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标题:构建课内外、线上线下思想政治教育新生态。
“同学们,让我们思考一下这几个词之间的关系:正义、平等与歧视、自由与安全、普遍联系与命运共同体,从而思考我们面对疫情的态度和责任,以及‘人民才是真正的英雄’这句话的内涵。”近日,厦门理工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教师李永根在“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课堂上,讲述了9月厦门本土疫情爆发以来的抗疫生动故事,引导学生认识到疫情下的责任和担当。
这门抗疫故事课现已成为厦门理工大学学生的必修课。马克思主义学院组织编写《抗疫故事汇编》作为补充教材,全体思政教师结合课程,将抗疫故事有机融入课堂教学,引领学生进一步感悟伟大的抗疫精神。
厦门理工大学党委书记林金川介绍,近年来,厦门理工大学通过创新主课堂渠道、培育校园主阵地、打造网络主战场,构建了课内外、线上线下的思政教育新生态。
深化思政课程改革
“党建如何把基层治理引向城市最后一公里?”"党的组织优势如何转化为治理优势和治理效率?"……这是不久前厦门理工大学“厦门理工大学马晓晴”实践团队的研究主题。为做好这项工作,实践团队在厦门理工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党委书记叶的带领下,冒着酷暑,走访厦门下窝社区茅子街商圈联合党支部、海阳新村社区党支部,与当地商户、居民、社区工作者进行交流,感受党建在社区建设中发挥的重要作用。
近年来,厦门理工大学创新思想政治工作方法,深化思政课改革,在全校每年开设“学习新理念”专题课,构建立体化教材体系,改变“我讲你听”的教学方式,使思政课真正“活”起来、“火”起来。
为积极拓展“第二课堂”,厦门理工大学组织开展了以“改革开放40周年”“传承五四精神”“新征程新青年新使命”为主题的学习研讨活动,指导学生开展社会调查、考察和实践活动等。有效增强了思想政治教学的针对性和实效性。
厦门理工大学还成立了思政课研究实践中心,成立了“思政课研修班”,启动了思政课动员展示系列活动,建立了大学层面思政课教育教学改革研究项目,实现了“思政课小课堂”与“社会大课堂”“时代大课堂”的对接,取得了良好的效果。2021年6月,厦门理工大学在首批国家级思政示范项目名单中被评为“研究生综合素质培养与实践”。
建设向上向善文化
“最近我上了更多的夜班。好在有免费超市,不用担心饿肚子。”厦门理工大学保安老林说,他从爱心超市拿了一盒方便面。爱超市是厦门理工大学落实“爱厦门理工大学”行动计划,推进党史学习教育“为群众办实事”实践活动的创新载体。超市24小时无人值守,全校师生员工均可进入超市自助捐赠,免费挑选相关物品。在过去的一个多月里,已经收到了800多件捐赠物品和400多件关怀物品
通过“春季四大行动”,师生共同植树护绿,共同打扫家园,共享主题党日,共享心理关怀,共建科技爱心公馆开展一系列爱心行动,进一步营造了温馨友好的校园文化。通过“教育先锋”“青年楷模”评选、“十三五”期间内涵建设优秀人才表彰大会、首届“三风”建设大会,弘扬了优良的教与学作风,进一步凝聚了以身作则、铸魂育人的强大正能量.这些看似平常却影响深远的活动,进一步增强了厦门理工大学师生的主人翁意识、获得感和幸福感,为推进学校思想政治工作提供了契机。
营造健康网络生态
“疫情爆发时,夏天取消了,宿舍楼下保洁人员工作量大增,于是我们要求学校为他们加帐篷,我们的学生也努力做好垃圾分类,减少工作量”……自9月厦门本地疫情爆发以来,在学校微信平台的《讲述抗疫感恩小故事》栏目中,除了分享感人的抗疫故事外,学生们还为抗疫工作献计献策。
微信平台的良性互动得益于厦门理工大学多年来积极的在线教育指导。近年来,厦门理工大学把网络教育作为推进全员教育、加强和改进思想政治工作的重要内容,精心搭建“厦门理工大学e-Rise”微信平台,设置“小土草”“赞一”等十余个针对性强、服务育人范围全面的互动社区,在充分融入学校思想政治教育理念的同时,帮助和服务学生。
党史学习教育开展以来,学校通过“厦门科技E升”收集了“我为群众办实事”的实践活动线索。今年3月以来,已解决师生诉求2500余件,为学校办实事、解决师生难题搭建了“暖心桥”。
截至目前,“厦门理工大学e-Rise”微信平台已自发关注注册用户7.3万余人,累计访问量超过6469万次,日均访问量2.7万次。构建了校园意识形态新高地,营造了积极健康的网络文化育人。(本报记者、通讯员许)
(编辑:鲁文、薄晨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