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标题:让学生边走边感受教育的力量
“通过散步,我们逐渐走近陶行知。这不同于书本上的学习。我们走过的路,看到的影像,听到的话语,都是我们精神的再创造,是真正的精神触摸。”首都师范大学2019级教育专业学生狄佳怡参观陶行知纪念馆后动情分享。
这是首都师范大学教育学院第二次课堂实践教学。今年7月,一个由22名2019级教育学专业本科生组成的实践团队从北京出发,前往南京、上海等地,感受著名教育家陶行知求学工作的教育力量。
1927年3月,陶行知在南京北郊小庄老山脚下创办南京实验乡村师范学校(小庄师范学校),推动乡村教育运动。今年是陶行知诞辰130周年。来自第一师范学院教育学院的、沈、阚平、胡伟带领学生在实践中深刻理解陶行知的人生故事,从教育新时代学生的角度深刻理解陶行知的教育理念,通过绘制主题海报、撰写研究报告实现与伟大教育家的跨时代交流。
从读万卷书到行万里路
“我们选择只画他的上半身来展示他的头和手。头,代表着思想;手代表实践。既要思考,又要实践,体现了我们组对陶行知先生“教、做、做合一”思想的研究主题作为这个实践团队的一员,郭楚曦所在小组的主题海报有近一半是陶行知的半身画像。"真诚的眼神和张开的双手都体现了他的热情。"
他们还创新性地把第一师范的校徽画在陶行知的双手之间,仿佛用手轻轻握住。“这代表了陶行知先生对我们年轻一代的殷切期望,也代表了对教育理念不断实践和发展的期待。”郭楚玉说。
“这是一个从读万卷书到行万里路的过程,是一个通过社会实践内化专业知识的过程。”带队老师胡鑫介绍,学院根据先修课与后修课的内在关联性,通过循序渐进地设计实践课程的内容和方法,将第二课堂作为第一课堂的有益补充,从而打破了人才培养中第一课堂与第二课堂的隔阂。
在上海总部,实践团队聚焦哔哩哔哩在乡村教育发展领域的实践与探索;在上海赛贤文化,实践团队体验了“声音机器人”的科学实验,并与自己的“声音机器人”一起演唱了《唱支山歌给党听》。随着行走的深入,实践团队成员陆逐渐明确了未来的发展方向,决心投身基层一线教育。她说:“一定要秉承陶行知先生的精神,用爱心关心教育每一个孩子,不怕困难深入农村。以开拓创新精神探索农村教育新途径。”
专业课与思政课同向同行
20世纪30年代,陶行知提出“生活即教育”、“社会即学校”的观点,开创了平民教育、乡村教育、女子教育的先河。在信息技术飞速发展的今天,如何在新时代践行陶行知的教育理念,已成为实践团队成员的共同思考。
第一师范学院教育学院党委书记张增田介绍,此次实践活动创新了思想政治教育的方式方法,在专业学习中深入探索课程的思政元素,引导学生肩负时代责任,努力成长为新时代的“大先生”。
一直以来,一师都注重培养学生的“教师素质”。在促进学生专业知识学习的同时,实现了教育领域学生意识素质的培养,强化了贯穿教育教学全过程的理想信念教育。教育学院的暑期社会实践活动将党史学习教育与第二课堂相结合,将思想政治课搬到纪念馆和红色r
“这次活动让我看到了一个不一样的中国。中国今天的成就,是建立在革命先烈的坚强斗争之上的。他们的身体是我们今天成就的基石。”梁亚淼在参观中国共产党纪念馆后说。在她看来,今年夏天的社会实践让她感受到了“精神力量和精神洗礼”,享受到了在外地求学的乐趣。按照她的计划,从大三开始,她将跟随导师和研究团队,每周去周边小学进行实地调研,利用业余时间将专业知识运用到教育实践中。
“为充分发挥第二课堂的育人功能,教育学院将第二课堂与提升价值情感、满足专业学习需求相结合,将教育教学实践活动中的价值、能力、知识有机统一,实现专业课与思政课相结合。”首都师范大学教育学院院长蔡春说。(见习记者王文静记者金昊天)
(编辑: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