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标题:“轻松赚钱的专业根本不存在”
邓教授。于蕾/照片
“基础学科被认为是‘天坑’专业,回避。”
“我一直坚持一个观点,没有不好的专业,只有不好的人。”
“高等教育不是教我们谋生,而是教我们创造生活。”
……
近日,武汉大学资源与环境科学学院教授邓惊讶地发现,一段写给家长和考生的话在招生结束后迅速出圈。有人称赞理性分析,也有人质疑他“站着说话容易”。
“无论职业是热是冷,奋斗都能成就一代强者。”近日,邓教授接受了《中国青年报》和《中国青年网》记者的面对面采访,还原了一位80后学者对青年学生专业选择和成长的观察与思考。
不要把每个专业都用钱来衡量
邓介绍,这封在网上广为流传的“致广大考生和家长的信”,是湖北宜昌招生结束后返校路上写的。感受到招生中的一些信息,他在手机上敲了几个字,然后发给招生的家长和学生,引起了一些共鸣。有些人转发后就传播了。“又不是正式文章,完全没想到会做出这么大的举动。”
从去年夏天开始,作为一名专业教师,邓就参与了学校招生季的宣传工作,并联系了上百名家长。“哪个专业好就业”“哪个专业赚钱多”是家长最常问的问题,“每个专业都是用钱来衡量的”。
他逐渐了解到“天坑”专业的说法在网上和家长中还很流行,比如“生物化学与环境材料”,就是生物、化学、材料、环境等专业。原因是这些专业学习难度大,缺乏就业竞争力,而且生产线多,收入低。
“这里有家长和学生的社会浮躁心理,也有很多对冷门职业的误解。”邓的研究领域是“生化环材料”的环境专业,他用自己的亲身经历表达了自己。
1999年,邓进入武汉大学,转入环境科学专业。他对这个专业不感兴趣,一度想复读。辅导员做完工作后,他逐渐安定下来,全身心地投入其中。邓很快就发现了的一种感觉。从本科到博士,现为武汉珞珈大学青年学者、博士生导师,也是教育部“全国优秀创新创业导师”。
邓说,近年来,他带来的研究生起薪基本在20万元左右。走出系的学生中,有一大批长江学者、知名教授、行业领军人物、上市公司CEO。“他们的成功是对所谓‘天坑’专业最好的反驳。”
“没有不好的专业,只有不好的人。任何专业都需要我们不断努力。”邓说,学习和工作没有轻松的专业,挣钱也没有轻松的专业。
在回答网上的一些问题时,邓回应说,他不反对学生申请计算机等热门专业。他的初衷是告诉父母不要过多干涉孩子,给孩子更多的自主权。希望他们根据自己的兴趣和初心选择专业。而且毕业后的就业前景也不一定很好。
同时,对于学生来说,不管是什么专业,都要有求知欲,没有哪个专业可以躺平赚钱。邓说,有些学生考上了专业好的名校,以为进了保险箱。每年,他们都沉迷于玩游戏而失败或辍学。
但令他高兴的是,在过去的两天里,网络和媒体上似乎有更多的支持声音。“这种关注和讨论也是一种明辨和科普”。他不断得到国内外一些教授的表扬和鼓励,得到年轻学生的反馈:有的人得到了父母的支持,坚持自己喜欢的专业;一些人增强了对学习“u”的信心
在这封信中,邓还提到了另一个令他感动的现象:——。今年“强基计划”(注:一般指基础学科招生改革试点)入围的部分学生,因为高考成绩已经达到预测学校的录取分数线,想反悔。因为“强基计划”是基础学科专业,他们入学后不能转专业。
“如果我们都放弃基础学科或者所谓的‘天坑’专业,我们还指望谁来做这些事情?如果没人做,我们国家怎么进步?”邓说,冷热专业在一段时间内是客观存在的,但要尊重专业选择和学生个人兴趣的结合,看到趋势和需求。如今冷门的专业往往与国家未来的重大需求产生共鸣。
邓洪兵在信中写道:“我们都不需要了解环境,但是当环境受到污染时,我们都会抱怨。我们不学习化学和材料。当我们的芯片卡在脖子上时,我们错误地认为电信和信息技术不够发达。我们不知道芯片不仅需要春雪,还需要巴丽人。材料和化学也是不可或缺的。”
邓认为,正如武汉大学校长窦宪康院士在校园里所说,今天将进入大学校园的00后,2035年35岁左右,2050年50岁左右。实现“两个一百年”目标的关键在于今天的校园。它们在很大程度上决定了中国未来的面貌。“每个专业的人才需求缺一不可,奋斗的青春最美,无论专业是热是冷。
与此同时,从历史上看青年成才的规律,每一代投入到国家需求中的青年学子,都不会被国家所遗忘,也恰恰是在国家的需求中,青年能在国家搭建的更多平台上加速成长。7月2日,武汉大学官方微博转发这封《致广大考生和家长的一封信》时,如是点评:“家国情怀、个人兴趣、诚实善良、愈挫愈勇的心态……想必更为重要。因为在热爱与责任面前,所有选择都不应被辜负。”
中青报·中青网记者 雷宇 通讯员 吴江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