率都比较低。2006年,威宁县招聘了1000名特岗教师,3年后,当地接转了778人。
赵昆认为,这是由于当时威宁县教育比较落后、考出去的年轻人太少了,当初报考威宁县特岗教师的,几乎都是外县人。
其后,报考威宁县特岗教师的本县人逐渐增加。2020年威宁县招聘的600余名特岗教师中,本县人占了六成,近年的接转率一般都在90%以上。
这形成了一个良性循环:增长的学生人数促使更多特岗教师到来,新增的教师送更多学生走出县城。威宁县招生办主任马军彦告诉记者几个数字:2011年,威宁县高考考生4368人;2020年,则有1.7万余人参加高考,本科录取6000人左右。
特岗教师也在教学过程中成长起来。赵昆提到,威宁县有两名省级乡村名师工作室主持人,都是特岗教师出身:现任威宁县十一中副校长的陈兰云,是2008年入职的特岗教师;东风中学的张秋荷,则是2014年入职的特岗教师。
烦恼
近几年,炉山中学的中考成绩在全县乡镇中学中总是名列第一。陈芳芳觉得,这里的工作氛围很好,同事之间相处很融洽。
但谈到未来,陈芳芳和很多特岗教师一样,也有现实的烦恼。她所在的学校跟男友的学校相距半小时车程,不算太远,但未来也面临两地分居。再说,远在福建家乡的父母年纪越来越大,她又在外省工作,很难顾及。
赵昆记得,威宁县有一位家在外县的特岗教师,他已经和妻子在威宁县城及所在乡镇购房置业。但后来父母生病,而夫妻俩都在外地工作,只得靠岳父母照顾。但老人照顾老人毕竟不是长久之计,夫妻俩思量再三,最终卖掉房子,回到老家工作。
仅炉山中学这一所学校,如今就有30多名家在外省的教师。威宁县2020年招聘的600多名特岗教师中,有8%来自省外,另外还有不少人来自本省、本市的外县区。
云南师范大学学者王艳玲等人曾对特岗教师的流动及流失意愿做过实证分析,他们发现,大多数特岗教师都有流动或流失意愿,呈现出“向城性”与“返乡性”两种趋向。他们认为,根本原因在于特岗教师脱离本乡本土、生存条件较差、专业支持匮乏,建议:“为稳定特岗教师队伍,应优先招聘本地生源师资,并打通服务期满后的跨县调动渠道;岗位分配中加强人文关怀,考虑教师的婚恋状态并保障基本生活条件。”
为了让特岗教师安心工作,威宁县和学校尽力提供好的条件,努力为特岗教师营造出仪式感和荣誉感。
特岗办主任赵昆说,每年特岗教师报到后,县里都会举办一场欢迎仪式,由各乡村学校的校领导将新来的特岗教师接到学校,县里还要求各学校为特岗教师提供住宿。孔令锋则习惯自掏腰包,请新来的特岗教师在镇上吃顿饭,给他们讲讲学校的历史。
国家和部分高校也在鼓励年轻人走上特岗教师的岗位。特岗教师服务期满后,报考硕士可以享受10分的加分。记者在威宁县教育局特岗办采访时,一个小伙子来找赵昆盖章。赵昆解释说,省内外部分高校有针对特岗教师的优惠政策,毕业生干满3年特岗教师可以退还4年学费。
陈芳芳还在3年服务期内,她还不太确定,未来将如何选择。但她牢牢记着学生被自己的信感动的那一幕:“那个瞬间我突然感觉到,做教师不一定在多繁华的地方,而是哪里需要你,你就在哪里,这可能是教育最真的一种意义。”
中青报·中青网记者 李雅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