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标题:大数据助力贫困生成长
大数据画像能给贫困生的成长带来什么?
今年9月,云南魏初的杨浩(化名)只身来到2000多公里外的安徽师范大学。大一看到床上铺了被褥,桌子上的洗漱用品都有了。他给奶奶打电话:“我在学校还好,什么都不缺。”
早在学校归档杨浩的档案时,他的家庭情况就已经被记录在学校智慧资助的大数据平台上。为了帮助失去父母照顾、被奶奶带大的男孩消除异地求学的后顾之忧,学校学生资助管理中心在他报到前做好了准备:免学费、生活补贴、报销机票、购买日用品.
“运用智慧资助大数据平台,我们将在第一时间生成与家庭情况相匹配的资助方案。补贴发放得越早,学生和学校之间的情感纽带就越早建立。”该校学生事务办公室主任刘晓宇说。
他口中的“智能资助大数据平台”是学校自主研发的数据采集分析系统,可以对所有学生进行全方位画像,学生资助管理中心将量身定制“菜单式”资助方案,实现精准识别、资助、教育、评价,为贫困学生的成长路径画好画卷。
科技手段结合人文关怀
据介绍,智资大数据平台连接了学校职工、教务、研究生、总务等8个部门的11个业务系统。并准确收集学生家庭经济明细、日常消费数据、学业成绩、奖学金记录、上课出勤率、宿舍门禁、素质拓展、就业升学等数据。运用人工智能技术和层次分析法,设计了9个二级指标和79个观测点,建立了数学模型,建立了定量识别指标体系。
“指标体系是我们根据多年学生工作经验和贫困学生认定情况反复论证制定的。每个观测点都经过了仔细的推敲,以此来区分是不是差生和不同的难度等级。”平台主要开发者、学校学生处副处长向佳春介绍。
以二级指标住房情况为例,有无住房、农村自建平房或楼房、租房或买商品房、人均住房面积,7个观测点均有不同分值,辅以家庭成员、收入负债等指标。可以衡量学生的家庭经济状况。
向佳纯表示,以往在确定学生难度等级时,部分学生可能会通过“与同病相怜”来争取“同情分”,评价团队对学生家庭情况的判断带有主观性,甚至无意中对学生心理造成二次伤害。现在的评价机制更多的是验证系统评分是否与老师平时的观察一致,排除人为干扰因素。
为了验证画像的准确性,学校于2019年开始进行实地回访验证。每年随机抽取一个市一个县,校队停留一周。通过走访居委会、物业、邻居和学生家庭,可以查看学生家庭的真实经济状况,并对指标体系进行修订,这也是对学生的诚信教育。
然而,学生的经济困难是动态的。学校还将数据库与学生档案关联,实现信息实时更新,动态监控分数也随之变化。“这样,学生就不再需要反复填写表格,或者去当地政府开具证明并盖章。”向佳纯说。
历史学院辅导员龚超认为,“线上量化评价、线下民主评价、实地回访验证”的贫困生认定模式,有效保护了学生隐私,关爱了困难学生心理健康。
灵活:总有一款资助适合你
“你好,同学!学校知道你目前生活有困难,给你的校园卡打500
原因是智资大数据平台发布了梅林消费异常预警。接到警告后,学校学生资助管理中心老师金洁仔细查看了学生的消费记录:5月7日至6月7日,她的单笔最高消费未超过5元,总消费明显低于平均水平。经辅导员对接核实,资助管理中心为她提供了“一卡通隐形资助”项目。
“平台将跟踪分析在校困难学生的消费情况和生活费来源,构建数学模型计算资助需求,实施消费预警和资助预警,实现“一策一辈子”精准帮扶。”金杰介绍,资金是点对点发放,没有第三方认证。“总有懂事的孩子节俭而苦恼。我们能做的就是帮助他们默默克服困难,让他们安心学习。”
刘晓宇介绍,对于贫困地区和老区的学生,系统定期推送通行费和日常生活补贴;对于家庭突发大病或自然灾害的学生,系统及时推送临时困难补助;对于短期内无法缓解家庭困难的学生,系统会提示其申请助学贷款,以及所需的材料和手续。
今年7月20日,河南省遭遇暴雨洪涝灾害。7月21日凌晨,安徽师范大学立即启动“一缕阳光”应急小额资助项目,根据受灾程度,按照500元/人、1000元/人的标准,对86名受灾学生给予5.5万元的资助,第二天,资助“到卡”。
"“应急小额补贴”是智能补贴体系中最灵活的补贴方式."向佳春说,从突然的家庭变故到一套研究生辅导用书、一件棉大衣和一张返程票,学校都能及时提供帮助。
仅2020年,这所学校就有23154多名困难学生收到了各种信息。
助共计3047万元。意义:聚焦贫困生成长发展
“只有帮助贫困生成长成才,才能切实改变他们的家庭面貌。”该校党委书记胡朝荣表示,由于受家庭经济背景、义务教育背景、社会交往背景等影响,经济困难学生比普通大学生需要更多支持,这就需要学校在保障型资助基础上,更加注重为困难学生提供个性化的成长指引。
近年来,安徽师大探索设立了十一个大类的成长型支持项目,帮助贫困生在学习培训、科研创新、社会实践等方面提升。再通过育人效果评分,找出贫困生成长过程中存在的短板和不足,自动推荐其参加相应项目。
曾在高中因贫困辍学的2018级社体专业本科生蔡张飞,在大学期间得益于平台精准资助和项目引导,最终自立自强、携笔从戎。退役复学后,平台经常针对他的成长经历推送信息,引导他参加支教志愿服务、阳光体育爱心夏令营等活动,他被评为“中国大学生自强之星标兵”。“每次支教时看到孩子们,我就想起我的童年。走出乡村,才能更好地改变乡村!”蔡张飞说。
该校还创建面向贫困学生的“开放式”教学与实践活动平台——“苔花”励志班,构建理想信念、励志自强、感恩奉献等模块课程体系,注重解决贫困生在生涯规划、人际交往、心理健康方面的难题。
“苔花”班有个特殊的设计——每周举办一场周末剧场,同学们将资助育人故事搬上舞台。最近一期节目就讲述了一位马克思主义理论专业的贫困生如何在理论宣讲过程中找到自信和方向的故事。
“苔花如米小,也学牡丹开。我们命运不同,成长环境各异,但一定要把握学习机会,就业改善的是家庭的困局,事业改变的是国家的面貌。”梅林就是“苔花”班优秀学员,她还是2021年学校资助宣传大使,经常向身边同学宣讲政策。
该校一项调查显示,相较于全校平均水平,该校家庭经济困难学生群体的就业率要高出3.48个百分点,升学率高出9.33个百分点、奖学金获取率高出7.06个百分点。
中青报·中青网记者 王磊 王海涵 通讯员 田超