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标题:永不凋谢的“格桑之花”
6月10日,在湖北文理学院的毕业典礼上,丁校长用格桑花在西藏的教学团队的故事,鼓励毕业生去祖国和人民最需要的地方。
2014年,学校组建了第一支格桑花教学团队,赴西藏山南市琼结县开展义务教学。连续7年,11批58个爱心接力,与大山里的孩子们结下了深厚的友谊。截至目前,已有7名志愿教师毕业后回到西藏,扎根基层,在那里找到工作、安家落户。
通过成为一名支教志愿者,湖北襄阳与西藏山南人的联系更加紧密。7年来,两地交流互访35次,55名藏族学生选择到湖北文理学院学习。
“只要心里装着这片热土,一切困难都显得那么的渺小”
2015年3月,经过两天两夜的颠簸,第二批教职员工涂波抵达“世界屋脊”。琼结县位于西藏南部河谷地带,三面环山,平均海拔3900米。刚到的时候,强烈的高原反应和干燥的气候让他头疼,睡不着,口渴。“当时我的队友柯就像一个爸爸,随身带着一卷纸,因为我随时会流鼻血。”涂波回忆道。
寒冷和缺氧并没有使教学团队成员退缩。涂波在教学日记中写道:“只要心中有这片热土,一切困难都显得那么渺小……”
刚习惯,教学期就要结束了。临行前一天,平时不爱说话的杜铎跑到柯跟前,紧紧握住他的手说:“老师再给我们上两节课。不要离开,好吗?”实际上,柯昌松也不能生育。说着说着,眼泪就下来了。他在给母校的信中写道:“教学时间太短,刚适应就要离开,祖国边疆需要年轻人。”毕业后,涂波和柯昌松放不下孩子,选择回到西藏工作。
经历过两次教学的吴顺喜,觉得自己的事业在西藏,这里广阔的天地大有可为。毕业后,他放弃了大城市的工作,毫不犹豫地回到了西藏。目前,吴顺喜是山南市琼结县琼结镇中队社区第一书记。
刚到中堆的时候,他想不起村民的名字。藏族同胞的名字中有很多相同的词语,容易混淆。为了加深印象,他经常在业余时间去村民家了解他们的家庭情况,他们在社区有什么困难,需要解决什么问题。农忙时,他主动去田间地头,帮助村民收集青稞和小麦,挖地,收割庄稼。从长远来看,他和村民们变得熟悉了。当他听到“书记,突然把它剪了”(意思是“谢谢您,书记”)时,他坚定了自己的愿望。
2019年,吴顺喜事迹入选全国大学生就业事迹展,组委会评价他“将个人发展融入国家发展和边疆建设,展现了当代大学生乐于奉献、勇于创新的精神”。
近年来,湖北文理学院的一批批学生爱上了西藏。在“格桑花精神”的感召下,湖北文理学院33名非教学团队毕业生走进西藏就业创业,像格桑花一样扎根雪域高原。
2016年,任雨欣放弃了在北京的工作机会,选择成为西藏基层公务员。在工作中,她总是想着为老百姓多做点事。她基于自己的特长创办了“熊吉镇藏族爱心义务舞蹈培训班”,利用下班时间主动教藏族孩子跳舞。
学校还成立了“格桑花之家”。“以前的教学团队成员来湖北出差或者路过湖北,都会专程回家看看。”教学团队指导老师、学校团委副书记龚丽丽说,学校每年都会为新生举办“格桑花”事迹报告会,每次招生活动都有500多人报名。以教学为目的的志愿服务
教学团队成员创新教学方法,主动承担电教的演示任务,让课堂成为孩子们了解外界的窗口。针对文化课基础薄弱,第一批教学团队成员封帆、王松为毕业年级开设补习班。2015年,琼结县内地西藏班通过人数由2013年的1人增加到28人,中考成绩在全区12个县中排名第一。
九年级加托英语的“瘸腿”影响综合成绩。吴顺喜利用每天中午的休息时间对嘉措进行指导,不间断地继续补课两个月。期末考试,嘉措的英语成绩提高了40多分,排名年级前十,顺利进入武汉西藏中学。
七年来,教学老师们编辑出版了琼结中学第一份中文校报,举办了第一次美术绘画展,组建了第一个合唱团、第一个武术队、第一次葫芦丝音乐会、第一个国旗护卫队,成立了绘画社、足球社、科技社等学生社团,丰富了学生的第二课堂。不仅如此,湖北文理学院还向琼结县中学捐赠了10台编程机器人,激发了孩子们的动手和创新意识。琼街中学在2017年“北斗领航梦”全国青少年北斗科技实践系列活动中获得中学组一等奖。
鼓声、歌声、欢呼声、笑声.自从有了“格桑花”教学老师,每天下午的第四节课就是孩子们最期待的。各种文体活动让校园喜气洋洋,学校里一些原本闲置的乐器设备也被“激活”。
正在支教的大学生老师通过公益众筹筹集资金,建立了“格桑花新桥”心理咨询工作室,聚焦留守儿童心理健康;种植“格桑林”,引导当地学生感恩社会,立志通过景观体育成才;募集近8万元的“格桑花爱心支教基金”,帮助困难学生,有效提高了他们的学习能力和兴趣。
七年来,团队成员结合教学实践,撰写了《西藏学生自主学习能力的培养》《如何培养中学生科技创新能力》
》等多篇论文发表,调研文章《西藏走上了繁荣发展的正确道路》为政府开展基层治理提供了参考素材;《浅谈西藏“宾顿白面藏戏”及其传承》《西藏琼结“久河卓舞”的保护与传承研究》等学术论文为藏族传统民俗文化提供了宝贵的研究资料。琼结中学校长王奇君对支教队充满感激之情:“这些90后甚至00后的大学生,为了孩子们甘于奉献青春智慧。在他们身上,我看到了新时代大学生的青春担当。”
2019年,湖北文理学院“格桑花”支教队荣获中宣部授予“最美支边人物”荣誉称号,是全国唯一获奖集体。湖北省委宣传部、高校工委表彰“格桑花”支教团队,并评价“在援藏支教中服务当地成长自我,是新时代新青年投身建功立业中国梦的典范,是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楷模”。
“格桑花”支教队在雪域高原“含苞”“绽放”“流芳”,影响着一批批毕业生到西部去,到基层去,到祖国最需要的地方去。湖北文理学院党委书记唐峻说:“我们会把爱心支教接力下去,发扬支教精神,培养更多热爱祖国、团结民族、心系人民的时代新人。”
(本报记者 夏静 本报通讯员 晏华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