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标题:用衣服画中国少年
7月1日上午,中国共产党百年华诞庆典在天安门广场举行。新华社记者陈建立/图
当代中国青少年的精神是什么?
是自信吗?是活力吗?是活泼的?起初,北京服装学院的老师并没有具体的设计理念。2021年2月9日,除夕前两天,北京服装学院接到庆祝大会总部的任务,为参加中国共产党成立一百周年庆典的合唱团和奉献团设计服装和配饰。
北京服装学院成立了一支平均年龄在30岁左右的设计团队,开始以“百年辉煌万川”为主题进行创作。
这个年轻的设计团队开启了高速运营模式。从2月18日开始,每人每天都会画几十张服装设计图。北京服装学院服装艺术与工程学院教师孙宁宁记得,当时他从晚上7点就呆在办公室里,第二天早上8点交稿,一次画50套设计图。
起初,中国青少年的形象在每个人心中都很模糊。2月26日元宵节当天,在第一版设计稿上,每位设计师交出了80多套服装设计手稿,包括红色连衣裙和浅色裙子。各种各样的设计都趋向于喜庆。
“这是一场发布会,不是喜剧表演。把握好尺度感尤为重要。”设计团队负责人、北京服装学院教授邹友记得,在第一轮筛选中,数百张设计图纸被一一否决。
中国青少年的精神在服装设计图纸上不断得到体现。“一开始,我还纠结于如何为青少年设计服装。当我真正写作时,我的思维开始变得兴奋起来。”看着设计图纸,孙宁宁觉得自己的心一下子平静下来,对中国青少年应该是什么样子进行了深入思考。
在孙宁宁看来,从历史的角度来看,青年服饰的变化与时代的发展同频共振。如今,在许多重大场合,中国儿童与来自任何国家的儿童站在一起。从服装的外观来看,他们“感觉自信又抢眼。”孙宁宁说。
一个朝气蓬勃、负责任的中国青年形象逐渐清晰。经过128天,设计团队从1000多张设计图中确定了14件衣服和2件雨衣的基本款式、配色系统和穿着方法。
“我们的设计不仅仅是为了好看,而是可以从服装上看出来。我们的青少年应该这样。”孙宁宁说。
年轻的设计团队注意到了更多的细节。邹友记得在小组讨论的时候,什么是中国颜色还没有确定。“如果把服装放在大环境下远距离呈现,整体配色就显得尤为重要。”在设计中,邹友发现天安门广场周围有很多红黄色的花。“那这件衣服的颜色一定要跳出来。”
彩排时,广场的设计就像一艘不断前进的巨轮,穿蓝色衣服的少年们就像一片片浪花推动着船帆前进。整个色彩体系最终确定为以蓝绿为主,四位主要贡献者站在红地毯上,白色大理石和清澈的水蓝色置于其上,世界与鲜红的会场之间形成了和平过渡。
在服装设计中,一条小小的红领巾背后隐藏着许多奥秘。研究小组发现,如果使用学校发放的红领巾,颜色过于鲜艳有光泽,容易起皱,精神突然变弱。他们进一步完善了红领巾的设计,标准尺寸为1.2米长,面料为16毫米真丝斜纹。统一的例子是从折叠方法、折叠宽度、系法、领结形状、位置和衬衫领之间的关系来设定的。“后来的红领巾有一种微妙的光泽,让人觉得年轻而不谦逊。”孙宁宁解释道。
为了保证红领巾的统一,设计师团队花了更多的时间和孩子们打交道。邹友记得,彩排准备期间,队里一位年轻老师走在几百个孩子中间,帮他们一个个系上红领巾。
最让孙宁宁印象深刻的是,每次排练结束,合唱团和奉献团的孩子们都把衣服一件件地交给老师。临行前,他们一个个对他们说:“老师们辛苦了。”这让孙宁宁感到特别感动。他以前看网上的评论,说中国年轻人现在流行佛教文化,有时候他会想90后、00后都怎么了。然而,只有当我们真正接触到孩子的时候,我们才感觉到中国的青年是朝气蓬勃、充满活力的。
7月1日,庆祝中国共产党成立100周年后,她会仔细阅读社交平台上的评论,文字充满青春力量。“我能意识到,生在中国,年轻人的未来是被期待的,也是负责任的。”孙宁宁说。
孙宁宁有时会和设计师徐波谈起这段经历,感到迷茫、激动、感激。作为一名80后青年教师,他从中学到了很多。
以前我一直认为服装设计是一个不停运转的工作,需要随着变化而变化。后来孙宁宁才发现,不变的是他对热爱事业的坚持。未来,她想在讲台上告诉学生,要用自己的专业认真诠释时代精神,遇到困难也要坚持。
中青日报中青网见习记者杨洁
(编辑:郝、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