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标题:《庆邦庆》,一所西方大学的蝶变。
“欲将壮志寄青海,明月何曾是两乡”
“清帮青”,西部一所普通高校蝶变记
金秋时节,73岁的清华大学教师白永义再次来到青海大学。走在整洁的校园里,年过古稀的老人面带微笑,不时与周围的人交流。——“开心,惊讶,变化很大”是她口中的高频词。
2001年,在教育部“西部高校对口支援计划”下,清华大学率先向青海大学提供全面对口支援。
20年来,一批又一批教授专家扎根高原,把青海大学的发展作为义不容辞的责任。
守望千里,牵手同行,青海大学从西部地区的一所普通高校,逐步成长为国家“世界一流学科建设高校”、国家“211工程”重点建设高校、部省共建高校、国家“中西部高校综合实力提升工程”高校.
“欲将壮志寄青海,明月何曾是两乡”
白永怡去过高原50多次,她清楚地记得自己刚来青海大学时的样子。2001年9月3日,白永义作为原清华大学党办主任,统筹协调清华大学对口支援工作。初到青海,看到“学校建筑、图书馆、实验设备都很落后”。白永义心情沉重,觉得任务艰巨。
从此,白永义与青海结下了不解之缘。设计协助计划,推荐青年教授小组的候选人,并设定课程目标.照顾好一切。
在清华大学,4位知名专家学者担任青海大学校长,19位高水平专家教授担任系主任,10组教授来校指导学科专业建设,1000多位专家教授来校讲学。
在白永义看来,“毫不犹豫”是清华教师的特点。
2013年,清华大学土木工程与水利学院水利水电工程系教授王光谦出差时,接到一个电话,询问他送他去青海的建议。“如果机构觉得我合适,我就去。”王光谦毫不犹豫地成为清华大学委派到青海的第四任校长,也成为青海大学和青海高等教育史上第一位院士。
青海大学外国语学院师资匮乏,流动性大。清华大学外国语学院退休教师侯承源在校园里认识了白永义。他二话没说,答应去青海大学教书。“是的!我就是想为西部教育的发展做点贡献,所以就去青海大学。”
青海大学想成立计算机应用与技术系,但学校没有计算机专业人才。清华大学马上想到了刚刚退休的周教授:“为了帮助青海大学成立计算机系,我想让你当系主任。”白永义一开口,周就很高兴,答应了。截至目前,清华大学已选派5名教授接任青海大学计算机应用与技术系系主任。
北京和西宁相距1600公里。对口支援教师在清华大学有科研项目和教学任务。晚上在西宁落地,第二天早上坐飞机回北京,有时甚至一天来回飞,已经成为对口支援教师的常态。“飞行校长”和“飞行教授”成为他们共同的标签。
2013年,清华大学电气工程教授梅生伟也来到青海。作为电力系统自动化专家,他长期从事电力系统安全控制和新能源高效利用的研究。
“西电东送是国家重大工程,青海是清洁能源大省。如何有效地利用它们,不仅是青海的课题,也是国家的重大课题。青海太阳能资源丰富,是一个进口地
“过去,牧民会在母羊分娩后4到6个月断奶;经过我们的研究和指导,母羊60天就能断奶,泌乳期缩短了3个月,母羊对草原的依赖性也降低了。”青海大学农牧学院教授、青海省羊产业技术研发与孵化平台首席专家侯胜珍说。
一场秋雨和一场感冒。薄雾笼罩着广阔的金银潭草原,侯胜珍带着学生们收集草原上藏羊群觅食的相关数据。
青海省藏羊1200多万只,占全国藏羊总数的46%。藏羊产业是青海牧区经济的支柱产业和基础产业。
“清华大学给我们带来了人才和资源,我们在跨学科方面享受到了红利。现在我们正在考虑如何把高原农牧业与机械、计算机结合起来,打造青海藏羊大数据平台。”侯胜珍说。
青海地处地球“世界屋脊”,气候条件特殊,生态地位极其重要。海拔高、日照充足、凉爽干燥、病虫害少、种质优良的比较优势,为青海建设生态有机农牧业提供了得天独厚的优势。然而,由来已久的传统落后生产方式也制约着现代畜牧产业的发展,作为青海大学品牌特色的畜牧学科也时常遭遇阻挠。
青海大学畜牧兽医科学研究院副院长董全民举例说,在畜牧业研究中,牛羊各阶段的生长数据是一项基础研究,对畜牧业各个领域都非常重要。“以前获取数据的方式都是我们人工测量,严重影响了效率,牛羊的攻击行为也让这项工作相当危险。”
> 对口支援工作开展后,董全民结识了清华大学计算机科学技术系副教授陶品。“陶品老师一年往距离西宁300多公里的河南蒙古族自治县跑了46趟,研究智能称重系统如何适应青藏高原的冬季,经过不断组装改造,原本一套25万元的设备现在只需要9万元。”董全民说,在积累牛羊生长过程科学数据的基础上,我们进而开发建设高寒草地生态畜牧业信息化管理平台。让科技为牛羊赋能,也让青海大学的畜牧学科走上了信息技术的“高速”,开辟了一片更广阔的天空。2006年,清华大学在教育部支持下,先后携手西北农林科技大学、中国地质大学(北京)、华东理工大学、上海交通大学、北京化工大学形成团队合力,全方位推动青海大学发展。在各支援高校的积极支持和配合下,青海大学立足优势特色学科,结合所处区域地理位置特点,逐渐形成了联合支援高校、共同服务区域和国家战略、共同支持地方经济社会发展的新格局。
传统的优势学科打开了视野、拓展了“朋友圈”。董全民团队目前正在进行退化草地恢复研究,他说:“现在我们的研究团队中,来自中科院、兰州大学、西北农林科技大学等高校的研究者们济济一堂,共同在青藏高原为我国的高原农牧业发展贡献力量。”
新建学科依托青海的特色资源,建设初期就瞄准“头部学科”发力。2013年,梅生伟团队在青海大学建立起新能源学科,创立了新能源光伏产业研究中心和新能源产业试验基地,基地采纳国内外最先进的太阳能前沿技术,为青海省新能源光伏产业发展提供技术与人才支撑。青海大学光伏产业研究中心,目前已成为西部地区乃至全国功能最齐全的研究中心。
家有梧桐树,凤凰自来栖。在青海大学,一个个优势平台吸引各方人才聚集。清华大学校长邱勇说:“原来我们是对口支援,现在可以改为‘对口合作’。”
青海大学也在回馈和帮助清华大学等高校及其教师取得更高的成就。清华大学教授魏加华、钟德钰、黄跃飞、李铁键紧密围绕三江源水源涵养与生态保护、空中水资源开发与利用,取得了一系列原创性的重大成果,为政府管理提供了重要决策咨询。
“这20年来,通过清华大学对青海大学的全方位帮扶,青海大学已聚集很多高层次人才,新知识、新技术、新理论源源不断输入。通过大力建设平台,大大提升了青海大学的人才培养、科学研究和服务社会的能力,使青海大学有了脱胎换骨的进步。”青海大学党委书记俞红贤说。
“黄沙百战穿金甲,不破楼兰终不还”
“黄沙百战穿金甲,不破楼兰终不还。”在青海大学,这是一句被许多老师引为座右铭的诗句。
受援20年,青海大学实现了质的飞跃,整体办学实力大幅度提升,闯出了一条西部欠发达地区高校跨越发展的新模式,青海大学一步一个脚印,一步一个台阶,稳步迈向具有高原特色的现代化大学。
2004年成为青海省人民政府与教育部“省部共建”大学;2006年成为博士学位授权单位,实现了青海省高等教育博士点零的突破;2008年跻身国家“211工程”重点建设大学行列;2014年获批国家级大学科技园和国家级新农村发展研究院。2016年获批三江源生态与高原农牧业国家重点实验室;2017年进入国家“双一流”建设大学行列;2018年成为“部省合建”中西部14所高校之一;2019年获批5个国家一流专业建设点。
“‘志比昆仑,学竞江河’,我觉得青海大学的校训真的既符合它的地理位置,又有很深的意义,所以祝愿我们的青海大学越来越好!”白永毅说。
在新的起点上,青海大学如何去实现高质量发展,成为支援高校与青海大学共同的课题。
青海正在加快建设世界级盐湖产业基地,打造国家清洁能源产业高地、国际生态旅游目的地、绿色有机农畜产品输出地。在这种背景下,青海大学积极推进产学研深度融合,让学科专业设置与国家和青海省着力推进的三江源生态保护、柴达木循环经济建设、光伏新能源等相关特色传统产业和新兴战略产业紧密联系。
梅生伟操心最多的,是培养一支青海的本土人才队伍。经过八年建设,现在的团队在他眼中是“朝气蓬勃、学科交叉、优势互补”。能把这些愿意吃苦又充满热情的年轻人吸引到西部大开发的建设中,共同致力于青海清洁能源产业的发展,梅生伟引以为傲。
“组织和清华交给我的使命,应该是为西部地区的发展做出长远贡献,而不仅仅是一时的支援。”在梅生伟看来,只有抓住青海的优势,为青海大学培养更多的优秀人才,为西部地区的科技进步和经济发展带来“双丰收”,才算不辱使命、得胜凯旋。“未来我们还有很多工作要做,要肯下苦功夫,在高原上发光发热。”
“对口支援青海大学是一项使命光荣、责任重大的政治任务。在对口支援过程中,援受双方不仅结下了深厚的情谊,也实现了援受并进、共同提高。各支援高校将紧密围绕青海大学服务高原的特色需要,精准开展支援工作;不断创新对口支援体制机制,优化深化长效合作,提升工作效果,积极助力青海大学显著提升办学综合实力,不断谱写对口支援工作的新篇章。”清华大学党委书记陈旭说。
本报记者张龙、顾玲、张子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